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子论及《论语》道: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对于纵横天上人间,驰骋古今东西的论著,每用心读一次,你的境界和格局就提升了一次。读《中庸》也便如此。
  早年读《中庸》时,朦朦胧胧,然“和而不流”却深植我的内心,成为我的人生信条。迩今,在孔老师的引领下,和240多名学友在“文儒微课堂”学习《中庸》整4个月后,我的格局和境界便又提升了一层。
  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庸》为我们指明了修身之道,为事之道,治国之道,人生大道,勾勒了最美的道的境界:无声无臭。其中,最能拨动我心弦的便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生在当今,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治国之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传承和发展,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老子在《道德经》也曾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学习古之道,就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让今人不再犯古人的错误,让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与心和谐、社会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才是道的规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欲悠久,必需高明;欲高明,必需博厚;欲博厚,必需执古之道。中华文明宝库里,有先进的治国理念、有伟大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中华文化,里面的财富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贤王明君的治国之策都记载在文献典籍里,要发挥其作用,便是用人了。“选贤与能”,方可“人道敏政”,让政策得到正确迅速地贯彻,便要君子治国。君子治国,国家才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小人治国,国家动乱,民不聊生。历史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齐桓公任用管仲成就春秋霸业,唐太宗重用魏征等贤臣开创“贞观之治”。夏桀、商纣王任用奸臣国破身死……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但青山依旧在。今人若不潜心去读书,执古之道,拿什么去治理国家?不去传承何来发展,割裂了历史,只能重蹈覆辙。但试问:國家、民族、人类的未来有多少资本为重蹈覆辙买单?
  修身为宫中,曾国藩可算是今人学习的楷模。他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守节闲官飞跃到一名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其奥秘在哪儿?在于他的智谋和修身之法。他自己也曾说“谦以自持,严以驭下,则名为悠久矣。”“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大凡有为之人,总是含而不露,不显山不露水,“盛德貌若愚”,在低调内敛中修炼自己,慢慢地为人所知而流芳百世。但今人太过张扬奔放,这个网红,那个抖音,一出名就到处宣传。一旦报料该公众人物、该高层贪污受秽、包养情人等,社会一片哗然。此社会太喧嚣浮华了,人们何不放慢一下脚步,潜入读书的水底里,执古之道,慢慢走,欣赏呀。
  逆境中,你是向隅而哭泣,还是随意而喜?且看“千古文人”——苏轼如何交出人生的一份完美答卷。他一生坎坷,宦海浮沉,一贬再贬,然而他仍然豁达乐观。竹林遇雨,却能在雨中徐行,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深处蛮荒之地海南,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从人生的困境中突围,却在治政、修身、文学上登上了自己的心灵高台。谁的人生能那么一帆风顺,谁的人生能那么风和日丽,不如意来了,你就自暴自弃,你就整日怨天尤人甚至报复社会?故看看古人吧,执古之道,凡知自身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多少时光可以重来,有多少次生命可以再造?
  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割裂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中华文明的命脉,幸会了!我们国家开始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国学经典开始进学校,进课堂。于是,国人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便进入了考题。试看今天福建高考题,以今人的视角给2035年的后人写点什么。许多专家们说可写追梦、圆梦、责任等。而我更想看到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论是北京奥运还是汶川地震,对后人都是历史,而对古人却是今天。今人当“继人之志,述人之事”。格局要到此高度,当深读圣贤书,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要行远要登高,必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才可避免“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才知避于“诸罟搂陷阱中”,才能享受“无入而不自得”的曼妙美景。
