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时区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区相对于人性来讲是一个非常冰冷的概念,就像时间自身精确而公平一样,时区也将人的亿万种可能性无情地扁平化。
  从东二时区到东九时区,可机械地理解为经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但是阳光划过的每一寸土地却都真实地发生着有温度的故事。我拿起相机,选择做这一片“尘世”的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
  从中东到西亚,从南亚到东南亚再到远东地区,所涉及的宗教文化圈包括了伊斯兰教、东正教、印度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中的人们按照各自的生存逻辑平行发展着。在已被网络和交通高度“互联”的世界,文化之间冲突和消解的进程也被提速,虽然像十字军东征、朗达玛灭佛那样大规模的宗教文化冲突已经鲜见,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依然被各种各样的危机所裹挟。在时间之河淌过的地方,有人新生,也有人在战乱中死去。我用抵达与离去,在这些不同缘由的生死轮转中徘徊,见证了也拍下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影像,它们作为表象佐证着神秘的民间传说、昔日的帝国辉煌如何在今天的街头巷尾和百姓的一颦一笑之间闪烁。
  这些影像的获取,穿过了炙热的生活,但将这一份炙热回归到冷静的时区概念中来看,从“GMT+2”到“GMT+9”,文化的多元穿梭在每个时区,即使所有的生活轨道都看似完全不相同,但当融入每个时区的生活时,所有的不同都变的相同。我们可以无限自由地穿梭在各个时区之间,当下,不同文化已经能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所有的不可能也渐渐变成了没有什么不可能。当所有本不在一起的影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则是我们现代的世界—地球村和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生活在这里,也生活在别处。








  评委点评:
  杨达职业报道摄影师的使命感与工作方式的形成,并非学院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工作驱使。他的人生经历使他在二十岁的年纪就成为一名報道摄影师,摄影与他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他的人生一直在路上。
  称这位不供职于任何媒体机构的摄影师为报道摄影师,基于这样两个理由:第一,他认为自己的照片需要被公众看到,第二,他希望给公众提供多元的视角,帮助他们看到更多,他的照片保持了叙事的语态,并尝试借助视频与文字为读者还原故事的语境。
  如此的工作状态从2012年到当下已将近五个年头。期间也有危险,甚至是对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更为麻烦的是,这位我所称之的报道摄影师,他的照片罕有在媒体发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它们还尚未实现对所涉及地区社会话题的深入探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常态“难以激起向来关注反常事件的媒体的兴趣。杨达对此并不沮丧,他希望通过努力让读者藉由他的照片进入往往是被媒体区隔成为他者的族群的日常生活,而他的观察也在发展之中。
  杨达的照片并不艰涩,也不刻意求新,他享受着摄影所引发的人与人的交流。也许杨达带来的启发更多在于他这样一个“新人”的出现,他引出一个问题:为何一直以来都罕有中国摄影师在“东时区”里展开独立的摄影报道?
  —任 悦









其他文献
“哈佛对作为艺术的摄影没有兴趣。”这是美国摄影史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博蒙特·纽霍尔在回忆其在哈佛读本科时的学科状况时给出的直截了当的指控。  1926年入学哈佛的纽霍尔对于摄影与电影深感兴趣,但当他向新生顾问、人类学教授阿尔弗雷德·M·托哲咨询时,托哲教授告诉他,哈佛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不过他建议纽霍尔不妨选修艺术史的课程。他说了一句不免令人有点气馁的话:“反正,绘画就是图片嘛。”无奈之下,纽霍
期刊
我很荣幸今年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到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下简称“新锐展”)的评选中。真的是不到现场,不“围观”作为评委的学者专家的投票和讨论,就無法真的体会从501组的稿件库,到少于100组的初筛,到后来激烈PK的三四十组,再到对外公布的TOP20,这个选拔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新锐展到今年是第四届,不到十年的时间,它已经成长为全国范围内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选拔性摄影展之一。仅就今
期刊
这件视频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一场梦,这场梦粗砺而混乱,人焦灼着,在虚拟时空中与周遭一切相互影响,互相操控。  不断被我生产出的自我“日常历史”、不断变更着的生活、表达方式和展示途径,以及自我在数字环境中对身份的疑惑与焦虑,汇聚并压缩在我粗暴构建起的专属于我的景观与时空之中,重构着我的真实与存在。  我的真实与存在、我与当下的关系因网络而延伸着、不断被重新定义着,同时,我存在的痕迹也因网络而被随时消费
期刊
“宽泛摄影”这一词汇来自英文“Expanded Photography”,在英国,有一位策展人、作家露西·苏特 (Lucy Soutter)对这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在我对这一领域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这个词汇的表述在露西·苏特的《为什么是艺术摄影》(Why Art Photography,2013年由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一书的最后一章“摄影之外”(beyond photography)有提到并且讲
期刊
作为此次”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的观察员,本人感触颇深。我与这个平台的渊源可追溯到2011年第一届展览开幕,可以说有幸和平臺的组织者、评委会、推委会、入展作者们一同见证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诞生。当时的我还是一名学生,作为专家评委的助手之一,参与并学习了评审的全部过程,故而对“何为当代”“何为新锐”产生了初次思考。  如今,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者,二次观看这个奖项
期刊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承办的“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于2017年10月24日结束。此次活动共收到509份数字文件的投稿,符合征集规范的投稿501份,其中有40份作品包含了纸质图像。  评委会经过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的斟酌和讨论,最终评出“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入选摄影师20
期刊
本刊记者:你曾说,三影堂活到今天是一个奇迹。这当然是指作为民间摄影机构的三影堂这些年经历过许多困难。过去的访谈里,你对三影堂这些遇到的困难基本上都是一些抽象的、诗意的描述。但是,我想很多人与我一样很好奇,请问具体是什么样的困难能够让三影堂的存在成为“奇迹”呢?  荣荣:其实最困难的就是三影堂2007年刚开馆的那段时期,做什么事都没有什么经验。我和映里创办了三影堂。我们来自不同国家,因为摄影而结缘,
期刊
《觸》是一个探索当代摄影边界和新可能性的多章节项目,它试图摆脱传统摄影中的“看”,把“触”作为主要策略与思考方式,从多个角度共同建构起一种新的影像的生成及观看方式。目前完成了第一章《一本精神分析辞典》,正在进行第二章《一种摄影前的摄影》的创作。这两个章节分别对应“作为精神分析对象和统治的意识形态的身体”和“作为拍摄对象的和影像中被凝视的身体”。  《一本精神分析辞典》从弗洛伊德式心理构型的偏颇出发
期刊
《沉寂的追寻》讲述了我与兄弟姐妹同母异父的家庭关系,这是我成长过程中一直想要隐藏和逃避的心理负担。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我总是不够坚强,无法给予纯粹的亲情与爱,亦无法得到。直到有一天,我准备好了去直面我所逃避的问题,正视我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逐步与自己和解,与家人和解。于是我拍摄了这些家庭影像,这些我家人生活的缩影。  评委点评:  摄影是记忆的载体,在大多数人接触摄影的经验中,家庭合影是最早且最长期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最想念的人就是我的爷爷。可我最不敢去想的人也是爷爷,因为每当我想起他,我的眼泪和哀伤就会止不住地流淌出来。  我的爷爷石连启已于2017年的正月初九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他走的那天,天空忽然变得好美,我知道,那一定是他怕我伤心,为了安慰我,才会让我看见那么动人的景色。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奶奶病逝后,看着爷爷一天天变老,我知道,有一天,他也终将会离我而去。每当我想到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