都市人与人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巴黎我爱你》的制片当初的意图是通过这部集锦片“将爱的神话与巴黎的神话结合起来”,“向巴黎和电影致敬”。这部由18位知名导演分别执导的18个小短片组成的集锦片,故事的场景选择的是巴黎的18个区,每个故事都带着浓郁的都市风情,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巴黎这样一个多元的国际都市的物质的和人文的风采。本文的重点要论述的是这部电影中反映的典型的都市人心理特征。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乡村的方式被阐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人性的自然形式及价值观念的凝聚和确定;都市的方式则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的异化及价值观念的分化。(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18世纪的巴黎又何尝不是这样。波德莱尔、巴尔扎克等作家笔下无不充满了对都市欲望的罪恶的书写,表现出叛逆的姿态。漫长的岁月过后,当都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乡村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渴望回归乡村的梦幻更加缥缈而不可触摸的时候,人们把眼光逐渐转向都市。都市不再仅仅是一种供养人欲望的物质空间,都市催生着自身的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催生着相应的文化空间。在这样人为造出的天空之下,都市人孜孜不倦地找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交杂于影片始终的有悲观的和乐观的两种态度,像一曲多声部交响乐。
  下面以关键词的形式从电影《巴黎我爱你》出发,对都市人心理作出解读:
  
  短暂的相遇
  
  都市的天空是广阔的,钢筋水泥筑起来的森林分割出一个个狭小的场景:咖啡馆、商店、地铁、公交车……各种世俗的物质空间。人和人之间的相遇便在这样的空间中展开了:1区杜伊勒利地铁里,陌生人外国游人与热恋中的情侣对视了,被无端的注视的情侣认为自己受到了侵犯,从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纷争。都市中,陌生人因为相同的目的而被迫集合到某个狭小的空间,被迫要有视线的、言语的或身体的接触。陌生人之间天然的不怀好意的揣测,人和人之间互相的防备,这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觉被刻画的真实而不失幽默。18区蒙玛特,一个遇上堵车的男人碰到了一个因为血糖过低而昏倒的女人;他因为寂寞无聊,她因为寻找一双援助的手,于是二人结伴而行。5区塞纳河边,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男孩和女孩相遇了,一见钟情的男女之爱,在跨种族的背景之下,显得温馨浪漫。
   根据沃思的人类生态学的观点,由于人群集居的密度增加了人们交往的频率,反而突出和强化了这种非个性的交往关系,增长了人们互不相知的感知几率。……故而,城市社会的交往形式带有明显的浮面性——“短暂性、局限性和匿名性”。(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彼此陌生的人们会下意识地互相防备,这是正常的人性的表现,也是造成人们疏离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如电影中18区故事中女人的突如其来的昏倒、5区中女孩不小心的摔倒,在这样的小事故之下,人与人的交流就多了一份善意,向更进一步的交流作出了铺垫。所以,城市社会的交往形式虽然“短暂性、局限性和匿名性”,当置于适当的情境的时候,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沟通
  
  4区马海区是巴黎有名的时尚区、同性恋区,故事就在这里的一个印刷厂里展开。前来当翻译的工人A见到在印刷厂工作的B时,便立刻产生了熟悉感,于是自顾自的和他用法语说起话来。“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在哪里见过你”,“你相信‘心灵感应吗’?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你遇到过吗?觉得那个人就是你的另一半。”然后A留下电话号码走了,之后,B用英文对旁边的人说“我不知道他说什么了,他是什么意思?”后来,B出了印刷厂的大门,奔跑起来,也许是去找A,也许不是,我们知道的是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我们期望的一见钟情、心有灵犀、似曾相识……等种种童话被打破。
  进一步来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扩大就是所谓的“文化碰撞”了。由中国导演杜可风执导的短片讲述的就是有关中外文化碰撞的故事。一个法国人安尼到中国城来为公司推销专为亚洲人设计的产品,一个被他问到的中国女人慌张起来:“你要干什么呀?”象征了对这个外来者天然的排斥心理。然后,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外国人心中中国的典型元素:旗袍、周璇的《天涯歌女》、麻将、喇嘛、佛像、红灯笼。在短片的最后,却俨然一副文化融合的和谐画面:身着时装的中国模特、贴满国际明星的发廊,背景声音充斥“安尼,爱你”这样大胆露骨的热情。也许是中国导演的特有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文化碰撞给我们的感觉只是: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都市成为世界发达城市文化的“扩散地”。
  从上面两则关于沟通的故事来看,沟通方式的便利并没有带给我们更多的实惠,我们没有因此而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一方认为碰到知己,另一方不知所云,沟通显得荒谬可笑;双方都认为自己的交流达到了融合的时候,外人看来却是荒唐和无奈。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如此频繁,沟通却显得困难重重,不是缺少交流的平台,而是过于急功近利的我们缺少交流的耐心。沟通的含义在两则短片里被解构,这种解构却不是虚无主义者什么都不相信的一味排斥,这里的解构意味着对以前盲目的沟通的思考,为向进一步的沟通迈进了一步,为达到真正的融合做出铺垫。
  
