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区域差别化管控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使得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并据此划定管制区域是制定区域差别化管控政策的基础。本文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面板数据,以人均GDP表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表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入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域,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集约利用管控政策。研究发现:(1)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度的增加量符合EKC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江苏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先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当人均GDP超过49 045元/人(1998年可比价)后,上升速度则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缓,最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趋于稳定。无锡市和苏州市的人均GDP已超过曲线拐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已进入减速上升阶段;其他地区虽处于加速上升阶段,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距离拐点远近不同,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空间区域差异明显。(2)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条件,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发展区应结合产业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强建设用地立体开发;重点发展区应强化建设用地供应门槛约束,并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给;内涵挖潜区应适度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门槛,并适度减少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适度发展区应重点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作为代价性损失的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用地需求。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差别化管控;库兹涅茨曲线;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4-0100-07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设用地规模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在“保发展、保红线”的目标下,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更加凸显,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选择。土地调控政策的功能在于解决市场失灵,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增长的目标,而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制定区域差别化调控政策的原由[1]。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差别化的土地集约利用管控研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命题。目前,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评价、时空差异、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2-7]。其中,关于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协调度、协调发展度等指标进行经济增长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评价[8-9],二是通过Granger检验法进行经济增长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10-12]。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区域差别化集约利用管控研究则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由于采用综合指标[8-12],在建设用地管理中难以基于研究结果开展差别化的管控。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表征的集约利用响应,并结合资源禀赋条件划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控区域,提出区域差别化的管控思路,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1 经济发展的集约利用响应验证
  1.1 理论假说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全面进步,总是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13]。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不同,必将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集约利用水平反映的是土地-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短缺是经济的重要特征,除非资源禀赋等因素的限制,投资者倾向于以更多的土地投入代替资本投入,土地利用方式表现为粗放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不断形成和累积,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土地相对价格不断提高,投资者倾向于以更多的资本投入替代土地要素投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获取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益[14]。但是,由于土地与资本之间是不完全替代的关系,当土地利用集约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资本对土地替代的边际净效益将逐步下降并趋于零;此时,在不增加土地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投资者增加资本投入的意愿将逐步降低,最终使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保持稳定。据此提出以下理论假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增加量呈现出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集约利用水平最终将逐渐趋于稳定,即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度的增加量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2.3.2 结果合理性检验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14,25-27],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区域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逐渐减小,资本积累的拉动作用则逐渐增大,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强依赖转为弱依赖,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土地利用集约度呈上升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加量虽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现有研究成果相吻合,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3 区域差别化的集约利用管控政策
  前文提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制定区域差别化调控政策的原由。因此,为科学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域,此处引入资源禀赋指标[28-29]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叠加分区。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代表,分别以25 000元/人(中位数)、49 045元/人(曲线拐点)为标准划分为三个阶段;资源禀赋以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代表,以0.027 hm2/人(平均值)为标准划分为两类。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是指可被作为人口集聚、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首先综合考虑地质、地形、地貌、水域及各类保护区的空间分布等因素,确定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然后结合土地利用分布现状,扣除基本农田面积和已有建设用地面积,得到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区域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除以区域总人口即得区域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在对人均GDP和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进行叠加的基础上(见表4),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最终将江苏省13地市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并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的区域特征制定差别化的管控政策。   3.1 优化发展区
  包括苏州和无锡两市。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GDP为79 976元/人,已超过49 045元/人的拐点,建设用地集约度也达到较高水平,已进入减速增长并逐步趋于平稳的阶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空间较小,资本对土地替代的边际净效益较低;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高,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仅0.015 hm2/人,建设用地总量约束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本区域应结合产业发展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并加强建设用地立体开发。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进一步提高资本对土地的替代效应。供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提高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强度,保证新增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结合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开展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用地(下称“三旧”用地)的二次开发;适度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加强地下空间的利用,推进建设用地立体开发,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3.2 重点发展区
  包括镇江、南通和扬州三市。本区域人均GDP为28 951元/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正处于加速上升的阶段,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4177万元/hm2,与优化发展区的8684万元/hm2相比,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空间较大;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为0032 hm2/人,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较好的用地保障。该区是未来江苏省重点发展的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需要大量非农土地支撑。
  本区域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应主要通过强化建设用地供应门槛约束与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缓解。在不突破建设用地总量约束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满足承接优化发展区产业转移的用地需求,合理扩张建设用地总规模。考虑到短期内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预期,还须提高建设用地供应门槛,提升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率,适度开展“三旧”用地改造及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促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增量拐点及早实现。
  3.3 内涵挖潜区
