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ming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思维回到课堂
  上课铃响后的前几分钟内,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状态,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交谈、幻想之中。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讲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眼前影、耳边风,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教师也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白费劲。然而,这几分钟宝贵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的,让其徒劳变为有效。
  这时,我让学生进行演讲。他们所演讲的内容大都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成功”“明天”“拼搏”“青春”“情感”等,慢慢地一些消极因素都随之而消失,思维就由课外回到了课堂。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成功》,在点评时,我讲述了《土豆和土豆是不一样的》的故事,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既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同时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事例,引用很多优美的语句来总结。此时,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集中了注意力,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工作。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前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如,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明天是什么样子》,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行动起来,思考“明天的我是什么样子”或“我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点评时,学生会大声地喊出自己的答案,兴奋不已。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让学生汲取到很多养料,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演讲内容有好奇心,实际上也是对语文知识有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求美
  吕淑相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气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也就是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直白地用文字来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段段、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求美。学生的演讲内容实际上也是诵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师生可以共同从中领略到美妙之处,如音乐美、绘画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走出迷茫,丢掉困惑,用自己年轻的心去赌明天的命运,唱出青春最美的音符,活出青春最亮丽的色彩。”教师在点评时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用一些哲理性比较强、含有深刻蕴意的、文采较华丽的语言,让学生从头到尾都在欣赏美,感受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帝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不仅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更要用它来寻找、发现美。
  四、移情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是流动的、起伏的、曲折的,因此它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是,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它也是需要培养、引导、调节而产生的。
  学生经常演讲有关“情感”的话题,如友情、亲情。友情令学生珍惜,同时也带给他们烦恼。教师在此时,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纯洁的心灵和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友情。亲情话题对学生而言是最熟悉同时也是最陌生的,有太多的学生至今不能理解父母乃至长辈的良苦用心。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正好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母亲》,借此我告诉学生:父母为了我们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应真正地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让学生回忆我们所熟悉的歌颂父母亲的歌曲:《父亲》《母亲》《懂你》《白发亲娘》……由此来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亲情弦,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同时也为教史铁生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情感,使作品与学生心灵发生共鸣。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课堂、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净化心灵,像一泓泉水流进心里,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乐滋滋的读书,主动求知、探索,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范德比尔特曼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拥有了自信,就像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就可以在学海中一往无前地航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用自信唤起自信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求语文教师是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
一、引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传统的英语教学把传承英语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需要保证学生“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固守的教学思维。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跟着学”的步骤为“学生先学,教师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后“茶馆式”教学概念对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导学契机呢?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理解,但是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翻译,并将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设置为高考评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重要虚词和固定结构;第二类为规律性的——偏义现象、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试题,需要具备坚实的文言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注重积累,一丝不苟地把
一说到写作文,师生都头疼,看着好多学生愁眉苦脸,搜肠刮肚也凑不够字数的样子,为师的也替他们着急,可有的学生却能够洋洋洒洒、笔走龙蛇,我觉得这种差别除了先天的禀赋之外,更多的是缘自后天的培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用这个来形容学生的写作过程最恰当不过了,对作文材料寻
《牛津初中英语》7B教材和7A教材一样,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实践、参与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堂好课,就像一曲优美的旋律,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近年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叶圣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它们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前后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能力纵向系列。其中认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能力。具体说来,是指认读字形、认读字音、了解字义,初步获得文章浅层意义的能力。准确认读表现在对一些音、形、义混淆、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对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也表现在认读时不错字、不减字、不增字、不重字、不倒字。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如同龙之眼、凤之头,不仅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对全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还会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之效。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标题亮丽,文章生辉呢?  技巧1:话题添加  就是在话题的关键词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在“幸福”之前添加新的词语,构成《感受幸福》《体味幸福》《珍惜幸福》等题目;也可以在“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