  孤独感
  
  安娜生活在名为“远离15区”的16区,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集体托儿所,然后乘公车,转地铁赶去市中心给别人家的孩子做保姆,她给自己的孩子还有照看的孩子唱着同一首童谣,两个婴儿在同样的歌声中熟睡过去。在对着自己孩子唱童谣的时候,她面带微笑、声音柔和,给另一个婴儿唱的时候声音机械。眼睛空洞的望着窗外。在作为母亲与作为保姆的她之间形成的鲜明的反差。沃思说:“同一性指明了各职能人员的角色地位,而忽视了隐伏其后的个人特异性。”人们仅仅被其所扮演的角色地位来对待,这由此增长了一种工具式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社会分工的存在使某个人在实现社会赋予他的职能的时候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抽去感情色彩之后,愈是看似有人情味的工作愈是显得反差极大,因为在工作中,功利性的目的把人联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有工具性,掺杂着利益因素。短暂的例行公事之后,人们就又回到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状态,如此而来的话,感情的加入是得不偿失,而且在一般人看来是没有必要的。保姆的歌声、柜台的永远面带微笑的服务员、轻言慢语的前台小姐……她们永远保持的是零度的礼貌。并且,人们不是以个人被认识,而是作为一个体系中的角色和特殊化的功能而存在并被认识的,并且,人们对事物愿意作出合乎理性和逻辑的反应。这样,便形成了城市人的个性:人情冷漠、离散化、个人主义等等,孤独感由此而来。
  6区拉丁区,被公认为是最最巴黎的区份,散布着咖啡馆,书店,还有名牌大学。年近古稀的一对离异的夫妻,用英语说着在巴黎的生活,讨论他新的家庭和孩子,他们约定和共同抚育孩子见面,他们互相仇恨或者仍然思念,知道爱情或者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虽然还是爱着对方,有些隔阂却不能因此而解开。各自回到家里,还是只能对着窗外,孤独地抽着烟。
  在都市中,当夜幕降临,窗外华灯初上,车流奔涌一派繁华,这种都市的热闹的场景和我们寂寞的内心形成反差,所以感觉更加强烈。不论是置身社会还是回到家庭,人的孤独感总是无法回避,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之一。人们在都市嘈杂的人群中抱着彼此不信任的态度,社会分工给予我们的是以利益为前提的交往模式,而家庭也没有完全让我们毫无障碍与私心的沟通。这也许是无法避免的一个永恒课题。
  快节奏的生活
  10区圣丹尼。导演汤姆•提威克延续了他在影片《罗拉快跑》中快节奏的风格。在《巴黎我爱你》中由他执导的短片节奏明快,每个人都在加速度的生活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是:约会、聊天、聚会……正如男主人公的描述:“时间流逝,时间飞逝,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自然,自在,新鲜,而且绝无仅有。”几秒钟之内发生了几年的事情,快速的让人目不暇接。人流车流瞬息万变,唯有我们静止地伫立,对视成一种永远。
  一般而言,生活越是稳定不变,感觉经验就越少从一般走向极端,人类的个性知觉就显得越弱。而生活越是变幻、波动,人的个性知觉就发展得越旺盛,人类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感觉就越强烈。复杂的都市分工造成了都市社会无限变动的形势和个人经验世界的破碎感,加剧了人们的精神紧张与刺激。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唯一不变在于自我的无限裂变的社会形式凸现了出来。由此,动荡不安的都市与稳定不变的乡村在精神生活感觉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对照。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为了凸现自己存在的方式的时候容易走向极端:男孩的极端安静、女孩的极端烦躁。快镜头的拼接之下,我们看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浮躁不安的内心世界。
  
