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影音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文字情境、数据图表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情境;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推进,这对教师的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历史是过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再现的,因此就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模拟创设当时的历史情境,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审视和认识昨天。因此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问题情境、影音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文字情境、数据图表情境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轴。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解决,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透教材,设计难易适中、典型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与课堂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二、穿插影音情境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历史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同学们就会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会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会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在“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中,当讲到毛泽东出乎意料到达重庆进行谈判这一事件时,我打出了一张毛泽东到重庆机场的幻灯片,并配之一段深情的描述:“‘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了’。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城沸腾了。这时,风含情,水含笑,山城人民无不为毛泽东的弥天大勇所感动。”一个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共产党真和平、蒋介石假和谈的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总之,这些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三、设计表演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在不断开发,并且提高。
根据教材需要,教师还可让学生扮演某些历史角色,把某一段关键的历史情节表演给同学们看,以帮助他们理解教材。教师课前把表演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作准备。每当这时,学生总是积极响应,毛遂自荐扮演各类角色。为了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使其更直观,同学们尽其所能,把这些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令其他同学看到了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课堂效果自然很好,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渲染语言文字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和多媒体课件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操,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入浅,让学生喜欢历史而后掌握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数据图表情境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直观。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实践中,还有许多方面尚需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中国教育新闻网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研究通讯》 沈芬丽
3.《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历史教学》(2007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情境;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推进,这对教师的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历史是过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再现的,因此就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模拟创设当时的历史情境,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审视和认识昨天。因此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问题情境、影音情境、角色情境、语言文字情境、数据图表情境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轴。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解决,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透教材,设计难易适中、典型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与课堂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二、穿插影音情境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历史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同学们就会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会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会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在“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中,当讲到毛泽东出乎意料到达重庆进行谈判这一事件时,我打出了一张毛泽东到重庆机场的幻灯片,并配之一段深情的描述:“‘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了’。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城沸腾了。这时,风含情,水含笑,山城人民无不为毛泽东的弥天大勇所感动。”一个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共产党真和平、蒋介石假和谈的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总之,这些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三、设计表演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在不断开发,并且提高。
根据教材需要,教师还可让学生扮演某些历史角色,把某一段关键的历史情节表演给同学们看,以帮助他们理解教材。教师课前把表演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作准备。每当这时,学生总是积极响应,毛遂自荐扮演各类角色。为了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使其更直观,同学们尽其所能,把这些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令其他同学看到了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课堂效果自然很好,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渲染语言文字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和多媒体课件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操,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入浅,让学生喜欢历史而后掌握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
5、构建数据图表情境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直观。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实践中,还有许多方面尚需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中国教育新闻网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研究通讯》 沈芬丽
3.《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历史教学》(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