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锐的名义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荣幸今年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到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下简称“新锐展”)的评选中。真的是不到现场,不“围观”作为评委的学者专家的投票和讨论,就無法真的体会从501组的稿件库,到少于100组的初筛,到后来激烈PK的三四十组,再到对外公布的TOP20,这个选拔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新锐展到今年是第四届,不到十年的时间,它已经成长为全国范围内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选拔性摄影展之一。仅就今年评委会收到的501组有效稿件来说,我首先看到的是它们在题材上极大的多样性。同时,新锐展的参赛者也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区的摄影人,他们有的是职业摄影师,有的是业余从事摄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锐展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艺术摄影这个门类在我国的发展生态。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新锐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最初的几年,一个权威且稀缺的选拔性摄影展自然能把近几年、乃至近十年间最活跃、最优秀的摄影人汇集起来,但在“厚积薄发”之后,当它“消耗”完这个多年来的储备之后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其次,在艺术创作中,或传统或新近的媒介正趋于混杂,“跨界”“跨媒介”已成了不容忽视的关键词,那么对一个摄影展览来说,摄影这一媒介的位置应该怎么摆?在这些挑战之下,关乎新锐展办展宗旨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如何在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如何维持新锐的姿态?如何持续以新锐的名义,为全国各地的摄影人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也就随之获得了新的内涵。
  其实总体上说,我很认同包括姜纬、任悦、曾翰在内的几位参与评审的学者专家对今年新锐展所持有的看法,即今年的投稿虽不乏高水平作品,但在新的挑战之下—不论是新锐展本身的“七年之痒”,还是摄影这一媒介在当下的尴尬处境,仍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在这其中,有的是新挑战直接引出的新问题,有的是以前就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老问题,后者在新语境的驱迫之下逐渐浮出了水面。
  新锐展之于我国艺术摄影的创作与创新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我想也无需在这一方面多说太多,下文我主要还是想基于自己的身份—摄影批评的写作者和摄影图书的编辑—来具体谈谈自己对这些新挑战之下生发的问题与现象的看法。
  首先,今年投稿的作品虽然题材丰富,但绝大多数稿件的概念框架却相对单一、不够清晰,缺乏纵深。有的投稿虽然在立意或者问题意识上有新意,但在具体的图像表达上却浮于浅表,止步于对某些一望即知的机巧和趣味的追求,以致整组作品中的每一个单张都在反复地、乃至不加修辞地说着一个句子。这些句子要么不够具体,要么太像宣言,总之缺少必要的针对性;有的投稿虽然在单张照片上有抓人的亮点,但它们却没有被作者适当地安排在一组作品的结构中,它们更多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这反倒让整组作品的表达变得更为含混不清,甚至有点不知所云了;有的投稿虽然努力构造一个概念框架,但在某些关键的逻辑节点的处理上—我指的是一些可能会左右整组作品之表达力的细节—却又比较随意,很难禁得起推敲。