  温情
  
  12区巴士底广场,在饭店里一个中年男人思量着和妻子离婚的事情。当初妻子身上吸引他的特质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已经难以忍受。正准备向妻子郑重提出离婚的时候,得知了妻子已经身患绝症。他开始时时刻刻陪在妻子旁边,满足她一切爱好。即使是最细小的事情,一想到是最后一次做这些,他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难言的感觉。然后,哪怕已经过了很多年。只要一看见穿红外衣的女人,他的心还会颤抖。他们因怜悯而产生的爱情,带着一种救赎之美,爱情因此获得了重生。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恶俗的言情小说的场景被搬到华丽动感十足的都市中,当我们连感情都依据着某种情节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时候,不免让人感到虚伪而且荒谬。尤其是这个故事以画外音的方式来讲述,在拉开我们和男女主人公的距离之后,嘲讽的态度更加明显。可是,当局者所感受的感情不会因此就被解构,我们在洋洋自得于自己能够站在高处俯瞰众生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世俗的快乐与感伤。都市人的情感就是以自身的逻辑方式在这样特定的空间里存在着的。
  20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里,女人想为自己的蜜月找到一点诗意,于是来到了王尔德的墓前,因为男友不理解而发生了争执,此时,王尔德的灵魂出现了,诗意地化解了他们的矛盾。传统的艺术在都市化语境中得到新的阐释,包括其他短片中出现的蒙娜丽莎、中世纪骑士等等,传统艺术不再仅仅是创作之初的意思,它们被不断地解读和阐释着,它们成为现代都市人获得心理安慰的资源。
  14区蒙素立公园里,美国游客用非常美式的法语叙述自己和巴黎,她行走,感觉,努力靠近巴黎,虽然是一个游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这一切妨碍不了巴黎魅力的展现,妨碍不了她对巴黎的爱。“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全新的东西,同时思考很多问题,我期望能在那些地方找到曾经在书里阅读到的东西。”参观名人的墓碑,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和姐姐。在最高点上,俯瞰整个巴黎,想起了自己的初恋。最后找到了一个很小的公园,坐在长椅上,静静的享受自己的巴黎之旅:“远离我熟悉的生活,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情。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感,或者是我期待已久的情感,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或许是件我已经忘怀的事情,或者我从来都没有经历过,我只能说, 自己同时感受到,欢乐和悲伤,但更多的是悲伤。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活着。是的, 活着。正是从这一刻起, 我开始喜欢巴黎,同时我还感到巴黎也爱我。”
  
