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手实践活动是在传统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认知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小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特点,同时可以辅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此,笔者提出创建情境、实践操作,以及交流讨论等策略,浅谈如何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情境
麻省理工的校训是思维与双手,强调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实现思维的发展,同时应当调动自身的双手,以实践的形式获得对知识的认知。因此,在当前低年级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在开展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创建情境,激发动手实践意识
兴趣是让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亦是如此,因此,在数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当创建合适的情境,在激发学生认知兴致的同时,让学生产生运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需要和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而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数学史的引入就是能有效构建情境,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动手实践的一种方式,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许多数学家都是在研究史料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从而探索出新的数理知识,所以,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学史的形式,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中,感受到动手实践认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认识图形(一)》的讲解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当中使用割补法将图形进行分割和移补,从而得到图形面积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切割对于认识图形中的意义,之后,学生由数学史中的情境出发,进行自主实践,从而深化对《认识图形(一)》中数学知识的认知。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使用数学史等内容,促进课堂情境的构建,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意识,讓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完成实践活动,实现动手能力的成长。
二、实践操作,实现思考实践并重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历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所得到的知识记忆,要比通过理论知识认知后得到的记忆时间更长,同时,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也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实践操作,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实际进行低年级的数学知识讲解中,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以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除此之外,在开展实践操作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融入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深化对实践活动背后理论内涵的理解,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形式,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提高对数学理论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班级中同伴的爱好或者习惯等元素进行调查和资料的收集,让学生在亲身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历程。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中,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整理呢?”等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共同发展。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基于教学的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交流讨论,整理实践活动内容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教师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有限,同时,每一个学生的操作结果和操作的流程也不一致,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后,让学生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基础知识,同时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讲解中应用实践活动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自己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等与其他同伴进行分享,促进学生在共享思想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七巧板的自主拼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成不同的拼接样式等。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拼接的样式与其他同伴共享,共同整理七巧板进行拼接的方法等。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数学课程的高质量教学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之后进行知识的讲解时,教师也应当继续创新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经验的积累,从而建构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菊.重视实践操作,让小学数学学习真正的发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49.
[2]丁艳伦.让学生成为数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主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66.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情境
麻省理工的校训是思维与双手,强调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实现思维的发展,同时应当调动自身的双手,以实践的形式获得对知识的认知。因此,在当前低年级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在开展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创建情境,激发动手实践意识
兴趣是让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亦是如此,因此,在数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当创建合适的情境,在激发学生认知兴致的同时,让学生产生运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需要和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而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数学史的引入就是能有效构建情境,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动手实践的一种方式,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许多数学家都是在研究史料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从而探索出新的数理知识,所以,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学史的形式,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中,感受到动手实践认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认识图形(一)》的讲解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当中使用割补法将图形进行分割和移补,从而得到图形面积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切割对于认识图形中的意义,之后,学生由数学史中的情境出发,进行自主实践,从而深化对《认识图形(一)》中数学知识的认知。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使用数学史等内容,促进课堂情境的构建,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意识,讓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完成实践活动,实现动手能力的成长。
二、实践操作,实现思考实践并重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历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所得到的知识记忆,要比通过理论知识认知后得到的记忆时间更长,同时,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也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实践操作,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实际进行低年级的数学知识讲解中,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以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除此之外,在开展实践操作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融入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深化对实践活动背后理论内涵的理解,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形式,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提高对数学理论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班级中同伴的爱好或者习惯等元素进行调查和资料的收集,让学生在亲身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历程。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中,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整理呢?”等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共同发展。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基于教学的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交流讨论,整理实践活动内容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教师意识到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有限,同时,每一个学生的操作结果和操作的流程也不一致,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后,让学生将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基础知识,同时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讲解中应用实践活动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自己进行实践操作的方法等与其他同伴进行分享,促进学生在共享思想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七巧板的自主拼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成不同的拼接样式等。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拼接的样式与其他同伴共享,共同整理七巧板进行拼接的方法等。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数学课程的高质量教学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之后进行知识的讲解时,教师也应当继续创新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经验的积累,从而建构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菊.重视实践操作,让小学数学学习真正的发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49.
[2]丁艳伦.让学生成为数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主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