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核心素养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提出学生必须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毫无疑问应走在各个学科的前面,承担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为小学生成长为有责任和人文意识、实践能力强且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阅读教学,培育人文意识
  教育人文性指的是教育为人的个性、历史性与完整性而努力,促进人性的生成以及扩展,提升人性境界,引导小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讨论、反思人生的意义。
  人文教育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教师从阅读教学开始,提升小学生内外涵养,培育小学生人文意识。当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阅读教学和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不同,品德与社会课程阅读教学的范围更广,囊括更加庞杂的学科门类,且不局限于理解字词句,而是通过个体性、主观性、反思性的知識促使小学生实现对价值、意义与人性的追问、体悟,更强调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调查报告、人物传记以及时事新闻评论文章等,对这些观点进行阐释、讨论、反思,以促进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教师还可围绕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题对小学生给予阅读指导,有计划地布置阅读任务,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主动走进阅读的同时,从阅读中走出来,通过对话、讨论、实践以及反省等方式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培育人文意识,养成说话有证据的严谨科学的态度,形成独立、尊重、理性、自信等核心素养。
  促进活动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为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提升核心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空,在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其价值判断有直接影响,这种价值判断可以是主观情感表达,也可以是理性客观描述,所以培养小学生价值判断力也是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这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亲身实践,不断丰富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可将课程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带领小学生参加调查、参观、游戏、体验等活动,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教师可在室内组织学生做一些体验性的游戏,让学生加深感悟与体验。如在关于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小学生玩同舟共济、拼图等游戏活动,引导他们认识合作的意义与必要性,在帮助自己提高游戏效率的同时,结识更多朋友,获得更多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生要关爱残疾人时,教师则可让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物体,描绘物体的形状,切身体会盲人感知这个多彩世界的难度,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形成和他人相处要友善的正确价值观念;教师还可把活动拓展到室外,带领小学生进入商场、超市等场所探究商品价格的秘密与影响因素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整合德育教学,养成良好品格
  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以及行为习惯、道德素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所在。课程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小学生学会做人,因而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始终将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作为重中之重,整合德育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全面提升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等,持续发展其核心素养。
  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教育并引导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尊敬长辈、友爱亲人,热爱集体和家乡等等,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关于自然、社会的常识,养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诚实勇敢、自信向上、责任心强等优良品质。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面对的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与德育进行整合,教育并引导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国家历史常识以及家乡发展变化,了解党的革命光荣传统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文明礼貌、道德规范,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与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友爱宽容、乐观向上、自尊自律、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和德育工作形成核心素养培养合力,在课内与课外实现一体化育人,才能提高教育实效,且教师在多元价值与多元文化的新时代下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时,应注意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行为选择能力,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与成长最重要的元素,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幸福成长奠定基础。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就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加强阅读教学、促进活动教学、整合德育等策略培育小学生人文意识、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变成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人,从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其他文献
现如今,新课改已经在各教育领域得到了渗透,很多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均得到了应用,并在教学学科体系上得到了完善,这也使得初中体育教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故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就成了如今初中体育教师们的重要工作任务及目标。初中体育教学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重视及关注,但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境及问题,影响了高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施。对此,笔者根据
期刊
1.压盖密闭 是安全保管的有效措施。方法是:将塑料薄膜压盖在小麦上,四周用砂粒、袋装糠或木棒、砖头压住,达到密闭效果就行。再配合高温季节加强防虫;秋凉后大力通风,使麦
超抗原与许多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及其在抗肿瘤中的潜在作用使其成为一类倍受重视的新型分子,葡萄球菌肠毒素B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超抗原.该课题通过SEB与TCR Vβ、MHCⅡ相互
古语有云:“百行以德为首”,由此可见,德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息息相关。因此,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注重务实高效,即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鉴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要求,小学班主任组织的德育学习活动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德育的灌输,以
期刊
凡是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对这份工作几乎是众口一词:忙、烦、累.班主任在校每天都要督促学生干值日、看自习、查纪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教师,
期刊
按照杂交水稻的需肥规律,其所需氮、磷、钾的比例为1:0.4:0.8——1,一般比常规水稻的需钾量高40%以上,但是,在生产中,人们往往是重氮轻钾造成土壤中的钾素资源逐渐枯竭,作物
德育教学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承载体,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德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最直接的形式得以体现。它是道德价值体系传达与道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把握社会道德价值是追求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德育教学的研究,能更好地促进德育教学的进程,在一定概念上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相对应
期刊
研究人员从研究NK细胞的识别及肿瘤细胞MHC分子的表达这一角度初步探讨了肿瘤细胞能够逃脱T细胞和NK细胞的监视而发生发展的机制.在首先建立了NK细胞纯化方法和初步探讨NK细
目的:近年来人们对严重意识障碍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严重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和最小意识状态。该领域目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以及伦理方面。其
该文根据共扩增PCR定量原理,建立了一种能简单,快速,批量检测临床样本中耐药相关基因,如GST-πmRNA表达的方法.为了方便研究GST-π和MDR1的关系,又建立了GST-π和MDR1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