  包括南京、常州、泰州和徐州四市。本区域人均GDP为30 353元/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加速上升的阶段,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64.31万元/hm2,土地利用集约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资源禀赋条件则较差,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仅0.022 hm2/人,建设用地总量约束大。本区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创新集约利用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支撑。
  本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应以存量建设用地挖潜为主,适度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门槛。深度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重点对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三旧”用地进行改造再利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置换,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城镇发展提供用地空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30],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约束,适度减少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倒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门槛,提升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益,促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加速增长。
  3.4 适度发展区
  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四市。本区域为不含徐州的苏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仅13 019元/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也较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2929万元/hm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土地开发强度不高,人均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0038 hm2/人,建设用地总量约束不强。本区域资本对土地替代的边际净效益显著,但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资金相对短缺也是遏制区域发展的难题之一[31],应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加强建设用地效益的提升。
  本区域应注重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给,以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重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探索农村建设用地退出的长效机制;按照区域发展定位及承接产业转移等要求,探索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门槛,保障经济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用地门槛的前提下,可适当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倾斜,以满足作为代价性损失的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用地需求。
  4 结论与讨论
  (1)本文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响应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集约利用水平先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当人均GDP超过49 045元/人后,上升的速度开始减缓,最终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趋于稳定。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度的增加量符合EKC曲线规律。
  (2)本文基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阶段性规律,结合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无锡和苏州属于优化发展区,镇江、南通和扬州属于重点发展区,南京、常州、泰州和徐州属于内涵挖潜区,连云港、盐城、淮安和宿迁属于适度发展区。并从总量控制、增量供给、用地门槛、存量挖潜等方面明确了区域差别化的集约利用管控策略。
  (3)本研究为江苏省建设用地的区域差别化管控提供参考与借鉴,但由于数据的局限,本文仅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8-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对研究结果会产生影响。基于更大范围和更长期时间序列的经济发展与集约利用变化规律研究,将是今后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本研究主要从地均投入强度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响应,为区域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管控提供依据。因此,为探索集约利用的供后监管,今后可尝试研究以地均产出等其他指标表征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响应,并将研究结果与本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为完善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控政策提供参考。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刚强,张建清,江洪.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0):185-192.[Yang Gangqiang, Zhang Jianqing, Jiang Hong. Research on Mechanism about How Land Policy Differentiation Promotes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J]. China Soft Science, 2012, (10): 185-192.]
  [2]黎孔清,陈银蓉,陈家荣.基于ANP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2):156-161.[Li Kongqing, Chenn Yinrong, Chen Jiarong.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Lowcarbon and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Using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2): 156-161.]
  [3]谢天,濮励杰,张晶,等.基于PSR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Xie Tian, Pu Lijie, Zhang Jing, et al. Intensive Land Use Assessment in RuralUrban Ecotone Based on PSR Model[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3, 22(3): 279-284.]
  [4]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9-54,65.[Li Jintao, Tan Shukui, Wang Wenxiong. Empirical Study of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 Land Use Intensity Based on DPSIR Model: A Case of Hubei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09, 23(3): 49-54, 65.]
  [5]潘竟虎,郑凤娟,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4):684-689.[Pan Jinhu, Zheng Fengjuan, Yang Dong.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ies in Intensive Land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4): 684-689.]
  [6]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80-1485.[Zhao Yali, Liu Youzhao, Long Kaisheng.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2, 21(12): 1480-1485.]
  [7]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Wu Yuling, Qu Futian. Mechanism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J].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6): 106-113.]
  [8]吴妤,姜珊珊.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217-222.[Wu Yu, Jiang Shanshan. Study on Evalua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and Economic Coupling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 19(6): 217-222.]
  [9]朱天明,杨桂山,苏伟忠,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7):1109-1116.[Zhu Tianming, Yang Guishan, Su Weizhong, et al.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7): 1109-1116.]
  [10]郑华伟,张锐,张俊凤,等.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4): 412-418.[Zheng Huawei, Zhang Rui, Zhang Junfeng, et al. Dynamic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Ec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2, 21(4): 412-418.]   [11]何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He Ping.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D]. Chengdu: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12]翁翎燕,濮励杰,文继群,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72-75.[Weng Lingyan, Pu Lijie, Wen Jiqun, et al.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ase Study of Wuxi[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0, (2): 72-75.]
  [13]陈利根,龙开胜.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7,(4):4-10.[Chen Ligen, Long Kaisheng.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Land Science, 2007, 21(4):4-10.]
  [14]汪晖,童菊儿.经济发展阶段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趋势:来自台湾的证据[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5-307.[Wang Hui, Tong Juer. The Evolution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 Intensive Use: An Evidence of Taiwan [A].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ic Essays of 2005 (Vol.Ⅱ)[C].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6: 295-307.]
  [15]桂小丹,李慧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5-8.[Hui Xiaodan, Li Huiming. Empirical Study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3) : 5-8.]
  [16]陈勇,冯永忠,杨改河.农业非点源污染源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农业投入和废弃物排放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3):191-198.[Chen Yong, Feng Yongzhong, Yang Gaihe. Empirical Study o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Input and Agricultural WasteS Output in Shaanxi Provinc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0, 28(3): 191-198.]
  [17]吴玉鸣.广西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30-35.[Wu Yuming. Kuznets Curve Analysis of Guangxi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1): 30-35.]
  [18]杨建云.基于EKC模型的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 (2): 213-216,222.
