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命题形式对物理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从近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检测试题内容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理念:即关注科技与社会发展,注重联系自然与生活,注重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科渗透情况,引入物理学科的新成就,能够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物理检测;命题设计;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73-02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实施的无形指挥棒,是课程改革绩效的试金石。因此,学业评价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直接对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理念有三方面: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而不是只重视结果;三、要注重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单一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在学业评价内客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力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的,现在仅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
综观近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各地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试题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如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物理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和严密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重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课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计算;题目中物理情境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难、偏、怪”的题目而脱离实际。
例:岳阳市2002年中考试题:初三年级王强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思考,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下面是他一天日记的摘要:今天是星期六,下午四点爸爸带我去游泳,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去搭公共汽车,车上的人较多,我站在车上,公共汽车启动时,我感到身体往后仰,到体育馆后,我换上游泳衣,赤着脚接受路面鹅卵石的“抚摸”,走向游泳池。 “当我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爸爸拿着照相机不断地给我拍照,我也感到自己越变越轻,真是舒服极了。游完泳从游泳池中爬起来,我感到有点冷,一阵风吹来,我似乎开始冷得打颤。阅读王强同学的日记摘要,要求从中找出四个跟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物理名词、短语和句子,并分别写出涉及的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或名词)。”
该题中描述的王强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给学生学习物理作了一个好的示范:善于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乐于写“物理”日记的习惯,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物理与人文的结合。
二、重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要克服只重知识、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学业评价内容之一。在笔试的环境下,对“过程与方法”可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将一枚硬币放入碗中,人站在恰好不能看见硬币的地方不动,向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经水折射后硬币的像.试想如果倒入碗里的水不是水而是别的透明液体,实际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即:不同的透明液体对光的折射程度一样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你准备选取哪些器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实验原理是什么?
(2)你将测量哪些量?控制哪些量?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3)你会面对那些设计上的问题如何处理?
(4)你对实验的结果有何猜想?
题目开始先介绍硬币在水中的折射,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做这道题,学生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一问通过对实验结果有何猜想,还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道题设计的很科学。
也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仅仅在物理实验时才能实施,在试题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有一定难度,另外以往试题多为知识内容,实验内容也仅是在测量与验证定理上作要求。于是教师不熟悉对科学探究怎样进行卷面考查,容易出现简单化、标签化。比如下面这道命题就过于简单,留于形式。
小梅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探究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她猜想:(1)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把一只平底玻璃杯分别正放、倒放在一盆大米上,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2)在倒放的杯子上加放一盒饮料,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
进行实验:观察到玻璃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的状况如甲、乙、丙所示。
分析论证:(1)甲、乙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2)比较图乙和图丙的实验,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
总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强越。
该题给出了实验探究的全部要素,以及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学生不需要经历实验探究中任何一个要素。同時,这实验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实验,学生已经知道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学生对这个问题,只需根据回忆就可以作答。
三、关注科技、技术、社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引入试题,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如:1、1998年9月全世界最大的垃圾发电站在我国杭州建成,它利用垃圾产生丰富的沼气,每年可发电1.5 x 107Kw·h,而火力发电厂发电1.0×104Kw·h的电需燃烧煤3吨,此垃圾电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吨煤。
2、2002年6月《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这两题分别关注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能源危机、污染和超载,很具有现实意义。
四、重视不同学科间的渗透
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交融,有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科技发展。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2002年中考试题:物理之美,无处不在。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意境,通过读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你写出其中一句诗: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
南京市2003年中考中有一题: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工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电解水可以制取H2和O2
B、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C、白天,植物吸收大量的水,主要用来满足蒸腾作用
D、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气温温差比内陆地区大的主要原因
以上兩题分别融合了语文、生物和化学的有关知识,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验不要简单化.尝试答案的个性化和合理的开放性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是相当具有个性与差异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于是,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回答时,试题答案的个性化与适当的开放,有利学生放飞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家庭生活使用的灶具种类很多,有煤炉、液化气灶、电磁炉等。你认为选择哪种灶具比较好,说明理由。
此题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选择哪个都是对的,因为不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
总之,改变物理命题方式,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与课程理念有机的整合,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命题时,避免让学生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故意设置“陷阱”引导学生犯错,避免繁琐的汁算。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而不会灵活应用,不再受题海战术长时间训练的煎熬,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与快乐,还能消除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畏惧。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练习与考试的过程变成发挥创造力、进行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清晰的构建,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练习与考试不再让学生头疼。因此,物理命题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基础教学课程进步,加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全面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有效备课》
