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中国佬》中,汤亭亭描述了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族四代华裔男性的生存状况,融故事、史料、神话于一体,把个人的经历、家族的遭遇扩及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记忆。作者艺术地再现了华裔移民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史,并对美国历史进行颠覆与改写,肯定华裔移民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家族史 族群记忆 照片 “法律”
一.《中国佬》及其在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佬》(1980)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继《女勇士》(1976)之后推出的又一佳作。作品重现了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裔男性的生存状况,探索华裔男性移民在美国的经历,重构了华裔历史。华裔男性是美国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美国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文化媒介中,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和公正的对待。《中国佬》在这方面无疑是一篇匡正补漏之作。
近十几年来,虽然远不如对《女勇士》研究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国内文学评论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巨著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该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学者从中国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改写这一角度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性别和文化身份的迷失,有的从“后现代性”角度考察了她的文学创新手法,有的则从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和语言传统的关系这一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作者已经从“女勇士”转变成了“语言勇士”,为确立华裔男性的美国文化属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基于前人对《中国佬》的研究,从汤亭亭家族叙事技巧出发,分析作者融故事与史料于一体的写作特点,把家族移民史成功升华为华裔美国人的移民史,艺术性地重现了华裔艰辛的生存和发展史,揭示出美国历史对华裔移民所做贡献的抹煞,从华人的角度建构了华裔历史。
二.家族史——族群记忆
长期以来,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生存、发展、创业的历史是一部被压抑和湮没的历史。华人从“淘金热”时期开始大规模移民美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垦荒、种植、开矿、淘金、修建铁路、捕鱼、贸易等各行各业为美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种族歧视以及排华浪潮下,华裔美国人生活举步维艰,在边缘和夹缝中痛苦地挣扎。面对美国白人历史学家故意忽视、抹杀少数族裔对美国历史所作出的贡献这一事实,汤亭亭勇敢地站出来为后者发声,用文学手段编织动听的故事,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杂揉史料的策略来成功重塑华裔移民史和奋斗史,抗衡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并试图颠覆和解构主流霸权话语。
《中国佬》讲述了汤家几代男性,包括“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弟和堂、表兄弟等在美国的创业历程。作者通过讲述家族史,使用大量笔墨讲述了在夏威夷砍伐原始森林和开垦甘蔗园的曾祖、在内华达山脉修筑铁路的祖父、在唐人街开赌场和洗衣店的父亲以及参加越战的弟弟的故事,用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叙述了早期华工在美国的苦难经历、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种“家族叙事”的手法使得这些故事既有特殊性又有集体性,使得他们同时成为汤家的家族记忆和华裔美国人的集体记忆。
1.“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