  其二,非线性叙事成为主流,讲故事的技艺日益失落。各种“后”文化—后现代、后媒介、后人类、后网络—在国内的风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曾经被国人广为接受的、讲故事的方法失去了应有的位置。我的意思不是说要反对非线性叙事,但摄影人却也没有必要对线性的、古老的讲故事技艺有太大的敌意,因为当我们谈论某些具体的对象时,总归还是需要一个连续性较强的“乌托邦”叙事来帮助理解。所以一方面,我们不应该把非线性叙事理解为叙事的反面——它意味的是一种更为灵活的连续,一种在断裂衬托之下的连续,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线性叙事自有它的优势,尤其是对一些需要在较强的连续中释放表达力的作品来说。在这个意义上,当面对非线性叙事和线性叙事的时候,摄影人判断的并非是否对错的问题,而是应该选择哪一种,关键是他的作品、他的概念到底适于哪一种叙事方式。但如今的情形却是,一切站在连续性这一效果对立面的存在都被当成了非线性叙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今年的投稿作品中,有不少投稿之所以还不足以被称为作品,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太过零碎,太没有叙事了,其中好的照片处于欲言又止的状态,稍微逊色一点的照片又基本上不明所以。
  其三,虽然今年的投稿在摄影图像的多样呈现上多有尝试,但很少有哪一组稿件真的展示出对摄影这个媒介本身的探索。就拿档案材料(家庭相册、拾得的老照片,乃至相框、纸张等等)为例,如果我们以考古学的方法对摄影图像曾经附着过的媒介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学界也多有讨论的问题。比如,摄影图像作为穿越时间的一种存在,当它被安装在不同的媒介之上,处在不同的语境之内的时候,它的含义是否会发生偏移甚至根本性的转变?从文化记忆的层面,档案材料在今天的意味,与它在1980年代的意味是一样的吗?在具体作品中的意味,与它在大语境下的意味是相同的吗?如果不是,那当我们在今天取用这些材料时,到底站在了何种角度上?这一角度之于作品的概念有其必然性吗?从哲学的层面,物理性的媒介,包括今天正日益流行的电子媒介都是承载摄影图像这一内容的载体,但它们共同作为物的性质,能否被传递到概念的层面?如果可以,这两者之间又是如何接驳起来的?虽然我始终都不认为摄影人一定要做到精通理论,但有的时候,一些必要的理论素养却能帮助摄影人确立某些比表面意义更为深入的视角,继而让他们的谈论走出泛泛而谈的泥淖。所以理想的情况或许是,摄影人应该在选择某些特定的、承载摄影图像的媒介进行创作之前,就先行规避掉某些不必要的随机,考虑这个媒介是否可以嵌入到自己作品的概念之中。遗憾的是,这正是许多投稿人没有意识到的方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新,怎样新锐?或许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已很难从摄影风格、工艺之类的形式方面得到太新、太好的回应了,反倒是在某些纵深的方面,在作品的深刻性上,摄影艺术在回应这一问题上仍具很大的潜力。比如,如果创作者有能力确立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视角,采用完善、成熟的框架,沿着详尽、有针对性的线索,以摄影的方式去解决一个具体、深入的问题,那么这之后其所取得的成果就很有可能包含一种久违的新意。因为这一成果太详细了、太具体了,成了一种没法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来的复杂存在,以至于即使它触及的是一个我们不陌生,乃至很熟悉的议题时,它依然可以是创新的、新锐的。
  (作者为摄影及艺术批评写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3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硕士学位。现为“理想国”影像馆图书编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北京。)
其他文献
北宗重气象,南宗重气韵,并不是人的分别,山水之变育化人的气质。  我少年时在郑州,跟张静先生的弟子邑丁先生学习诗文,跟一位出身书法世家的学长俊卿写书法,度过一段青涩岁月。后来迷恋江南,醉心于林风眠、李叔同、黄宾虹几位先生的艺术,南下客杭州,居九溪许家坞数年,美院游学,拜师学艺,在西湖边留连数年不舍得离开。虎跑弘一纪念馆、玉泉林家旧居、栖霞岭黄家故居以及西湖边宾翁的小展厅,都是常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
期刊
《sigh》这组作品主要是对于我们日常熟知的交通指示牌进行再创作。通过摄影的观看方式将看似简单的指示牌和社会景观结合。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对周遭环境的以及内心世界对社会、民生等现象进行探讨。这些现象如同固有的交通标示牌一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提醒着我们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每一个标识的背后,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考问,也是对社会结构发展的讨论。指示牌刻意地竖立在我们随处可见真实的场景里,这种行为
