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心态,以情育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qu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教学一线工作已十年有余,当初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到如今已全部被教师本身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取代,面对一届不如一届的职高学生,在感叹其素质越来越差之余,常倍感挫败,无力回天,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几乎为零,一节课中大半节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自说自话。这是事实,职高学生都是在几乎没有其它升学出路的情况下才选择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之差是无法否认的,而大部分学生也都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若想教好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授课任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定位
  
  教師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得到学生和领导的认可,有时显得有些急于求成,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学生期望值太高,其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定位不够准确。
  当然对学生期望值高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不仅不会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厌学。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接受,而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却正好与之相反。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与期望值。我认为职高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定位在它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其次是一门“培养职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之所以这样定位,原因之一是学生毕竟要在三年之后凭所学专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原因之二是学生三年后绝大多数已没有了一个大学文化氛围熏陶的过程,因此有必要进行基本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见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群体当然要特殊对待。我经常教育学生:语文基础课与专业课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在联系,摆正基础课的位置,正确对待基础课的学习有其重要的意义,一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之所以常常不理解、甚至错误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是因为缺乏语文知识,正如建造一栋楼房,不打好地基,是不可能修好上面的房子的。经过一年的这种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渐渐地由最初入学时的被迫学习变到后来的自发学习直到最后的自觉学习。
  
  二、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品素质教育
  
  清华校训说:“先做人,后做学问。”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对学生说:“一个人学习不好,这可能跟他的智力以及生活环境、经历有关,没关系,我们看到许多有成就的人包括一些国家的元首都有辍学的经历,但这不影响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成就,但一个人一定要有好的品行、好的人品。”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品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全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三、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情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
  
  在接触学生的时候,我常讲的话就是:“你们现在是职高学生,文化学习成绩已不是评定你们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重视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重新肯定自己、认可自己。一次,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记者会上,一名记者对美国总统布什说:“听说总统小时候学习很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是这样吗?如果是,那您怎么可能成了总统?”布什回答说:“是的,我是智商低,但是我情商高,正因为我情商高,所以我做了总统,而智商高的人做了记者。”那怎样才会有高的情商呢?正确的审美教育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她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得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摆脱了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十多年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深知我们对这些孩子负有怎样的责任,他们与那些正常升入普通高中的孩子不一样,对他们我们更需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不急于求成,灰心丧气,从最基础入手,不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强迫学生拿着职高教材跟我齐步走,而应将他们的基础巩固好,教他们做人、引导他们成为专才,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更好地安身立命,这样也算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在介绍法律英语特点的基础上,以中西法律文化为视角,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结合实例对“动态对等”翻译原则进行了说明,以确保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法律英语翻译 应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历来是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其覆盖面之广,可涉及历史、环境、习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它常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的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日语汉字的吴音、汉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与中国汉字声母“d、t、n、l”汉字音的对应关系,以期对中国人理解、掌握日语音读(吴音汉音),和日本人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字音有所帮助。  关键词: 日语汉字音 汉语汉字音 对应关系    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中的汉字,我们几乎都认识,但是现代汉字读音与日语汉字音读却差别很大。除了日语语音本身的特点之外,主要是因为日语汉字音读来源于
期刊
摘 要: 高校体育的发展对新时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学习新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旧观念,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新型体育教师,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21世纪 高校体育教师 综合素质    前言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
期刊
摘 要: 兼语句是汉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与英语中的例外格标记ECM现象有着相通之处。本文通过考察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标准,旨在对现代汉语兼语句与英语中ECM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对汉语语法及兼语句这一特殊句式更进一步地认识。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兼语句 英语ECM现象 对比    兼语句是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汉语语法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典型的兼语句式如(1)所示:  (
期刊
李森祥先生的小说《台阶》,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中塑造了一个勤劳节俭,任劳任怨,地位卑微,但却显得伟大的农民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为生存而奔波劳累的代表。读这篇小说,总有一种悲壮之感,心酸之中,又有一种自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父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国的希望。作为农村中学,讲透这篇课文,让学生从“父亲”的身上学到勤劳
期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自主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积极信息,引领学生思维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变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课堂为姹紫嫣红、快乐活泼的课堂。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利用原有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    在教
期刊
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学务经世,名重当时,却生不逢时,“为世所弃”,命运乖蹇,道路坎坷,一生崎岖。为官十年间,饱尝党派之争,叠遭贬谪,绝望离世。“少游钟情,故诗酸楚”,“秦少游谪古散藤,意忽忽不乐”,贬谪时这种“无以自拔”的悲剧心态,使其作品中呈现出与前期作品迥然不同的情感特质,对故土的依恋,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  绍圣三年(1096)秋,秦观往赴郴州(今湖南郴州)贬所道中作《题郴阳道中一古诗壁
期刊
摘 要: 美育化是将美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动态过程,其核心是推行情感教育。而大学语文作为文学与文化的载体充分显示出情感性的特点,所以,美育化思路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以美育理念为指导,美育化的思路可以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基本领域,美育实现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真正走入了人的心灵。  关键词: 美育 大学语文教学 美育化 情感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
期刊
生成性问题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生成性问题相对于预设来说,比较突然,对教师上课机智是个考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于在上课前专门精心准备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已经在教师的已有专业知识储备之中,无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迎刃而解。生成性的问题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
期刊
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记笔记、“加工”知识、联系知识、“以史为鉴”、科学记忆和解题,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创新 学习历史 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授之以渔”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遵从,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历史智慧的“捷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让“记笔记”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