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请陈独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决心要对北大进行改革,并打算首先从文科人手,因为当时的北大文科,顽固守旧的人物特别多;因此,对于文科学长这一职务的人选,蔡元培极为重视,他打算聘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来主持文科,并请时任国立北京医专学校校长的汤尔和推荐人才。
  那个时候,陈独秀正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为了筹集股份,他与汪孟邹一起来到了北京,住进了前门附近的一家中西旅馆。有一天,陈独秀到琉璃厂闲逛,偶遇在北京大学工作的老朋友沈尹默,后来,在与汤尔和见面时,沈尹默就把遇到陈独秀的事告诉了汤尔和,汤尔和此时正在替蔡元培物色文科学长的人选,听说陈独秀到了北京,便非常兴奋,随后,他和沈尹默一起向蔡元培推荐了陈独秀。对于陈独秀的大名,蔡元培早已熟知,陈独秀的文章、特别是《新青年》杂志,他都读到过,对陈独秀立意革新、鼓吹民主的思想很是钦佩。因此,当汤尔和与沈尹默向他推荐陈独秀时,他当时就拍板儿决定聘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事情决定下来以后,蔡元培就亲自到中西旅馆去请陈独秀,请陈独秀的过程,非常感人,汪孟邹在日记中曾做了如下记载:“蔡先生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陈独秀),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这个细节很令人感动,说明蔡元培十分看重陈独秀,是真心想请他到北大做文科学长的。作为堂堂的北大校长,能几次三番屈驾到小旅馆去请陈独秀,可以看出蔡元培的确是一个礼贤下士的谦谦君子。
  蔡元培请陈独秀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的,否则他就不用一连去了好几天了。为什么不顺利呢?是因为陈独秀拒绝了蔡元培的邀请,不同意到北大任文科学长。原因何在?陳独秀后来曾对一位老乡谈到过这个问题:“蔡先生约我到北大,帮助他整顿学校。我对蔡先生说,我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显然,陈独秀是很谦虚的,因此才对到北大工作非常犹豫。遭到陈独秀的拒绝后,蔡元培并没有放弃,他对陈独秀说:“你没有头衔儿,这不碍事,我了解你,我不搞论资排辈,只求有真才实学的人,没有教过书,也不要紧,因为你主要做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除了担心不能胜任之外,主编《新青年》杂志也是陈独秀拒绝蔡元培的一个理由,他对蔡元培说:“我正在编《新青年》杂志,杂事甚多、摆脱不了。”蔡元培听罢说:“你可以把新青年带到学校里来办。”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陈独秀就无法再拒绝了,他终于答应了蔡元培,说:“我试干三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立即回沪。”
  陈独秀答应到北大就任文科学长,但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按照当时教育部的规定,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需有高学历及教学工作经验,陈独秀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教学工作经验,如果照实上报,教育部很可能不批准。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蔡元培想到了为陈独秀假造简历的办法,他给陈独秀杜撰了这样一份履历:“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然后,将这份假造的简历和请示公函发给了教育部。
  1917年1月13日,即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第十天,教育部复函北大:“贵校函开前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陈独秀品学兼优堪胜文科学长之任……当经本部核准在案,徐令行外,相应函复。”同时发出的还有教育部第三号令:“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就这样,陈独秀走上了北大文科学长的岗位,与蔡元培一起开创了北大历史上的辉煌时代。
  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可谓群星灿烂,大师云集、群贤毕至,集中了当时中国知识界一流的专家学者二三百之众,之所以能汇集这么多精英,是和蔡元培先生爱才惜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分不开的,从他聘请陈独秀这件事上就可见一斑。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亲自登门访贤、热情相邀,而且不惜造假;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你有多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过书了?笔者掐指一算大概有十年了。正是在2010年左右,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经历了倒闭潮。在穷则思变之后,实体书店纷纷转型。2015年苏州诚品书店开业标志着代表了生活方式和美学的新型实体书店的复苏。咖啡、文创、设计成了新实体书店的标配。  钟书阁、方所、西西弗、光的空间……新型书店一家比一家美,它们成了网红打卡地,大家争相去这些新书店拍照,顺便喝一杯咖啡,但买书的人还是少
