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广大一线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改相结合,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人也在总结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用他们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对比,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努力让自己能从中得到升华,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给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本文就自己的认识,从三方面阐述我对新课改的几点见解: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我们的政治课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来源于生活,提炼与生活,并且和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将一生伴随他们成长的重要课程。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把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就知道这些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社会生活底蕴,但如果照本宣科,同样是空洞无味的,没有说服力和教育力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新的教材其实质还是教材,虽然原理是不变的,但反映的都是过去的事件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更加陈旧,其触动和震撼力远没有当前发生的社会时事对学生来得大,对学生更具说服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内,国际正在发生的种种事件等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基于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向多元化发展,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如校园文化)共生一体的课程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作用。
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精心准备,让学生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究,既达到知识教育的目的,也要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要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还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素质教育为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的。该要求警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正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不仅重在说服,重在遵从,而更要重在选择、重在自律。如《哲学生活》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说明道理,使其遵守,更应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让其自觉地进行选择,如此才能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将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引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提倡学生主体性时,也要重视其作为社会化个体时的客体性,故要防止从教师中心主义这一极端走向学生中心主义的另一极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主体,其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的个体,因此并不完全具备完全独立自主的能力,他对教师仍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是被改造、被发展的对象,他要受到教师“教”的规定、制约和左右。教师作为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不能被忽视; 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放羊”;求知的启发者,不能“填鸭”;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不能代庖;进步的激励者,不能打击;知识的传授者,不能当讲不讲。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不能否定“接受式”这一传统学习方式,对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不能片面理解,教学理念不能单一。不能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没有它们,课堂就不是新课改的课。要在教学中认识到,要根据实际的学习内容去设计教学流程,而不是生搬硬套,不管什么内容,都叫学生去“合作、探究”,甚至要求去发现那些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新知识、新方法。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将各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方能真正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中认识理解各种复杂的观点,理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应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品德是根本。
每一门的学科教学时都应该要注意学科性,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其独有的科学性,就不能体现自己学科的特色,而我们的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和当前发生的贴近教材内容的时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例如:我们在组织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摆出当今社会的许多腐败分子案例,从他们案件的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理出一条线索,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能产生让人遗憾终生的结果。同时又举一些通过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的的例子,从他们成功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引导他们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自己也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功。通过这两者的对比既让学生认识到获的钱财必须取之有道,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就做到了一举两得,达到了教学时不仅体现了知识性同时又实现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最后,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认真去理解去学习,才能认同其中的观点,原理等等。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和社会相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的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政治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既完成了知识性教学的目的,又完成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为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谱写出新的篇章。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我们的政治课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来源于生活,提炼与生活,并且和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将一生伴随他们成长的重要课程。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把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就知道这些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社会生活底蕴,但如果照本宣科,同样是空洞无味的,没有说服力和教育力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新的教材其实质还是教材,虽然原理是不变的,但反映的都是过去的事件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更加陈旧,其触动和震撼力远没有当前发生的社会时事对学生来得大,对学生更具说服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内,国际正在发生的种种事件等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基于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向多元化发展,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如校园文化)共生一体的课程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作用。
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精心准备,让学生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究,既达到知识教育的目的,也要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要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还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素质教育为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的。该要求警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正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不仅重在说服,重在遵从,而更要重在选择、重在自律。如《哲学生活》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说明道理,使其遵守,更应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让其自觉地进行选择,如此才能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将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引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提倡学生主体性时,也要重视其作为社会化个体时的客体性,故要防止从教师中心主义这一极端走向学生中心主义的另一极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主体,其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的个体,因此并不完全具备完全独立自主的能力,他对教师仍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是被改造、被发展的对象,他要受到教师“教”的规定、制约和左右。教师作为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不能被忽视; 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放羊”;求知的启发者,不能“填鸭”;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不能代庖;进步的激励者,不能打击;知识的传授者,不能当讲不讲。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不能否定“接受式”这一传统学习方式,对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不能片面理解,教学理念不能单一。不能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没有它们,课堂就不是新课改的课。要在教学中认识到,要根据实际的学习内容去设计教学流程,而不是生搬硬套,不管什么内容,都叫学生去“合作、探究”,甚至要求去发现那些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新知识、新方法。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将各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方能真正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中认识理解各种复杂的观点,理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应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品德是根本。
每一门的学科教学时都应该要注意学科性,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其独有的科学性,就不能体现自己学科的特色,而我们的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和当前发生的贴近教材内容的时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例如:我们在组织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摆出当今社会的许多腐败分子案例,从他们案件的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理出一条线索,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能产生让人遗憾终生的结果。同时又举一些通过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的的例子,从他们成功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引导他们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自己也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功。通过这两者的对比既让学生认识到获的钱财必须取之有道,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就做到了一举两得,达到了教学时不仅体现了知识性同时又实现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最后,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认真去理解去学习,才能认同其中的观点,原理等等。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和社会相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的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政治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使学生的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既完成了知识性教学的目的,又完成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为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