期刊
《中国摄影大师》  主编:赵迎新  版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6  本书辑选了刘半农、陈万里、郎静山、庄学本、吴印咸、沙飞、石少华等15位活跃在20世纪的已故中国摄影大师的代表作,该书的装帧和印制质量较高,配以梳理其摄影生涯的评论文章,是一本中国现代摄影史指南性的选集。  《影像的追寻》  作者:张照堂  版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3  本书初版于1988年(台湾版),介绍了
期刊
這组黑白摄影作品拍摄于2012年至2017年间,大部分采用黑白胶卷拍摄,数码照片采用软件后期制作而成,我也为这组作品制作一本同名的个人摄影书。  《致幻》不是简单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复制拍摄,它折射的是自己对幻觉和想象的集合,用自我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同时找到许多区别于日常我们所见到的东西。  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观察到一个并不为他人所挖掘到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粗糙的、即兴的观感。无论是站在城市的
期刊
不可阻挡,无反相机的优势  自2008年松下G1诞生至今,近9年来我们几乎每一年都在讨论着“无反和单反”这两类相机孰优孰劣,谁更有前景的问题。在2017年,单反相机新品共有7款,无反相机新品则有12款。无论是参与厂商的数量还是新品数量,无反相机市场都呈现出比单反相机更繁荣的局面。  索尼作为无反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本年度推出了A7RⅢ和A9两款高端新品。前者注重高画质和平衡性,在A7RⅡ的基础上实
期刊
您在弗劳尔斯画廊(Flowers Gallery)的展览包括了两个部分,是由冰岛的一个瀑布发展而来的两个不同系列,一部分是以浓烈的蓝色单色调呈现,另一部分是以黑白进行呈现。能给我们说说两个系列拍摄初衷,以及您如此呈现背后的意涵吗?  展览围绕着我曾在斯科加瀑布所做的两个不同的系列而展开,这个位于冰岛的瀑布,以它高达60米的高度而闻名。自2006年首次造访以来,我就一直不断地去拍这个瀑布。2015年
期刊
关于“相处美学”:我常常将许多大小不等的照片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不时取出端详把玩,它们时刻伴随着我,时间一长照片上自然便留下了些许划痕。在这一过程中我将被拍物的“物质属性”转换为了“意识属性”并将其随身携带。这延伸了我与被拍物的“交流与相处”的过程,我要感谢“摄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便利,拓展了我与“物”的关系,是摄影给了我重新面对这个世界以及重新面对自我的可能。同时我试图以作品的实际形态和展示的实验
期刊
我居住的這个地方,现在叫西安,在古代,称为长安。  这里曾经是中国13个朝代的首都,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代,都在这里建都,文明不断建立,又不断被摧毁。这块土地下面,重叠着许多层废墟。城池,曾被无数帝王反复征服,风景,曾被无数诗人反复歌咏。然而,这个辉煌的城市在千年之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所有历史的存在都被埋在了土里,数千年的战乱、饥荒,它彻底地告别了过去的辉煌。  这个地方由两部分
期刊
长久地游荡在湖山之间是我的日常,我也因此窥见了杭州的恒常,见识到了它的前世今生。在山道边、摩崖上、水穷处隐藏着数量众多的佛造像。这些始于五代,跨越千年的佛像,守护着这座城市古老的秘密。  有很多人信仰庄严的佛世界,偏爱佛造像的完美。而我却遭遇了这一路的伤悲,经历了衰老的脸面上痛苦的皱纹。断臂残头是佛的遭遇,也是人间的现实。也许,我只能去爱这“倍受摧残的容颜了”。  湖山岁月久,有大批的佛造像掩映在
期刊
“哈佛对作为艺术的摄影没有兴趣。”这是美国摄影史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博蒙特·纽霍尔在回忆其在哈佛读本科时的学科状况时给出的直截了当的指控。  1926年入学哈佛的纽霍尔对于摄影与电影深感兴趣,但当他向新生顾问、人类学教授阿尔弗雷德·M·托哲咨询时,托哲教授告诉他,哈佛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不过他建议纽霍尔不妨选修艺术史的课程。他说了一句不免令人有点气馁的话:“反正,绘画就是图片嘛。”无奈之下,纽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