汤亭亭再现了被主流话语掩盖的华人对美国历史不可抹煞的贡献,其中以祖父为代表的华工修筑横贯美国大陆的州际铁路的历史最为典型。在“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一章中作者呈献出大量的资料,展示了华工受白人资本家压迫、剥削和歧视的血泪史。该铁路工程浩大,要跨越落矶山脉和众多地形复杂的峡谷。面临恶劣的气候、险峻的地势,华工不畏艰险,在冰天雪地里,敢拼敢干,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填沟壑、架桥梁、凿隧道,乘着藤条篮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上安装炸药实行爆破,有的炸死有的落入深渊。小说突出了祖父和当时的中国佬奋战于铁路上的英雄气概:“当然,毫无疑问,没有中国佬,就没有铁路,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汤亭亭 141)“中国佬们在这片国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钢轨。他们是这片土地上修建铁路的先驱者。”(汤亭亭 147)
华裔男性是美国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美国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文化媒介中,华人被描绘为懦弱、顺从、胆小,不是开餐馆就是开洗衣店或为白人帮佣,做的是女人活,缺乏男子汉和英雄气概。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歧视使汤亭亭极为愤慨而作出反击。在此书中,作者生动地讲述华裔英雄业绩,将中国佬描绘成甘于同厄运作斗争的英雄。他们身处逆境,但不畏艰险,开荒筑路,敢于同种族歧视作抗争,是开拓美国疆域的“金山勇士”。
2.“中国来的父亲”
比起祖父和曾祖父丰富多彩的冒险经历和了不起的功绩,父亲的故事看起来平淡得多。但在“中国来的父亲”一章讲述父亲的故事时,作者对于父亲入美提供了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由古巴到纽约的合法旅程”。在此旅途中,父亲帮助其他非法入美的父辈们,有的“躲进板条箱内被送到了佛罗里达或新奥尔良”,也有的“钻进了水桶或箱子里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到了纽约港”。(汤亭亭 44)根据移民法,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因为1882年的《排华法案》在1904年被无限期地延长,直到1943年国会才撤消此法案。
第二个版本是父亲本身就是躲在板条箱中的偷渡客,从纽约港非法进入美国。父辈的朋友们将他藏匿在板条箱中,他忍受漫长的颠簸,躲开白人的检查后终于到达金山。
第三个版本是父亲在旧金山湾天使岛移民站受阻,经过漫长的等待后获准入境。虽然最后获准入境,但父亲并不知道个中缘由:“他不清楚他们让他入境最后依据的是什么,是他的学历,他的美国亲戚(这肯定起了好作用),他在移民所的忍耐力,他的诚实,还是他高超的骗术。”(汤亭亭 56)
作者对于父亲入美提供的这些不同版本的动机和目的何在呢?我认为这恰恰是作者的策略,也是此书的独特处之一。作者无意让我们知道父亲是如何入境的,这些不同的版本的可能,使作者能描绘想进入美国的华人移民所可能采取的种种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方式中的不同感受。虽然作者写的只是父亲入美的方式和经历的艰辛,然而,作为读者,我不得不联想到世世代代华人移民美国的模式和艰辛历程。由此,个人移民史上升为整个华人移民的历史,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作者在《中国佬》中讲述了四代华人的美国奋斗历史,艺术地重新书写华裔移民历史,强有力地再现华人群体移民的艰辛历程,批判主流社会书写历史的权力话语,讴歌华工不屈不饶的意志和难以磨灭的功绩。
三.文献史料:主流历史的反证
为了映衬家族史叙事和增强叙述的可靠性,作者在文本中插入了作为非文学文本的新闻报道和文献史料,如,照片、法律、报纸等。文献史料的插入,挑战了美国主流历史的权威与真实性,同时,这些文献史料也为家庭史叙事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1.照片
《中国佬》中对照片的处理既证明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存在,又证明照片可以篡改历史,抹掉华裔美国人的贡献。在美国文化中,照片历来被认为是“历史资料文献”:虽然无声无息,但可作为对“史实”的证明材料。比如在确认父亲的身份时,小说中的“我”认为他的中国人身份必须有一张照片提供证明。“除了长相是中国人,讲汉语,你没有其他中国人的特点。你没有拍过身穿中国衣服或者背依中国风景的照片。”(汤亭亭7)但是,如果能够找到父亲的“中国照”,就能够确认其文化身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样道理,当作者试图寻找祖父的生活痕迹时,她的确在家庭相册中找到了他们与马匹和马车相伴的照片,但是她看到的是她的叔叔伯伯们而不是她祖父的身影,是前者为了证明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而拍的照片(为了寄给中国的亲戚),与作者寻找照片的动机大有出入。因此,虽然照片记录了某一历史时刻,但不能与历史真实划等号。
