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时代的教育,德育都是第一位的。尽管古代教育所强调的道德是为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但是它所提倡的“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在今天看来,无疑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一、尊重“明德”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推进诗化教学,是构建新时代道德价值观的首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诗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各种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远离了诗,远离了诗化教学的。从语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无疑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体验的过程。因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外,还应侧重于作品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初中语文教学中着力强调诗化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
造他们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这是当前初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当肩负的历史重托。
二、深刻理解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不断“内省”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深刻领会古代语文教育方法的精神实质,及时做到自省自纠,并把这些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自觉需要。
1.反思教学行为,升华教学境界。
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就是要研究学习主体的个别差异,从较高的层次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和借鉴这一理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理解古代的教育方法,应积极提倡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其提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因此,强调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育方法,又不满足已有教学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内省”,不断创新,使语文教学做到情趣化、文采化,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2.加强教学积累,夯实文化基础。
古人强调和重视“博览群书”(王充),“厚积薄发”(韩愈),这是针对学生读书习作而言的,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纵览中国语文教育史,每一位在教育领域内有所建树的语文教育家,无不是用书本来武装自己的。远的不说,当代的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语文名师,哪一位不是书的受益者?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就拥有五千多册藏书,二十本剪报、三抽屉卡片,这样的“家底”我们有吗?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在教师必读书籍中,教学参考书居第一位。有人断言,离开教参,有80%的语文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种种迹象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化学识底蕴不足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影响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人说,只有当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强手、艺术家和诗人。不读书的后果,可能会是语文教师思想上的“僵化”、心理上的“老化”和智能上的“退化”。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当从让教师广泛地阅读这一点抓起。
3.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内省”,不仅要求教育者单方面的自省自纠,而且要求学生的自主自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的生存体验和需要,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生“自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动性的大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当学生把“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作为一种个体生存的自觉追求时,语文学习才会走向真正的自觉。
三、走出师道尊严的“怪圈”,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调、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总是使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和指引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状态。种种迹象表明: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疏远,实际是对语文教师非人道行为不满的表现。语文教师应当深切领会到:在语文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对话的主体。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话语霸权和垄断。其次要尊重学生,消除教学中的非人道行为,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产生大有关系。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老人,他就是教育家孔子。读读《论语》中的“侍坐”章,你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和谐、亲切、温馨、宁静的教学场景,那里有开导有点拨有评价,这是一个典型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古代课堂。如果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都像两千多年前孔子讲学那样,语文教学质量何以不会提高?在以文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作为文本,当它脱离作者而存在于客观世界,并拥有广泛的读者时,它才具有价值,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认知构成、生活积淀,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感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因此,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放下“尊严”,向孔子学习,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语文教师,建立生动、自由、亲和的语文课堂,赋予“传道,授业,解惑”新的时代内容,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总之,借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理念时,我们无不沉重地感到,当前初中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可贵的东西被人为地抛弃了。这也许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总体滑坡的一个原因。因此,重新思考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探索新时代条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智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已越来越必要。
一、尊重“明德”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推进诗化教学,是构建新时代道德价值观的首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诗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各种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远离了诗,远离了诗化教学的。从语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无疑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体验的过程。因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外,还应侧重于作品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初中语文教学中着力强调诗化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
造他们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这是当前初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当肩负的历史重托。
二、深刻理解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不断“内省”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深刻领会古代语文教育方法的精神实质,及时做到自省自纠,并把这些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自觉需要。
1.反思教学行为,升华教学境界。
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就是要研究学习主体的个别差异,从较高的层次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和借鉴这一理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理解古代的教育方法,应积极提倡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其提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因此,强调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育方法,又不满足已有教学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内省”,不断创新,使语文教学做到情趣化、文采化,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2.加强教学积累,夯实文化基础。
古人强调和重视“博览群书”(王充),“厚积薄发”(韩愈),这是针对学生读书习作而言的,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纵览中国语文教育史,每一位在教育领域内有所建树的语文教育家,无不是用书本来武装自己的。远的不说,当代的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语文名师,哪一位不是书的受益者?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就拥有五千多册藏书,二十本剪报、三抽屉卡片,这样的“家底”我们有吗?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在教师必读书籍中,教学参考书居第一位。有人断言,离开教参,有80%的语文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种种迹象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化学识底蕴不足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影响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人说,只有当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强手、艺术家和诗人。不读书的后果,可能会是语文教师思想上的“僵化”、心理上的“老化”和智能上的“退化”。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当从让教师广泛地阅读这一点抓起。
3.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内省”,不仅要求教育者单方面的自省自纠,而且要求学生的自主自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的生存体验和需要,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生“自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动性的大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当学生把“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作为一种个体生存的自觉追求时,语文学习才会走向真正的自觉。
三、走出师道尊严的“怪圈”,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调、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总是使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和指引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状态。种种迹象表明: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疏远,实际是对语文教师非人道行为不满的表现。语文教师应当深切领会到:在语文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对话的主体。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话语霸权和垄断。其次要尊重学生,消除教学中的非人道行为,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产生大有关系。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老人,他就是教育家孔子。读读《论语》中的“侍坐”章,你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和谐、亲切、温馨、宁静的教学场景,那里有开导有点拨有评价,这是一个典型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古代课堂。如果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都像两千多年前孔子讲学那样,语文教学质量何以不会提高?在以文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作为文本,当它脱离作者而存在于客观世界,并拥有广泛的读者时,它才具有价值,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认知构成、生活积淀,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感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因此,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放下“尊严”,向孔子学习,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语文教师,建立生动、自由、亲和的语文课堂,赋予“传道,授业,解惑”新的时代内容,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总之,借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理念时,我们无不沉重地感到,当前初中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可贵的东西被人为地抛弃了。这也许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总体滑坡的一个原因。因此,重新思考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探索新时代条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智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已越来越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