  结语
  
  电影《巴黎我爱你》仿佛是一扇窗口,不仅让我们看到咖啡馆、酒吧、教堂、埃菲尔铁塔……由一系列实体组成的感性的巴黎,也了解到这样一座到处弥漫着文化艺术气息的国际化都市,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面镜子,都市人生活中的种种情绪、困惑以及感悟。虽然我们在追寻都市价值的时候不免会给予厚望,又难免会失望,但贯穿影片始终的温情色彩让人们感受到都市真正的人文色彩。人和人之间,不论疏远还是亲密,都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着,正如最后那个美国游客所感受到的。这也许正是巴黎的魅力所在,也是都市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文如其人。一本好的人生回忆录,不仅能看到作者的成长足迹,也可以读到作者在岁月长路上的心路历程。原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许志龙少将的回忆录《征途回响》就是这样一本书,叫人拿起来后就放不下,爱不释手。  作者许志龙同志是华东战区部队许多基层军官熟悉的人,他在毛泽东主席夸奖过的新四军劲旅——“皮旅”,从普通士兵当起,一直走到师长的位置上,后来又多年担任南昌陆军学院院长,桃李芬芳满军营。40年军旅生涯是他宝贵
期刊
最近读到袁瑞良先生的《十赋黄山》、《十问黄河》、《南通游记》三书,看到作者用辞赋这种极具中国语言特色却又是一般作者难以问津的极端文体叙当代事、写身边景、抒时代情,颇感新奇。虽然中国文学史上曾经诞生过许多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的辞赋名篇,但由于辞赋写作近乎苛刻的要求,加上辞赋本身的一些弱点如过于华丽、太重铺陈甚至堆砌词藻、艰涩难懂等,经唐宋两代出现的反对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刚健质朴新鲜活泼文风的“古文”运动
期刊
俗话说,儿子是母亲身上的连心肉,母子分离,活树剥皮。  儿子张怀英,1928年生,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沈行村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1年入朝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十六团三连三班班长,在上甘岭战役英勇牺牲,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特等功臣。1953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名录》,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张怀英的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注意起这个女人,一个很平凡的女人,在这人海茫茫的城市中,渺小得就像一粒砂子那样不为人们所注意。实际上,她已经成为我时刻牵挂着的女人了。  她有两天没来了,是病了,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或者是出了什么意外?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她向着这边走来,跟以往一样,她径直地来到橱窗的那面镜子前,轻轻地放下肩上的蛇皮袋,很从容地站在那里,把脸尽量地凑近镜面,仔细地端详着镜中,
期刊
1月26日清晨,江西省绝大多数居民打开家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北国风光。一阵又一阵的寒流,让江西这块红土地一夜间幻作冰与雪的世界。从没有这么冷过,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  很久没有感受过鹅毛飞雪的人们在短暂的惊诧与欣喜过后,很快就感受到了寒流带来的压力。厚厚的冰雪盖住路面,压断了电线、冻裂了水管——燃煤用气告急,蔬菜食品告急,供电供水告急,电信通信告急,……一位老家在江西的诗人说:我的故乡失踪了!
期刊
作为妻子,她与在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的袁国平乃是“模范夫妻”;作为战士,她是斯诺《西行漫记》中记载的30位女红军之一;作为母亲,她养育了一个已成长为共和国海军将军、教授的儿子。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一座墓碑上镶有红五星的坟茔静卧在苍松翠柏之中,这里安息着一对革命夫妻的英灵,他们是:袁国平与邱一涵。  人们早已铭记在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的名字,但对他的妻子邱一涵却知之甚少
期刊
每天看报看电视,听人讲话作报告,与人交谈拉家常,发现人的舌头颇有意思,并由此想起有关“舌头”的故事与评说。  我一向认为,人的舌头是最软弱、最没骨气的东西。为了某种需要、某种利益,它可以不顾事实、不讲良心而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对同一人、同一事、同一理,舌头一会儿能这样说,一会儿又能那样说。明明是白的,舌头能说成是黑的;明明是黑的,舌头又能说成是白的。一个人在台上的时候,舌头能把他夸成一朵花,好得什
期刊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可谓卧虎藏龙,即使在街头小巷,市井街区,也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隐藏着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奇人。    温红美:全国唯一的“女变脸师”     夜晚的龙蟠中路,灯光璀璨,一家名为巴国布衣的川菜馆大厅里热闹非凡,人们在一阵阵惊奇的欢叫声中骚动不已:这变脸真的是绝活啊,一眨眼的工夫就变了十几张脸,咦,这位变脸师还是个女的。    没拜师,自学成才的女变
期刊
裴家舍,顾名思义,通常人们会认为该村姓裴的是大姓。但怪得很,这里竟没有一个人姓裴。这是什么原因呢?  传说,这个村是两百多年前,由裴家四弟兄披星戴月,辛勤劳动兴建起来的。那时他们拥有良田上千亩,耕牛十多头,日子过得很红火。左邻右舍都说这里的“风水”好。  裴家弟兄听说“六十年甲子颠倒转,三十年河东变河西”,好风水也会变坏的。竟因此忧虑起来,特地请来阴阳先生,摆起八卦,一心想保住这个好风水。  阴阳
期刊
2008年元月19日,南京的天空飘着雨夹雪,大街上交通显得格外拥挤而繁忙。下午5点刚过,一辆辆轿车、出租车驶进了位于明故宫附近的“东宫大酒店”。6点整,座谈会准时开始。   出席座谈会的有本刊高级顾问: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兰保景中将,原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吕振林少将。  江苏省文联党组副书记高以俭,文学界著名学者和作家陈辽、凤章、马春阳、孙友田、宋词、吴功正、汪政、张光芒、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