虽然照片不能与历史真实划等号,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还是成为用来反抗白人历史学家将其先辈一笔勾销的武器。汤亭亭试图利用照片证明华裔先辈的功绩,小说中曾祖父和其他逗留者将每月工资寄给在中国的家人,仅留下一些用作赌资,或吃上一顿像样的饭,“每年去照相馆照一次像”。这些照片既证明了时间的流逝,又证明了他们在夏威夷的生活经历。它们看起来是客观、中立的,能够“再现”历史。但是作者在利用旧照片证明其先辈的存在、贡献以及自己的童年经历的同时,也显示了照片的两面性,即白人统治者也可以利用照片的信息文献特质控制信息、身份、历史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甚至抹去少数族裔的存在。正如那些照片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那样,美国正统历史利用相片的“空白”去除美国建国初期华裔美国人的存在,抹杀他们的功劳。“阿公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张铁路照片上。中国佬各奔东西,有人循着北斗星去了加拿大,有人……”(汤亭亭147)。虽然白人对镜头的选择建构了有利于主流的历史,但颇具讽刺性的是,同一时期的报纸对修筑铁路的华工罢工的报道又无情地揭示了此照片的不真实性。因此,作者对照片真实性的质疑彰显出其颠覆主流历史的效力,揭露了主流权力话语利用照片的文件性掩盖其作为政治控制的本质。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不认为照片以及刊登照片的报纸、史书和家庭相册本身构成了“真实”,相反,相片提供了“许多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佬》并非寻求一种“真理”,而是对真理以及真理的来源和本质提出质疑,从而对华裔历史进行重构。
2.“法律”
为给华人遭到驱逐的历史、受到的种族歧视和悲惨遭遇提供佐证,作者通过长达8页的“法律”按时间顺序详细列举了100多年来美国政府颁布的针对中国移民的法律条文和案例,不加评论地呈现给读者,冒着不连贯的风险。但是就因为其给人的突兀感,这些排华法案条例给人的震撼感也就越强,浮现出一段湮没于读者视野之外却令人触目惊心的真实历史。
“法律”一章是纯粹历史的章节,看起来很生硬,而且和全书的样式不是很协调,但却以直接、控诉的方式再现了作者诉说的家族四代辛酸经历的历史处境,为作者的故事诉说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和语境。从签署《蒲安臣条约》的1868年起到1978年的一个多世纪中,美国移民法中对华人的歧视性的法令一直存在,美国社会中的排华情绪也从未消失过。美国华裔文学评论家李磊伟曾高度评价“法律”一章,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文字,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过去的语言记录而是语言行为,是残酷对待一个无声的少数民族权力的行为”(51)。作者特意安排的这一历史年表在一定程度上为她讲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环境。家族中四代男性移民血泪斑斑的故事都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发生的。借助这一历史语境,作者把个人的经历、家族的遭遇扩及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记忆。“法律”一章使《中国佬》文本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故事具有逻辑连贯性、相得益彰。不仅使硬邦邦的法律条例不再枯燥刻板,而且有助于重新建构叙事,这种历史根基强化了作者的家族叙事,甚至提升至史诗的层面——华人在美飘零的史诗,家族故事得以成功深化和提升。
四.结语
历史不会倒回,人只会离曾经的历史越来越远。但是历史可以通过记忆、想象、文献史料等方式来进行重现。汤亭亭通过重述家族四代男性移民的经历,并辅之一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展现出一部不同于主流历史的华裔历史,以达到重构华裔历史的目的。通过汤亭亭的笔,华裔美国男人适应新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的高贵品质和忍辱负重精神,他们对自由和幸福的不懈追求被记录在一部动人心魄的,既是历史又是文学的宝书中。
讲述过去不仅仅是再现历史,更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此书最后一章在总结全文的同时指出:作者创作《中国佬》一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再现历史,为静默的先辈们在美国历史上争得一席之地,也是为了教育年轻一代的华裔。她希望年轻一代的华裔能够珍视自己的族裔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只有了解华裔历史才不会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失去自我和发展的根基,保持与主流不同的历史和民族个性,建立起自己作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方红.华裔经验与阈界艺术:汤亭亭小说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福柯.福柯读本[M].汪民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磊伟.修订美国文学名著录:马克辛·洪·金斯顿的《中国人》[J].李素苗译.国外文学,1993,(4):45-56,91.
[5]潘志明.唐敖的子孙们——试论《中国佬》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3,(3):24-30.
