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思维回到课堂
上课铃响后的前几分钟内,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状态,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交谈、幻想之中。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讲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眼前影、耳边风,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教师也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白费劲。然而,这几分钟宝贵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的,让其徒劳变为有效。
这时,我让学生进行演讲。他们所演讲的内容大都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成功”“明天”“拼搏”“青春”“情感”等,慢慢地一些消极因素都随之而消失,思维就由课外回到了课堂。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成功》,在点评时,我讲述了《土豆和土豆是不一样的》的故事,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既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同时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事例,引用很多优美的语句来总结。此时,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集中了注意力,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工作。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前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如,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明天是什么样子》,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行动起来,思考“明天的我是什么样子”或“我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点评时,学生会大声地喊出自己的答案,兴奋不已。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让学生汲取到很多养料,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演讲内容有好奇心,实际上也是对语文知识有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求美
吕淑相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气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也就是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直白地用文字来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段段、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求美。学生的演讲内容实际上也是诵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师生可以共同从中领略到美妙之处,如音乐美、绘画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走出迷茫,丢掉困惑,用自己年轻的心去赌明天的命运,唱出青春最美的音符,活出青春最亮丽的色彩。”教师在点评时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用一些哲理性比较强、含有深刻蕴意的、文采较华丽的语言,让学生从头到尾都在欣赏美,感受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帝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不仅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更要用它来寻找、发现美。
四、移情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是流动的、起伏的、曲折的,因此它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是,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它也是需要培养、引导、调节而产生的。
学生经常演讲有关“情感”的话题,如友情、亲情。友情令学生珍惜,同时也带给他们烦恼。教师在此时,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纯洁的心灵和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友情。亲情话题对学生而言是最熟悉同时也是最陌生的,有太多的学生至今不能理解父母乃至长辈的良苦用心。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正好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母亲》,借此我告诉学生:父母为了我们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应真正地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让学生回忆我们所熟悉的歌颂父母亲的歌曲:《父亲》《母亲》《懂你》《白发亲娘》……由此来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亲情弦,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同时也为教史铁生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情感,使作品与学生心灵发生共鸣。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课堂、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净化心灵,像一泓泉水流进心里,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乐滋滋的读书,主动求知、探索,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让思维回到课堂
上课铃响后的前几分钟内,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状态,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交谈、幻想之中。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讲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眼前影、耳边风,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教师也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白费劲。然而,这几分钟宝贵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的,让其徒劳变为有效。
这时,我让学生进行演讲。他们所演讲的内容大都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成功”“明天”“拼搏”“青春”“情感”等,慢慢地一些消极因素都随之而消失,思维就由课外回到了课堂。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成功》,在点评时,我讲述了《土豆和土豆是不一样的》的故事,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既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同时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事例,引用很多优美的语句来总结。此时,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集中了注意力,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工作。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前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如,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明天是什么样子》,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行动起来,思考“明天的我是什么样子”或“我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点评时,学生会大声地喊出自己的答案,兴奋不已。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让学生汲取到很多养料,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演讲内容有好奇心,实际上也是对语文知识有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求美
吕淑相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气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也就是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直白地用文字来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段段、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求美。学生的演讲内容实际上也是诵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师生可以共同从中领略到美妙之处,如音乐美、绘画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走出迷茫,丢掉困惑,用自己年轻的心去赌明天的命运,唱出青春最美的音符,活出青春最亮丽的色彩。”教师在点评时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用一些哲理性比较强、含有深刻蕴意的、文采较华丽的语言,让学生从头到尾都在欣赏美,感受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帝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不仅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更要用它来寻找、发现美。
四、移情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是流动的、起伏的、曲折的,因此它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是,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它也是需要培养、引导、调节而产生的。
学生经常演讲有关“情感”的话题,如友情、亲情。友情令学生珍惜,同时也带给他们烦恼。教师在此时,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纯洁的心灵和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友情。亲情话题对学生而言是最熟悉同时也是最陌生的,有太多的学生至今不能理解父母乃至长辈的良苦用心。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正好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母亲》,借此我告诉学生:父母为了我们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应真正地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时让学生回忆我们所熟悉的歌颂父母亲的歌曲:《父亲》《母亲》《懂你》《白发亲娘》……由此来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亲情弦,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同时也为教史铁生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情感,使作品与学生心灵发生共鸣。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课堂、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净化心灵,像一泓泉水流进心里,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让我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乐滋滋的读书,主动求知、探索,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