期刊
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老婆,记忆最深刻的当属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俞鸿图。这个清朝雍正年间湖北乡试的主考官,本来应该带头遵守科考纪律,严格执行考官不准带家属的规定,但因原妻去世,刚刚娶了老婆林氏的俞鸿图,可能新婚的滋味还没有尝够,竟让这个水性杨花的妻子与自己同行。  同行也就罢了,俞鸿图悔不该酒醉又将科考试题泄露给林氏,以致这个丧门星拿着这些试题与自己的情夫到处高价兜售。知道消息的雍正皇帝勃
期刊
《儒林外史》中有位文章选家马纯上先生,又称马二先生。他的工作是编选时文辑印,作为科举文章应试指南,南京、杭州、嘉兴等地的书肆里,到处都有他辑选的文册售卖。  书肆,是古今典籍的聚散地,是雅俗文化的传播体,以此为桥梁,联系着难以计数的文人学者、藏书家、书生及其书贾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承载着文明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书肆的繁荣或凋零,折射着社会经济与时代文化的盛衰变幻,而书肆的分布迁移,则又与该地
期刊
最好  女友问我,你如何看禅?  这个短信让我一时怔住。因为来得太突兀,她是让我欣赏的女子,有恐怖的美。无论人还是文章,隔着岸,我已经闻到她的香,阵阵袭人,有道不出的美。  她的人,说的,看的,谈的,我远远观看着,近了,却又茫然,这感觉,其实就是禅。  记得胡兰成写过这样一句:“记得正二月里汉阳人做棒香,一种土黄,一种深粉红,摊子竹簟上在郊原晒香,远看还当是花,我非常喜爱那颜色。”我看这个禅,就是
期刊
初秋,凉意渐生,湖中的荷花尚未谢却,岸边的烟柳依然葳蕤,人眼依然是一派绿意盎然,一切都还是恰好的模样。  记得学服装设计时的老师说过,任何颜色只要放在恰好的位置,都是美丽的,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学会喜爱所有的颜色。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句话,如今的满目绿意就是我喜爱的颜色之一,喜爱它的的娴雅宁静,也喜爱它的无限生机。  编辑发来了三张新书的封面设计图,一幅是浅粉底色上撑放着一捅红色的撒花油纸伞
期刊
程子论及《论语》道: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对于纵横天上人间,驰骋古今东西的论著,每用心读一次,你的境界和格局就提升了一次。读《中庸》也便如此。  早年读《中庸》时,朦朦胧胧,然“和而不流”却深植我的内心,成为我的人生信条。迩今,在孔老师的引领下,和240多名学友在“文儒微课堂”学习《中庸》整4个月后,我的格局和境界便又提升了一层。  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庸》为我们指
期刊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人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期刊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  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母女双钗  王熙凤唯一一次没有进行锱铢必较、不留余地的算计,就表现在对刘姥姥的仁至义尽上。虽然她善待刘姥姥,也有做给贾母和王夫人看的意味,但无论如
期刊
一本书诞生之后,会出现在网络电商平台和自媒体,但能让我们直接触摸到的,是分布于全国的书店。  一些书店赢得了无数名誉,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世界最美书店等等。关于书店的讨论很多,有很多关于书店的组织、活动和论坛。而人们却忘记了站在书店背后,他们是书店形成不同风格的灵魂人物,那是一个人或是那一个团队,但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图书采购,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像样的名字,更不会出现在全国的读者、公众讨论的视野范围
期刊
在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景区有个钱王祠,“钱祠表忠”也是2007年的“西湖十景”之一。今天说到杭州古代名人,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有苏小小、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等等,但要说对杭州与西湖开发功绩最大的,还要数五代十国的吴越开国国王钱镠。  杭州古称余杭。相传大禹乘船往会稽山大会诸侯,至杭州则弃船,所以叫余杭,“杭”即是木舟之意。“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相比北边的苏州、南边的绍兴,当杭州已经亭亭玉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