[6]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Kingston, Maxine Hong. China Men[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80.
(作者介绍:肖芳芳,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关键词:家族史 族群记忆 照片 “法律”
一.《中国佬》及其在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佬》(1980)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继《女勇士》(1976)之后推出的又一佳作。作品重现了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裔男性的生存状况,探索华裔男性移民在美国的经历,重构了华裔历史。华裔男性是美国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美国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文化媒介中,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和公正的对待。《中国佬》在这方面无疑是一篇匡正补漏之作。
近十几年来,虽然远不如对《女勇士》研究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国内文学评论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巨著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该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学者从中国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改写这一角度探讨华裔美国人的性别和文化身份的迷失,有的从“后现代性”角度考察了她的文学创新手法,有的则从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和语言传统的关系这一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作者已经从“女勇士”转变成了“语言勇士”,为确立华裔男性的美国文化属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基于前人对《中国佬》的研究,从汤亭亭家族叙事技巧出发,分析作者融故事与史料于一体的写作特点,把家族移民史成功升华为华裔美国人的移民史,艺术性地重现了华裔艰辛的生存和发展史,揭示出美国历史对华裔移民所做贡献的抹煞,从华人的角度建构了华裔历史。
二.家族史——族群记忆
长期以来,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生存、发展、创业的历史是一部被压抑和湮没的历史。华人从“淘金热”时期开始大规模移民美国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垦荒、种植、开矿、淘金、修建铁路、捕鱼、贸易等各行各业为美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种族歧视以及排华浪潮下,华裔美国人生活举步维艰,在边缘和夹缝中痛苦地挣扎。面对美国白人历史学家故意忽视、抹杀少数族裔对美国历史所作出的贡献这一事实,汤亭亭勇敢地站出来为后者发声,用文学手段编织动听的故事,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杂揉史料的策略来成功重塑华裔移民史和奋斗史,抗衡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并试图颠覆和解构主流霸权话语。
《中国佬》讲述了汤家几代男性,包括“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弟和堂、表兄弟等在美国的创业历程。作者通过讲述家族史,使用大量笔墨讲述了在夏威夷砍伐原始森林和开垦甘蔗园的曾祖、在内华达山脉修筑铁路的祖父、在唐人街开赌场和洗衣店的父亲以及参加越战的弟弟的故事,用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叙述了早期华工在美国的苦难经历、受到的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种“家族叙事”的手法使得这些故事既有特殊性又有集体性,使得他们同时成为汤家的家族记忆和华裔美国人的集体记忆。
1.“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
汤亭亭再现了被主流话语掩盖的华人对美国历史不可抹煞的贡献,其中以祖父为代表的华工修筑横贯美国大陆的州际铁路的历史最为典型。在“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一章中作者呈献出大量的资料,展示了华工受白人资本家压迫、剥削和歧视的血泪史。该铁路工程浩大,要跨越落矶山脉和众多地形复杂的峡谷。面临恶劣的气候、险峻的地势,华工不畏艰险,在冰天雪地里,敢拼敢干,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填沟壑、架桥梁、凿隧道,乘着藤条篮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上安装炸药实行爆破,有的炸死有的落入深渊。小说突出了祖父和当时的中国佬奋战于铁路上的英雄气概:“当然,毫无疑问,没有中国佬,就没有铁路,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汤亭亭 141)“中国佬们在这片国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钢轨。他们是这片土地上修建铁路的先驱者。”(汤亭亭 147)