[2]《教学技能》
[3]《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物理检测;命题设计;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73-02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实施的无形指挥棒,是课程改革绩效的试金石。因此,学业评价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直接对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理念有三方面: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而不是只重视结果;三、要注重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单一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在学业评价内客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力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的,现在仅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
综观近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各地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试题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如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物理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和严密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重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课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计算;题目中物理情境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难、偏、怪”的题目而脱离实际。
例:岳阳市2002年中考试题:初三年级王强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思考,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下面是他一天日记的摘要:今天是星期六,下午四点爸爸带我去游泳,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去搭公共汽车,车上的人较多,我站在车上,公共汽车启动时,我感到身体往后仰,到体育馆后,我换上游泳衣,赤着脚接受路面鹅卵石的“抚摸”,走向游泳池。 “当我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爸爸拿着照相机不断地给我拍照,我也感到自己越变越轻,真是舒服极了。游完泳从游泳池中爬起来,我感到有点冷,一阵风吹来,我似乎开始冷得打颤。阅读王强同学的日记摘要,要求从中找出四个跟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物理名词、短语和句子,并分别写出涉及的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或名词)。”
该题中描述的王强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给学生学习物理作了一个好的示范:善于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乐于写“物理”日记的习惯,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物理与人文的结合。
二、重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要克服只重知识、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学业评价内容之一。在笔试的环境下,对“过程与方法”可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将一枚硬币放入碗中,人站在恰好不能看见硬币的地方不动,向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经水折射后硬币的像.试想如果倒入碗里的水不是水而是别的透明液体,实际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即:不同的透明液体对光的折射程度一样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你准备选取哪些器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实验原理是什么?
(2)你将测量哪些量?控制哪些量?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3)你会面对那些设计上的问题如何处理?
(4)你对实验的结果有何猜想?
题目开始先介绍硬币在水中的折射,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做这道题,学生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一问通过对实验结果有何猜想,还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道题设计的很科学。
也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仅仅在物理实验时才能实施,在试题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有一定难度,另外以往试题多为知识内容,实验内容也仅是在测量与验证定理上作要求。于是教师不熟悉对科学探究怎样进行卷面考查,容易出现简单化、标签化。比如下面这道命题就过于简单,留于形式。
小梅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探究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她猜想:(1)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把一只平底玻璃杯分别正放、倒放在一盆大米上,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2)在倒放的杯子上加放一盒饮料,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
进行实验:观察到玻璃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的状况如甲、乙、丙所示。
分析论证:(1)甲、乙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2)比较图乙和图丙的实验,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
总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强越。
该题给出了实验探究的全部要素,以及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学生不需要经历实验探究中任何一个要素。同時,这实验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实验,学生已经知道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学生对这个问题,只需根据回忆就可以作答。
三、关注科技、技术、社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引入试题,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如:1、1998年9月全世界最大的垃圾发电站在我国杭州建成,它利用垃圾产生丰富的沼气,每年可发电1.5 x 107Kw·h,而火力发电厂发电1.0×104Kw·h的电需燃烧煤3吨,此垃圾电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吨煤。
2、2002年6月《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这两题分别关注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能源危机、污染和超载,很具有现实意义。
四、重视不同学科间的渗透
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和渗透、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交融,有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科技发展。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2002年中考试题:物理之美,无处不在。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意境,通过读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你写出其中一句诗: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
南京市2003年中考中有一题: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工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电解水可以制取H2和O2
B、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C、白天,植物吸收大量的水,主要用来满足蒸腾作用
D、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气温温差比内陆地区大的主要原因
以上兩题分别融合了语文、生物和化学的有关知识,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验不要简单化.尝试答案的个性化和合理的开放性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是相当具有个性与差异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于是,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回答时,试题答案的个性化与适当的开放,有利学生放飞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家庭生活使用的灶具种类很多,有煤炉、液化气灶、电磁炉等。你认为选择哪种灶具比较好,说明理由。
此题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选择哪个都是对的,因为不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
总之,改变物理命题方式,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与课程理念有机的整合,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命题时,避免让学生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故意设置“陷阱”引导学生犯错,避免繁琐的汁算。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而不会灵活应用,不再受题海战术长时间训练的煎熬,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与快乐,还能消除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畏惧。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练习与考试的过程变成发挥创造力、进行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清晰的构建,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练习与考试不再让学生头疼。因此,物理命题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基础教学课程进步,加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全面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有效备课》
[2]《教学技能》
[3]《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