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打开自信之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r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德比尔特曼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拥有了自信,就像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就可以在学海中一往无前地航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用自信唤起自信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求语文教师是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教学缺乏自信的教师,会直接或间接地把有关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妨碍对学生自信的培养。
  首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向学生展示自信。教师一踏上讲坛就应该精神抖擞,神采飞扬,自信满满。不要把教师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高兴愉悦学生也会高兴愉悦,教师情绪低落学生可能也会无精打采。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对学情的把握、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都要做到成竹在胸,充满自信。再次,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要不断的提高。俗话说:“空无一物的口袋是无法直立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大口袋,我们要让这个口袋直立,就要往里面塞进各种各样的知识,天文地理、哲学艺术等都要涉猎。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需要朗诵的文章,教师要能声情并茂地朗诵一回;课文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又变为一个说书人,口若悬河地讲上一个精彩的故事;课文是介绍一个地方的风貌,教师又可以充当导游,用甜美的声音将学生带入胜景潇洒地神游一遍。教师要能具备这样的教学功底,课堂上就能够驾驭自如,用自信去感染学生,用自信去教育学生。
  诚然,教师不是一个圣人,也不是一个完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不可能各种才能都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磨砺自己。初中学生善于模仿老师、崇拜老师,可塑性强,他们经常以自己的老师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工作而努力、充满自信的精神就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教师的自信唤起学生的自信,比在课堂上僵化地强调、生硬地培养,效果更胜一筹。
  二、以特长培养自信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
  拥有特长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进行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发现自己的特长,是自信的基础。但初中生还比较懵懂,不一定知道自己有什么特长,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一个伯乐,细心发现,仔细挖掘,不断鼓励,大胆培养学生的特长。其次,教师要赏识自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方面,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持下去。看到学生做得好,可以适时地表扬:“你真棒!”看到学生自卑想放弃时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学生有了进步,应说:“你很有潜力。”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自信的。其三,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特长。接手每一届新生,我都会让他们按照兴趣组合成不同的兴趣小组,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参与到其中。在初中的三年里,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所以,学生会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有书法兴趣小组、文学兴趣小组、演讲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
  三、在活动中成就自信
  学生拥有特长,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力争把事情做好,从中获得鼓舞,增强实力。实力就是支撑起自信的最重要的支柱。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现代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优美篇章时,我会举行朗诵欣赏会,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活动目的、活动方案、实施过程,选出评委和主持人。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在这片乐土上尽情地展现自己,充分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篇议论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组织开展班级的辩论赛。课前,学生观摩一些著名的辩论赛的实例,然后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根据本方的观点,准备相应的资料,小组同学整理归纳。因为课前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样在课堂辩论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学情激昂,辩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参与其中,既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获得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自信是成功的奠基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夯实基础,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自信,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感知客观事实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看出,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能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总目标呢?    一、命题方式的自
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目标语言词汇的学习,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非懒于记忆单词,事实上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记忆单词,却效果甚微。很多学生就经常反馈英语词汇太容易忘了,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针对学生学习词汇易忘的现状,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遗忘与记忆的规律,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巩固词汇记忆的策略。    一、遗忘的理论分析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品味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几声乌鸦的啼叫划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惊扰了辗转难眠的狄小杰,上床不久的他顿时感到睡意全无。他起身喝了杯热茶压压惊,又开始在屋内踱步沉思。  三年前,狄小杰打击了一伙盗匪“蛇灵”,但有数名成员逃脱法网。最近,有情报人员传来消息:一桩针对洛阳城上元节灯会的破坏活动正在酝酿,策划者正是一名前“蛇灵”团伙的头目。现在距離正月十五上元节还有三天,狄小杰已经掌握了不少情报,然而要让抓捕行动万无一失,还需要更多详
陶渊明《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如何理解此诗深意呢?  首先,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也许是他的诗名太盛,反而把他的哲人的光輝掩盖了。陶渊明的诗,不论是哲理性的,还是抒情描写之作,都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他既熟谙老庄孔孟,又不局限于老庄孔孟的思想,他
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改革也逐步深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视学生为英语教学过程的主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任务为载体的动态
一、问题提出  语文学科在各门功课中的作用十分清晰,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阅读课既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学科属性,又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属性,对于经典桥段的阅读尤为如此,阅读课可以看做是将语言和文化进行糅合的工具。经久不衰的文章谓之为经典,是文学的精髓之所在,阅读经典、鉴赏经典的文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熏陶,获得文学修养上的提升,足以让其受益终身,实现“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  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