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展开学习过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语文教学目标发生转变。从单纯的字词积累转向积极的语言运用,从较单一的内容理解转向多元化的能力训练,从低层次的理解练习转向高阶的思维训练。
  这就需要教师聚焦语文要素来开展教学,自觉挖掘单元组文的课程意义和教学价值,把语文要素转化成课时教学目标,在单元内反复实践、逐步提升,完成“认识—理解—尝试运用—再理解—再运用”的过程。
  一、单元整组教材分析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本单元安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寓意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见下表。
  [题目 寓意 表现形式 阅读链接 守株待兔 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文言文 南辕北辙 陶罐和铁罐 要谦虚,不能骄傲 童话 北风和太阳 鹿角和鹿腿 可以多元解读 童话 池子与河流 懒惰使人无为 诗歌 ]
  从表现形式来看,内容很丰富,有小古文、童话、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学的趣味。从故事内容分析,大多数寓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人物形象丰满——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故事的精彩,明白寓意,从而讲好寓言故事。从语文要素看,本单元的重点是教给学生理解寓意的策略和方法。寓意的获得不能单凭教师讲授,课上要给支架,给情境,使学生在获得寓意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审美和文化的体验。从课文后面设置的思考题分析,能力目标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强调边听边思考,学会筛选信息、捕捉重点,培养审辩式思维,强调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习作《看图画,写作文》是第一单元“把观察到的写清楚” 的后继练习,观察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致,学生通过思维、想象的参与,能够把静的画面写出动感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总结梳理了关于寓言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一反三,提高生活智慧,培养辩证思维。“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都是中外著名的寓言故事,有《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这些寓言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前面的“阅读链接”就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这样安排旨在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通过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整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形象以及性格特征。二是通过各种形式讲好寓言故事,获得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三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故事所要传达的寓意,通过各种路径读懂寓意,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四是通过课堂学习活动的推进来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整組教学,不仅是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的一种行为,还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理念,也是统编教材编者意图所在。教师只有关注了单元教材的布局、设计、联系和整合,关注了每篇文章的目标指向,才有可能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本单元中,围绕“寓言”主题的精读课文、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形成了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语文要素的提炼,通过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并将其转换成语文素养。根据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一些策略开展本单元的教学。
  (一)抓好朗读——感受故事形象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而且形象生动。要从寓言中概括寓意,首先要使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深入故事情境。本单元的四个寓言故事,都非常适合朗读体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寓言情境,体味寓言情感,理解寓言韵味。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本单元的寓言学习,可以依托形象化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悟。
  1.抓标点朗读
  标点能够传情达意。一个标点的背后,可以有着丰富的含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不可错过标点。如《鹿角和鹿腿》中有:“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学生抓住问号和感叹号,体会鹿心情的变化,它心中的自豪和欣喜跃然纸上。再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铁罐的语言,几乎每一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读好感叹号,一个傲慢无礼、歇斯底里、不可一世的铁罐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2.抓提示语朗读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老课文,本文最大特点是通过对话描写展现故事情节。对于铁罐的傲慢狂妄、步步紧逼,陶罐的不卑不亢、以理相待,课文通过提示语进行了鲜活的刻画。教学重点必然放在描写两个角色神态、语气的提示语的朗读上。学生通过读好提示语、添加提示语等方式,走进故事,走近角色,由表及里,读懂故事。
  3.抓动词朗读
  寓言故事都短小精悍,故事里表示言行的动词都运用得非常生动、准确,值得细细揣摩。比如《鹿角和鹿腿》一文,鹿与狮子的追逐过程中,“蹦”“跳”“跑”“奔”等动作充分表现出鹿腿的强健有力,“挣脱”“扯”等动词让双方的角逐充满画面感,一只在绝望中奋起一搏的鹿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狮子的“逼近”“猛扑”更让读者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气氛。抓住狮子和鹿的动词进行朗读体会,对故事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4.前后对比朗读
  《鹿角和鹿腿》中,鹿第一次来到河边,对鹿角是多么喜欢啊!狮口逃生后,他对鹿角和鹿腿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教师可以创设鹿第二次来到河边的情景,引导学生:“这时候鹿会怎样评价自己的鹿角和鹿腿呢?请用上‘唉’和‘啊’两个叹词进行说话。”在对比朗读过程中,鹿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二)讲好故事——提升言语能力
  根据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写法相似等不同于一般写事文章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初、课中和课尾尝试复述,从而内化语言,培养概括、想象、表达等能力。   1.简要复述大意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中段的重要语文要素之一。寓言故事篇幅短小,适合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说一说故事的大意,抓住人物和事情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生动复述故事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非常适合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梳理故事脉络,斟酌语言,体会情感,理解人物形象,感受故事寓意。教师要把握学情,顺学而导。
  3.补白创造复述