华裔男性是美国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美国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文化媒介中,华人被描绘为懦弱、顺从、胆小,不是开餐馆就是开洗衣店或为白人帮佣,做的是女人活,缺乏男子汉和英雄气概。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歧视使汤亭亭极为愤慨而作出反击。在此书中,作者生动地讲述华裔英雄业绩,将中国佬描绘成甘于同厄运作斗争的英雄。他们身处逆境,但不畏艰险,开荒筑路,敢于同种族歧视作抗争,是开拓美国疆域的“金山勇士”。
2.“中国来的父亲”
比起祖父和曾祖父丰富多彩的冒险经历和了不起的功绩,父亲的故事看起来平淡得多。但在“中国来的父亲”一章讲述父亲的故事时,作者对于父亲入美提供了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由古巴到纽约的合法旅程”。在此旅途中,父亲帮助其他非法入美的父辈们,有的“躲进板条箱内被送到了佛罗里达或新奥尔良”,也有的“钻进了水桶或箱子里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到了纽约港”。(汤亭亭 44)根据移民法,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因为1882年的《排华法案》在1904年被无限期地延长,直到1943年国会才撤消此法案。
第二个版本是父亲本身就是躲在板条箱中的偷渡客,从纽约港非法进入美国。父辈的朋友们将他藏匿在板条箱中,他忍受漫长的颠簸,躲开白人的检查后终于到达金山。
第三个版本是父亲在旧金山湾天使岛移民站受阻,经过漫长的等待后获准入境。虽然最后获准入境,但父亲并不知道个中缘由:“他不清楚他们让他入境最后依据的是什么,是他的学历,他的美国亲戚(这肯定起了好作用),他在移民所的忍耐力,他的诚实,还是他高超的骗术。”(汤亭亭 56)
作者对于父亲入美提供的这些不同版本的动机和目的何在呢?我认为这恰恰是作者的策略,也是此书的独特处之一。作者无意让我们知道父亲是如何入境的,这些不同的版本的可能,使作者能描绘想进入美国的华人移民所可能采取的种种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方式中的不同感受。虽然作者写的只是父亲入美的方式和经历的艰辛,然而,作为读者,我不得不联想到世世代代华人移民美国的模式和艰辛历程。由此,个人移民史上升为整个华人移民的历史,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作者在《中国佬》中讲述了四代华人的美国奋斗历史,艺术地重新书写华裔移民历史,强有力地再现华人群体移民的艰辛历程,批判主流社会书写历史的权力话语,讴歌华工不屈不饶的意志和难以磨灭的功绩。
三.文献史料:主流历史的反证
为了映衬家族史叙事和增强叙述的可靠性,作者在文本中插入了作为非文学文本的新闻报道和文献史料,如,照片、法律、报纸等。文献史料的插入,挑战了美国主流历史的权威与真实性,同时,这些文献史料也为家庭史叙事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1.照片
《中国佬》中对照片的处理既证明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存在,又证明照片可以篡改历史,抹掉华裔美国人的贡献。在美国文化中,照片历来被认为是“历史资料文献”:虽然无声无息,但可作为对“史实”的证明材料。比如在确认父亲的身份时,小说中的“我”认为他的中国人身份必须有一张照片提供证明。“除了长相是中国人,讲汉语,你没有其他中国人的特点。你没有拍过身穿中国衣服或者背依中国风景的照片。”(汤亭亭7)但是,如果能够找到父亲的“中国照”,就能够确认其文化身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样道理,当作者试图寻找祖父的生活痕迹时,她的确在家庭相册中找到了他们与马匹和马车相伴的照片,但是她看到的是她的叔叔伯伯们而不是她祖父的身影,是前者为了证明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而拍的照片(为了寄给中国的亲戚),与作者寻找照片的动机大有出入。因此,虽然照片记录了某一历史时刻,但不能与历史真实划等号。
虽然照片不能与历史真实划等号,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还是成为用来反抗白人历史学家将其先辈一笔勾销的武器。汤亭亭试图利用照片证明华裔先辈的功绩,小说中曾祖父和其他逗留者将每月工资寄给在中国的家人,仅留下一些用作赌资,或吃上一顿像样的饭,“每年去照相馆照一次像”。这些照片既证明了时间的流逝,又证明了他们在夏威夷的生活经历。它们看起来是客观、中立的,能够“再现”历史。但是作者在利用旧照片证明其先辈的存在、贡献以及自己的童年经历的同时,也显示了照片的两面性,即白人统治者也可以利用照片的信息文献特质控制信息、身份、历史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甚至抹去少数族裔的存在。正如那些照片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那样,美国正统历史利用相片的“空白”去除美国建国初期华裔美国人的存在,抹杀他们的功劳。