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道电学中考试题解析过程的商榷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uo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的提出
  在一些教辅资料,以及物理学科网站上经常见到2011年成都的这道中考试题:一台“220 V 1000 W”的电热水器,正常工作10 min消耗的电能是[CD#3]J;如果它的电源线比标准的细,则它的电阻比标准电源线的电阻大,产生的热量[CD#3]。
  资料上给出的解析过程如下:
  (1)正常工作10 min消耗的电能是
  W=Pt=1000 W×10×60 s=6×105 J;
  (2)因为电路中电流不变,当它的电源线比标准的细,则它的电阻较大,根据公式Q=I2Rt可知,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变多。
  故答案为:6×105;多。
  第一问的解析没有问题,但第二问的解析是否正确呢?
  若考虑电源线的电阻,则电源线电阻R与热水器电阻R0连接方式是串联的,如图1所示。显然,电路中电源电压为生活用电的电压220 V保持不变,那么,根据欧姆定律,当R增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应该是变小的,上述第二问的解析过程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对于第二问该如何正确进行解析呢?
  [TP5CW92。TIF,BP#]
  2问题解析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图2的情况:若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动到最右端,在这个过[HJ1。32mm]程中,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电功率P是如何变化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下推导。
  P[WB]=I2R2=([SX(]U[]R1 R2[SX)])2R2=[SX(]U2R2[](R1 R2)2[SX)]
  [DW]=[SX(]U2R2[](R1-R2)2 4R1R2[SX)]
  =[SX(]U2[][SX(](R1-R2)2[]R2[SX)] 4R1[SX)],
  因为[SX(](R1-R2)2[]R2[SX)]≥0。
  所以,只有当R1=R2时,P取最大值。也就是说,当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电阻,跟定值电阻R1的阻值相等时,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电功率P最大。由此可知,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动到最右端,若R2>R1,则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电阻的增大,R2消耗的电功率P是先增大,后减小。
  明确了这一点,对于考题中的第二问,就可以这样解析了:在图1中,把电源线的电阻R看作是一个滑动变阻器,若电源电压与热水器电阻R0保持不变,当电源线电阻R增大时(注意:R  3对教学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注重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物理事实,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把正确的推理过程表达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他文献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可或缺.笔者环顾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不少,本文首先分析问题,接着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改进.  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现存问题分析  1.1 重课题记忆,轻课题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指导,而是一针见血的进入新课主题,从而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死记硬背一堂新课的结论或定
期刊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根据教育部文件指示,2015年是安徽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从2016年起,安徽省高考将使用全国卷。本文拟对2015年高考安徽卷和全国卷I的历史试题进行对比
1 问题的提出  中学物理教学兼顾传授物理知识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双重任务,其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把握教学的时空次序,即教学逻辑,让学生思维在递进的逻辑中得到发展.然而,经常在听评课活动中发现教师单纯地从教材出发,照本宣科的过程中出现逻辑不清、引课不当、过渡突兀,很难引起学生的递进思维发展.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之前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没有从学生认知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科学预习应该结合传承历史,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发挥出创造思维,让其从真实的感受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认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实践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实践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实践中的真实感受与认知来提高初中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协助学生通过实践教育更好地体验生活,并且引
期刊
科学合理的实验可以激活物理教学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形象化、具体化,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知识的生成,同时还能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从实验出发,加强实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安装、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安排、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剖析、数据的获取与收集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这些都是学生完成实验所需经历的重要环节。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
期刊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我们知道“国培计划”自2010年启动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什么要改革呢?请您介绍一下“国培计划”改革的背景。  答:“国培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5年来,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基本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不竭源泉.有效备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它能有效避免备课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博赞发明的,由标有关键词的中心图和分支构成(类似于树状结构图),以发散的的图形和其上的关键词或图标来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高效的图式思维工具.研究发现,创建思维导图,能有助于进一步弄清“教什么”
期刊
2014年南京市中考的一道单选题,在一些物理教师之间颇有争议,选择题是这样表述的: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不少学生和教师在答题时,认为这A和B选项都不
期刊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或过程的分析,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从而达到认识问题的目的.高考选拔中的理综试题的特点是题多且阅读量大,解答物理试题要求学生第一反应即物理建模方向要正确,才能较快进入解题过程.那么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丰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模型,有效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本文就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加强规范训练,引导学生
期刊
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在物理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很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图象信息类问题可涉及物理学中的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和磁等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相关条件做出对应图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别图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运用物理规律,联系数学知识,从新的角度处理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