  寓言故事语言凝练,在讲述中自然会有“空白点”,这个空白点就是学生移情体验、展开想象、内化语言的最佳切入点。比如《守株待兔》中,种田人看见兔子折颈而死,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想象、表达的过程中,让种田人的形象逐渐丰满,为后面理解寓意打下基础。
  4.人称转换复述
  复述故事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策略。复述能达到内化语言、体会情感、理解寓意的目的。比如《鹿角和鹿腿》一课中,学生最后用人称转换来完成故事的讲述,明白对事物的看法应该是辩证的,有效提升自身的言语品質。
  (三)学好道理——体悟运用寓意
  寄托道理是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体悟、思考寓意是寓言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环节。检验寓言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对寓意的把握情况是重要的标准。而且寓意的理解不能就事论事,学生需要广泛地联系自身和生活,在有所感悟、明晓寓意、习得方法或发现规律后,运用寓言,深化寓意,掌握寓言类文体的特点。
  1.链接文本
  大部分寓言的寓意都在故事的结尾处明明白白地写出来,或假借故事中人物的嘴巴说出来。对于这类寓言,学生能较快地得出寓意,教师只要让学生直接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就可以了,比如《南辕北辙》《池子与河流》。
  2.关注言行
  虚构是寓言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寓言都是在荒诞的言行描写中说明寓意的。比如《守株待兔》中种田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学生抓住“释”和“守”两个动词,辨析、想象种田人是怎么做的,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再联系上下文,知道种田人把偶然当成了必然,只想不劳而获,所以被宋国人笑话。
  3.对比辨析
  有的寓言只讲了故事,没有明示道理,学生读完故事后,一时不明所以,或者领悟、表达不到位。这时教师可以提供情境,降低难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得出主要寓意。
  比如《守株待兔》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其实就是要学生理解寓意。可以给学生提供三个选项。
  (1)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下,就像我们有时候可以捡到钱,只是运气好,可以不劳而获,但这种事不一定经常发生。
  (2)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3)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要想有收获,得去劳动。
  三年级的学生很难将寓意概括得如此准确,但是在对比中,学生还是能选择出比较恰当的寓意。
  4.联系生活
  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往往是明确的、单一的。如果没有消化这些道理和做人的准则,只是将之简单移植到复杂的生活中,就会有问题。所以,揭示寓意后,学生要把它和生活联结在一起进行讨论,加深寓言在生活中的适用程度,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寓言,理解寓意。
  如《鹿角和鹿腿》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一般都会得出“不能看外表,要看实用价值,鹿腿比鹿角有用”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此层次,可以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有关鹿角发挥作用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鹿角也有自己的用处,腿和角各有所长。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这时教师还可以安排对比阅读《鹿角和鹿腿》与《塞翁失马》,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由此,对寓意的认知就立体起来了。
  寓言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文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文体特征,有效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创造潜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目录:
  [1]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小毅.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其他文献
父亲刚记事的时候,我爷爷就离世了,他只好与  我奶奶相依为命。  我奶奶因为出身于“富农”家庭,被一再批斗,受到百般羞辱。一次,奶奶在遭到一顿拳打脚踢后,一气之下,投河自尽了。放学归来的父亲没有看到娘亲,哭得天崩地裂,生活的天彻底塌了。小小年纪的父亲,生活的链条断裂,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村里的孩子恃强凌弱,父亲动辄就被石子砸,被撕破衣服,还被追着喊“打他,他是富农崽子……”被疯狂追打的父亲,总会跑到
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演出。其中最具观赏性的演出,当是夏日的雷阵雨。不过观赏雷阵雨,地点得有点讲究。首先排除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楼群密集,天空逼仄,人们忙于奔名走利,也压根没有闲工夫仰望天空。广阔的大平原呢,气温均匀,雷阵雨少。况且大平原目无所极,鲜有参照物衬托,雷阵雨就显不出旖旎与华彩。不用说,最佳观赏地无疑是山中了。  然而山中也是个笼统的概念。比如狭窄的山沟里,天空一线如同裹脚布,就看不全云之形貌
好一个“只想创业当老板”!作为同龄人,我佩服晓安的聪颖与自信,但同时我要说,晓安这种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好高骛远之举实应摒弃。  先天的高智商是晓安异于常人的禀赋,然而他却将这天分荒废于网络游戏之中,反而对表姐的勤奋嗤之以鼻。晓安哪里知道,无论是考学还是创业,又岂是不经过学习和历练就能胜任的?盲目的自我膨胀往往让人沉醉在虚妄的幻想中,看不到自身的浅薄与现实的残酷。所以,我要提醒世人:自信诚可贵,自知
真题再现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偽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
当我把湖南桃源县作为全国多民族作家采风行程起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孤陋寡闻。   陶渊明、宋教仁、覃振、胡瑛、翦伯赞、丁玲、沈从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我眼前浮现,使我愕然。  青青翠竹林   离开县城后,山路蜿蜒曲折,我们采风团要去的地方叫兴隆街,在地图上来说跟县城只是两个小点,由于山脉的阻隔,也得走上一个多小时。   汽车一路前行,竹林顶端锯齿样的轮廓在对面的山坡上交叉错落,车一转
波德莱尔说,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  ——代题记  1  杂志社和公司又进了新人,这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前者是针对党政部门和文学爱好者,后者是为了方便应对经营,但李想最感兴趣的却是卿怀才。这倒不是因为卿同学曾经在乡下当过几年村主任,真正使他动心的是此人对文学追求的执着和乐观态度,李想还私下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卿半仙。  李想是从自由来稿中发现卿怀才的,此前二人并不相识
想必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浩劫  霹雳之火,已然熄去  伤口凝固成沉默的碑碣  偶闻泣啼声在丛中隐隐作痛  心,焚成灰烬,唯有  殘存的筋脉,抓住苟且余生  悲伤显得无地自容  我只能向世间灼灼致意  纵使肝肠寸断,也要用笑靥  晕染半壁江山  谁能懂得?这截残枝  正小心翼翼地握紧手中这段  胆战心惊的春天
名著,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一部部高度凝练了思想情感的经典。名著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尤其是对于孩子,能不能读好名著,关键在于如何将过去与现在对接。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名著绝不可丢开不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巨制《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内涵之丰富,令人仿佛重回了那个时代。许多哲学方面的著作,如《理想国》,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