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体会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的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135只眼,100例患者采用了翼狀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在术后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工作,观察临临床效果。结果: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中其中有92例患者痊愈,痊愈率为92.00%,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00%。所有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结论: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转移治疗;临床体会
在眼科中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的症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的眼部有异物感,并且有强烈的刺激感[1]。该症状不但会造成患者的视力降低还会造成患者出现脸部缺陷情况[2]。出现症状的原因是是因为角膜受损、紫外线干扰和干细胞功能收到了损害等,以往的临床治疗上效果并不显著,复发率较高。因此本院以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的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的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35只眼,100例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10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0-70岁,平均年龄为(53.25±2.53)岁;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病程在3-28年,平均为12.5年。100例患者的135只眼中有37只眼为复发性胬肉,98只眼为原发性胬肉。患者的翼状胬肉侵入眼角膜缘内为1.5-6mm,平均为3.2mm。其中有61只眼的胬肉遮盖住部分瞳孔。18只眼的胬肉完全遮盖住了瞳孔。
1.2方法
100例翼状胬肉患者在进行手术的前两天均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这是减轻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并且手术前检查患者是否患有结膜炎和泪囊炎,避免在手术后出现了角膜炎的并发症状。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的眼部进行常规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过程为:先使用开睑器开睑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后在翼状胬肉的部位注射剂量为0.75%的布比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混合的0.6ml的混合液。通过显微剪距2mm的角膜缘,在平行剪开翼状胬肉的颈部球芥末,切口长度固定在10mm范围内,将翼状胬肉分离并完全剔除。将角膜周围和巩膜周围的胬肉组织全部剔除,在分离结膜下的胬肉组织时需要做好止血的措施,将结膜瓣转移。之后再鼻子的上方5-8cm的地方作出一个球结膜弧形切口,使缺口与角膜缘保持平行的状态。将球结膜值角膜缘进行返利,间断球结膜,形成和巩膜所裸露的区域大小相同的结膜瓣,将巩膜的裸露区位通过转为全部覆盖,在球结膜的地方注射2mg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之后用左氧氟沙星凝胶对患者进行包扎后给患者带上眼罩。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再换药,不用包扎。护理人员每日都用裂隙灯检查患者的手术切口,每天都点滴眼液,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一周拆除手术缝线,一个月后对患处进行复查,患者出院后定期展开为时1-2年的随访。随访后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是否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3疗效判断标准
在术后1-2年的随访后根据随访记录对患者的痊愈状况进行判断,痊愈:患者的角膜完全愈合,手术部位光滑,没有出现结膜增生的情况以及结膜瓣成功移植。复发: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况,结膜增生,眼部再次出现了翼状胬肉并伴有出血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对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治疗前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其中92例患者痊愈,痊愈率为92.00%,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00%,其中5例患者是2次手术后复发,3例患者是1次手术后复发。翼状胬肉患者中均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疗效显著,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果
翼状胬肉是眼科疾病的一种,患病后对患者的视力和面部外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病症是因为气候、环境、紫外线灯外在因素导致了眼部的局部抗原出现了病变,抑制了干细胞的自身、减肉和分化了角膜缘的屏障功能,在血管通透性增强的前提下白细胞被充分浸润,从而导致了结膜组织出现了自身形成胬肉[3]。普通的手术无法减少复发率是因为没有将胬肉剔除干净,导致残余的胬肉感染慢性炎症,出现了复发的情况。
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治疗翼状胬肉时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方法,是利用了健康的球结膜组织来遮盖暴露的巩膜,并面了结膜上皮下组织和新生血管向角膜生长,起到了较好的遮挡作用,同时也防止了胬肉的复发情况[4]。根据治疗结果显示效果显著,痊愈率达到了98.00%,复发率为8.00%,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该种手术方式减少了感染现象的发生率且损伤小患者容易接受,并且无论是原发性翼状胬肉还是复发性都适合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安全性高,不会对眼组织造成损伤,并且相对于普通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复发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在对本院100例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坚恩,高峰.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0):77-79.
[2]黄雄高,邢健强,王康宏等.两种术式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7,29(10):804-806.