  编辑/言午
其他文献
古人与书店之间,趣事何其多也!  陈寅恪在其著作《柳如是别传》提到,他年少时住在江宁,和他的伯舅两家衡宇相望,他的伯舅俞先生藏书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不少精本。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这是俞先生官至翰林之日,以三十金在京师海王村书肆购得。这里提到的书肆,类似于今天的书店,关于书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西汉时期。  杨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这里
期刊
近几年,随着商业地产和书店的联合,在全国各地新开的书店数量倒是不少,就连新华书店也参予到这场书店变革的运动中,那么是否对全民阅读的促进有非常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新闻媒体和一些自媒体,在网上宣传着大量新型书店,这些书店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化,依附于商业地产,加上千篇一律的所谓的文化活动,并过度强调设计感,时常宣称是由某某著名设计团队设计,书店自身在宣传进也以设计作为自身优势,
期刊
市肆閑行仰古尘,馀怀待尽未成棼。   千秋魂魄常如在,幻影衣冠又一新。   姓字颇惭时辈觉,行藏愿与蠹鱼伦。   天高地厚宽如许,多难方知患是身。   一一[近现代]佟绍弼《与广权漫步书肆》
期刊
一匹生绢细细织就,截取一段绷在竹制的扇骨上,就成了一把团扇。或刺绣、或画描,拿在手中摇曳昭昭的是执扇女子的女红和才情。  所以,历代画家笔下的仕女纵有百般面目,一旦执一把团扇在手,大抵那幅的名字就是《纨扇仕女图》了,仿佛那女子的千样妩媚,万种风情都不过是为了给纨扇铺垫一个圆满。  入夏时,一把团扇在手,有清风徐来,最是花好月圆的时节,此时、此际,相遇而欢,所以人们也称团扇为合欢扇。  就如春之于花
期刊
台湾是最早将书店做成一种时尚的地方。在仁爱路,在敦南街,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人们在这里读书、写作,喝茶或咖啡。  思想穿上文字的蝶衣,飞过无数人的心头,少长咸集,相与为友。  是传统,却又不拘束;是时尚,却也不放纵;是商业,有着它的坚守,有情怀,不碍布局清晰。  诚品不是第一家地标性书店,却是一个可敬时代的开启。吴清友先生与他的团队,在当代找到一种存生的可能。追随者众,却鲜能步其风光。究其根本,有
期刊
你有多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过书了?笔者掐指一算大概有十年了。正是在2010年左右,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经历了倒闭潮。在穷则思变之后,实体书店纷纷转型。2015年苏州诚品书店开业标志着代表了生活方式和美学的新型实体书店的复苏。咖啡、文创、设计成了新实体书店的标配。  钟书阁、方所、西西弗、光的空间……新型书店一家比一家美,它们成了网红打卡地,大家争相去这些新书店拍照,顺便喝一杯咖啡,但买书的人还是少
期刊
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老婆,记忆最深刻的当属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人——俞鸿图。这个清朝雍正年间湖北乡试的主考官,本来应该带头遵守科考纪律,严格执行考官不准带家属的规定,但因原妻去世,刚刚娶了老婆林氏的俞鸿图,可能新婚的滋味还没有尝够,竟让这个水性杨花的妻子与自己同行。  同行也就罢了,俞鸿图悔不该酒醉又将科考试题泄露给林氏,以致这个丧门星拿着这些试题与自己的情夫到处高价兜售。知道消息的雍正皇帝勃
期刊
《儒林外史》中有位文章选家马纯上先生,又称马二先生。他的工作是编选时文辑印,作为科举文章应试指南,南京、杭州、嘉兴等地的书肆里,到处都有他辑选的文册售卖。  书肆,是古今典籍的聚散地,是雅俗文化的传播体,以此为桥梁,联系着难以计数的文人学者、藏书家、书生及其书贾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承载着文明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书肆的繁荣或凋零,折射着社会经济与时代文化的盛衰变幻,而书肆的分布迁移,则又与该地
期刊
最好  女友问我,你如何看禅?  这个短信让我一时怔住。因为来得太突兀,她是让我欣赏的女子,有恐怖的美。无论人还是文章,隔着岸,我已经闻到她的香,阵阵袭人,有道不出的美。  她的人,说的,看的,谈的,我远远观看着,近了,却又茫然,这感觉,其实就是禅。  记得胡兰成写过这样一句:“记得正二月里汉阳人做棒香,一种土黄,一种深粉红,摊子竹簟上在郊原晒香,远看还当是花,我非常喜爱那颜色。”我看这个禅,就是
期刊
初秋,凉意渐生,湖中的荷花尚未谢却,岸边的烟柳依然葳蕤,人眼依然是一派绿意盎然,一切都还是恰好的模样。  记得学服装设计时的老师说过,任何颜色只要放在恰好的位置,都是美丽的,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学会喜爱所有的颜色。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句话,如今的满目绿意就是我喜爱的颜色之一,喜爱它的的娴雅宁静,也喜爱它的无限生机。  编辑发来了三张新书的封面设计图,一幅是浅粉底色上撑放着一捅红色的撒花油纸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