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与调和:泰勒视域中语言与伦理关系新解

来源 :学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冲突是当代道德哲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查尔斯·泰勒基于语言本体论立场,重新思考语言与伦理的相互关系,提出化解伦理冲突的新方案.通过肃清对语言本质的错误理解,泰勒主张语言和伦理之间存在建构关系,并以此论证伦理冲突发生的根源在于语言,不同伦理理解在主体达成对世界的普遍认知之后,获得互相通约的可能性.由于单纯的建构关系并不足以应对多元伦理理解带来的挑战,泰勒的"调和论"进一步阐释语言带给人类的"灵活性"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动物性本能,转变自身去追求更高的善,从而达到调和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纷争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表现形式上,中世纪的行会是一种职业性和专门化的工商组织,因此,国内学界的主流研究大都聚焦行会的经济职能,并将其纳入经济史的视域来分析和讨论.但问题是,即便在经济领域,中世纪的行会规章也表现出限制自由竞争的保守特征,所以,仅仅以是否提升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或驱动市场经济规模扩张论功过,就只能对行会的作用给出否定性评价.这显然是片面的.从历史主义的立场来看,由于中世纪尚不存在作为强势主权单位的民族-国家,以安全和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有严重缺口,因而,行会如何扮演"类政府"或"准公共组织"的角色,实施市
语言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其起源只有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人猿之别"的起点中才能得到解释.尤其要注意的是,人类生产劳动除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本质特点就是随身携带工具,它使得工具作为一件自然物品具有了人的"延长的手"的性质,使自然和人、个人与群体处于既同一、又不同的自否定的辩证关系中.这一结构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就成了人类语言(手势语和言语)的起源,并导致人的语言具有自否定的"递归性",成为社会交往的普遍媒介.这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物我同一、人我同一的根据,它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解释了实证的人类学所无
随着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数字经济正成为未来经济的主要形态之一,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和机遇.但是,大数据等技术在不断开发挖掘个人信息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个人信息的新特征,使得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的边界更加宽泛、结构更加复杂、属性更加多元.个人信息的新特征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法律保护从一元利益保护向多元利益平衡转变,同时加强过程性监管.传统的个人信息保护方式,难以有效回应新特征所引发的新的保护需求,需要引入行政监管等公法保护力量,通过行政监
主观预备合并诉讼是指在民事共同诉讼程序中,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当事人均作为原告或原告将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当事人均作为被告,提起不能并存的诉讼请求,并列明各当事人及诉请的顺位关系,原告声明法院优先支持先位诉请,预备先位诉请无理由时,请求法院支持后位诉请.主观预备合并诉讼形态符合诉讼经济、纠纷一次性解决、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实现实体权利等价值追求,具备本土化建构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在借鉴域外经验与考量我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主观预备合并诉讼的主体合并类型应限于被告预备合并型,先后位之诉的合并类型应为仅存在获胜顺
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是当代政治哲学探讨的主流问题.以诺奇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追求以自由对抗平等,主张自由至上的权利理论.诺奇克的自由权理论实质上是以“自我所有权命题”为基础,为世界资源的不平等占有提供理论依据.柯亨基于平等主义的立场,分两个阶段对诺奇克展开了批判.第一个阶段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肯定诺奇克的自我所有权命题,借助世界资源联合所有制,将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消解.第二个阶段直指诺奇克理论核心,对自我所有权命题的三个诡辩展开批判,以此削弱对自我所有权命题的理论认同.但是,由于柯亨对诺奇克的批判具有
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建构了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共生系统模型,并以甘肃省临洮县为例证,深入剖析了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研究发现,临洮县依托“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应用“数字临洮2.0”数字化服务平台,成功打造出连续互惠共生的县域农业产业数字化共生系统样本,为我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仍面临农业生产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自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韦伯研究领域始终热度不减,韦伯作品的翻译、研究文献的译介和专门研究领域的兴起,代表着中文韦伯学术的持续发展.实际上,中国学者在近百年前即对韦伯有所了解,而"韦伯热"迟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有其社会历史背景与资料局限等因素,也有基于学术自觉的抉择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韦伯研究者表现出基于学术素养、问题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如果将韦伯来到中国的时间推至20世纪20年代,那么可以将其划分为初来、离散和复苏三个阶段.中文学界的韦伯研究之真正开启与热潮在第三个阶段出现,呼应了改革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和稳定的增长过程.这一奇迹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够充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不仅在技术创新和维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平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能够克服后发劣势,有效集中社会剩余产品,提高经济的总体积累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异质主体在社会范围内的协作问题,在使多种所有制形成独立自主的市场竞争关系的同时,保持公有制经济生产的直接社会性,使其在生产、分配和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重要目标."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是"四化"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呈现的不同逻辑与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遵循统筹兼顾与集成创新的时代逻辑,主要改革进路为深化产业创新集成改革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深化城乡融合集成改革以优化工农城乡格局,深化资源要素集成改革以优化市场配置格局,深化平台示范集成改革以优化战略支撑格局,形塑纵深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环境.
韦伯认为,传统中国家产官僚制的支配形式阻碍了理性行政的发展,与儒教适应现世的实用主义伦理一起导致了中国社会无法自发产生理性的资本主义.韦伯的这一论断对传统中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从中国学术语境对韦伯的中国政治观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其对传统中国士人阶层、官僚体制以及政治模式等方面的误读,研究者需要在与韦伯的对话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