[3]刘希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联合结膜瓣转移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2):237-239
[4]陈建国.翼状胬肉切除+自身结膜瓣转移术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7):679-679.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转移治疗;临床体会
在眼科中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的症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的眼部有异物感,并且有强烈的刺激感[1]。该症状不但会造成患者的视力降低还会造成患者出现脸部缺陷情况[2]。出现症状的原因是是因为角膜受损、紫外线干扰和干细胞功能收到了损害等,以往的临床治疗上效果并不显著,复发率较高。因此本院以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的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的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35只眼,100例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10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0-70岁,平均年龄为(53.25±2.53)岁;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病程在3-28年,平均为12.5年。100例患者的135只眼中有37只眼为复发性胬肉,98只眼为原发性胬肉。患者的翼状胬肉侵入眼角膜缘内为1.5-6mm,平均为3.2mm。其中有61只眼的胬肉遮盖住部分瞳孔。18只眼的胬肉完全遮盖住了瞳孔。
1.2方法
100例翼状胬肉患者在进行手术的前两天均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这是减轻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并且手术前检查患者是否患有结膜炎和泪囊炎,避免在手术后出现了角膜炎的并发症状。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的眼部进行常规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过程为:先使用开睑器开睑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后在翼状胬肉的部位注射剂量为0.75%的布比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混合的0.6ml的混合液。通过显微剪距2mm的角膜缘,在平行剪开翼状胬肉的颈部球芥末,切口长度固定在10mm范围内,将翼状胬肉分离并完全剔除。将角膜周围和巩膜周围的胬肉组织全部剔除,在分离结膜下的胬肉组织时需要做好止血的措施,将结膜瓣转移。之后再鼻子的上方5-8cm的地方作出一个球结膜弧形切口,使缺口与角膜缘保持平行的状态。将球结膜值角膜缘进行返利,间断球结膜,形成和巩膜所裸露的区域大小相同的结膜瓣,将巩膜的裸露区位通过转为全部覆盖,在球结膜的地方注射2mg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之后用左氧氟沙星凝胶对患者进行包扎后给患者带上眼罩。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再换药,不用包扎。护理人员每日都用裂隙灯检查患者的手术切口,每天都点滴眼液,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一周拆除手术缝线,一个月后对患处进行复查,患者出院后定期展开为时1-2年的随访。随访后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是否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3疗效判断标准
在术后1-2年的随访后根据随访记录对患者的痊愈状况进行判断,痊愈:患者的角膜完全愈合,手术部位光滑,没有出现结膜增生的情况以及结膜瓣成功移植。复发: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况,结膜增生,眼部再次出现了翼状胬肉并伴有出血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对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治疗前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收治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其中92例患者痊愈,痊愈率为92.00%,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00%,其中5例患者是2次手术后复发,3例患者是1次手术后复发。翼状胬肉患者中均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疗效显著,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果
翼状胬肉是眼科疾病的一种,患病后对患者的视力和面部外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病症是因为气候、环境、紫外线灯外在因素导致了眼部的局部抗原出现了病变,抑制了干细胞的自身、减肉和分化了角膜缘的屏障功能,在血管通透性增强的前提下白细胞被充分浸润,从而导致了结膜组织出现了自身形成胬肉[3]。普通的手术无法减少复发率是因为没有将胬肉剔除干净,导致残余的胬肉感染慢性炎症,出现了复发的情况。
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治疗翼状胬肉时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方法,是利用了健康的球结膜组织来遮盖暴露的巩膜,并面了结膜上皮下组织和新生血管向角膜生长,起到了较好的遮挡作用,同时也防止了胬肉的复发情况[4]。根据治疗结果显示效果显著,痊愈率达到了98.00%,复发率为8.00%,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该种手术方式减少了感染现象的发生率且损伤小患者容易接受,并且无论是原发性翼状胬肉还是复发性都适合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安全性高,不会对眼组织造成损伤,并且相对于普通的治疗方法,该方法的复发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在对本院100例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坚恩,高峰.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0):77-79.
[2]黄雄高,邢健强,王康宏等.两种术式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7,29(10):804-806.
[3]刘希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联合结膜瓣转移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2):237-239
[4]陈建国.翼状胬肉切除+自身结膜瓣转移术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7):67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