  [Yang Jianyun. Study on the Rel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EKC Model[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3, 20(2): 213-216, 222. ]
  [19]张润森,濮励杰,文继群,等.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5):723-733.[Zhang Runsen, Pu Lijie, Wen Jiqun, et al. Hypothesis and Validation on the Kuznets Curve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Carbon Emission Effec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5): 723-733.]   [20]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Zhao Xiaofeng, Huang Xianjin, Chen Y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11): 1979-1996.]
  [2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Gao Hongshen. Regional Economics [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22]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Chen Qiang. Advanced Econometrics and STATA Application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0.]
  [23]陈海燕.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Chen Haiyan. Panel Data Model Testing[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2.]
  [24]Driscoll J C, Kraay A C.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 (80): 549-560.
  [25]姜海,曲福田.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70-75.[Jiang Hai, Qu Futian. Contribution and Response of Constructed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 Case Study for Jiangsu[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1): 70-75.]
  [26]狄剑光,武康平.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我国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3):414-424.[Di Jianguang, Wu Kangp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Chinas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2013, 32(3).]
  [27]李鹏,濮励杰.发达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探究:基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J].自然资源学报, 2012,27 (11): 1823-1832. [Li Peng, Pu Lijie. Delving into the Particular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ed Region: Comparing with the Average of the Whole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11): 1823-1832. ]
  [28]徐勇,汤青,樊杰,等.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J].地理研究,2010,29(7):1223-1232.[Xu Yong, Tang Qing, Fan Jie, et al. Available Land Index Items and Their Calculational Methods for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Regional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7): 1223-1232.]
  [29]叶玉瑶,李小彬,张虹鸥.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研究[J].资源科学,2008,30 (5):683-687. [Ye Yuyao, Li Xiaobin, Zhang Hongou. Limits o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5): 683-687. ]
  [30]张佰林,杨庆媛,鲁春阳,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1,31(9): 1539-1544. [Zhang Bailin, Yang Qingyuan, Lu Chunyang, et al. Effe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9): 1539-1544. ]
  [31]舒帮荣,李永乐,曲艺,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动力[J].经济地理,2013, 33(7): 155-162. [Shu Bangrong, Li Yongle, Qu Yi, et al. Urban Land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Forces under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 155-162. ]
其他文献
摘要在金融支持林业发展过程中,信贷和保险两大金融政策发挥着巨大作用。只有大力促进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互动发展,才能构建完善而高效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然而,我国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合作从总体上说尚处浅层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与具体实务中均缺乏对两者互动机制的系统探索。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结合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互动发展的现实需要,阐述了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耦合机制的经济学原理,并通过分析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的
期刊
摘要: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缺失是目前后期管护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农户在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的出资行为,为解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缺失问题提供借鉴。交易效用理论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解释消费者购买和投资行为,但将交易效用理论用来解释消费者对准公共物品投资行为的相关报道比较罕见。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交易效用理论”提出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出资行为的假说,并以湖北省部分县市342份农户问
期刊
摘要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得工业企业生产诱发的碳排放广受争议。国际上已经采用针对产品碳足迹的全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以产品加贴碳标签的形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本文遵循国际惯例和先进计量标准,将LCA方法和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相互融合,构建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评估框架。在该框架下,以尝试实施纯粮固态发酵型
期刊
摘要耕地保护不仅要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而且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不下降。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采用加权求合法计算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以及耕地盈余区,界定了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分区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6个耕地赤字区,28个耕地平衡区以及18个耕地盈余区,盈余区个数仅占总样本的18%,说明
期刊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和气候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致灾原因交错而复杂,引致的受灾人口规模和经济损失不断扩大,伴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突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中国近些年来开始实施宏大的生态和气候移民规划。在气候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气候移民的生计
期刊
2012年发生了两个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一个是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另一个是联合国召开的“里约+20”峰会,有10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近5万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了《我们希望的未来》成果文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整体规划。十八大和“里约
期刊
摘要 蔬菜消费在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化学农药的施用严重影响了蔬菜质量安全,推广和施用生物农药成为当前提高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现实的路径。然而,本文对中国江苏省丰县294户蔬菜种植农户的调查显示,分别有66.00%、71.43%和69.05%的受访农户对生物农药没有认知、没有施用过生物农药和对生物农药的施用效果持怀疑态度。为进一步考察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意愿,本文以理
期刊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步,在给我们带来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严重污染、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耗竭、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生态退化、荒漠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新疫病爆发等。20世纪后期,人类开始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及相关理论,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当今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等思想观念业已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
期刊
摘要: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
期刊
摘要 2011年,我国浙江等地发生了严重的血铅电池事件,国家环保部对生产铅蓄电池的企业进行了督查整治和停产整改,该“环保风暴”速袭资本市场。为探索事件期间资本市场对实施不同社会责任战略的涉事公司及其所处输配电气行业的反应规律,本文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涉事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涉事公司反应消极,其程度由弱至强为实施“行善、避害”、“不行善、避害”、“行善、不避害”、“不行善、不避害”社会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