“阿公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张铁路照片上。中国佬各奔东西,有人循着北斗星去了加拿大,有人……”(汤亭亭147)。虽然白人对镜头的选择建构了有利于主流的历史,但颇具讽刺性的是,同一时期的报纸对修筑铁路的华工罢工的报道又无情地揭示了此照片的不真实性。因此,作者对照片真实性的质疑彰显出其颠覆主流历史的效力,揭露了主流权力话语利用照片的文件性掩盖其作为政治控制的本质。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不认为照片以及刊登照片的报纸、史书和家庭相册本身构成了“真实”,相反,相片提供了“许多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佬》并非寻求一种“真理”,而是对真理以及真理的来源和本质提出质疑,从而对华裔历史进行重构。
2.“法律”
为给华人遭到驱逐的历史、受到的种族歧视和悲惨遭遇提供佐证,作者通过长达8页的“法律”按时间顺序详细列举了100多年来美国政府颁布的针对中国移民的法律条文和案例,不加评论地呈现给读者,冒着不连贯的风险。但是就因为其给人的突兀感,这些排华法案条例给人的震撼感也就越强,浮现出一段湮没于读者视野之外却令人触目惊心的真实历史。
“法律”一章是纯粹历史的章节,看起来很生硬,而且和全书的样式不是很协调,但却以直接、控诉的方式再现了作者诉说的家族四代辛酸经历的历史处境,为作者的故事诉说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和语境。从签署《蒲安臣条约》的1868年起到1978年的一个多世纪中,美国移民法中对华人的歧视性的法令一直存在,美国社会中的排华情绪也从未消失过。美国华裔文学评论家李磊伟曾高度评价“法律”一章,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文字,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过去的语言记录而是语言行为,是残酷对待一个无声的少数民族权力的行为”(51)。作者特意安排的这一历史年表在一定程度上为她讲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环境。家族中四代男性移民血泪斑斑的故事都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发生的。借助这一历史语境,作者把个人的经历、家族的遭遇扩及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记忆。“法律”一章使《中国佬》文本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故事具有逻辑连贯性、相得益彰。不仅使硬邦邦的法律条例不再枯燥刻板,而且有助于重新建构叙事,这种历史根基强化了作者的家族叙事,甚至提升至史诗的层面——华人在美飘零的史诗,家族故事得以成功深化和提升。
四.结语
历史不会倒回,人只会离曾经的历史越来越远。但是历史可以通过记忆、想象、文献史料等方式来进行重现。汤亭亭通过重述家族四代男性移民的经历,并辅之一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展现出一部不同于主流历史的华裔历史,以达到重构华裔历史的目的。通过汤亭亭的笔,华裔美国男人适应新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的高贵品质和忍辱负重精神,他们对自由和幸福的不懈追求被记录在一部动人心魄的,既是历史又是文学的宝书中。
讲述过去不仅仅是再现历史,更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此书最后一章在总结全文的同时指出:作者创作《中国佬》一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再现历史,为静默的先辈们在美国历史上争得一席之地,也是为了教育年轻一代的华裔。她希望年轻一代的华裔能够珍视自己的族裔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只有了解华裔历史才不会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失去自我和发展的根基,保持与主流不同的历史和民族个性,建立起自己作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方红.华裔经验与阈界艺术:汤亭亭小说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福柯.福柯读本[M].汪民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磊伟.修订美国文学名著录:马克辛·洪·金斯顿的《中国人》[J].李素苗译.国外文学,1993,(4):45-56,91.
[5]潘志明.唐敖的子孙们——试论《中国佬》华裔男性的属性建构与语言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3,(3):24-30.
[6]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Kingston, Maxine Hong. China Men[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80.
(作者介绍:肖芳芳,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