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一回到国内,就痰多,就想吐痰,容易国骂?怎么一到铺有红地毯的餐厅,就文明或高雅起来?怎么一坐上某个高的位置就爱摆谱起来?怎么一到城市就不承认自己是个农民?……
是不是在什么位置就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环境决定你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那我们是不是就与环境妥协?怎样在时代大变革、大变迁里赢得先机?巩固赢的资本?
“愚公移山”精神曾经激励过一代代中国人,踏实执著做事情;但是,在如今的信息高速飞翔的时代,时不待我,我们还有必要在一个固定的宿命的位置上固步自封吗?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其实也遮掩了我们的视野。所以,在微软公司有个著名的面试题目:你要怎么搬走一座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据说最佳答案是:走过这座山,就意味着你搬走了这座山!
通俗地说, 我们屁股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我们大脑的思想模式及行事方法准则。屁股决定头脑?有意思的话题,你怎么看?
案例1(厦门大学“都督”同学提供)
高二的时候,我们学校奇怪地流行买老婆饼吃。下午放学,饿了, 一同学跑去小卖部, 好不容易挤进人群, 结果看见老板娘就喊:“老婆!买饼!”周围人全都笑死!后来问他, 才知道他想说的是“买老婆饼”!
结论:语言环境决定你的思考方式与方向。
案例2(某公司新鲜人“壶里心”小姐提供)
大学的时候对面屋的几个孩子多是会狂啃书本的人,没到大三就全过了四级了,我要是住在那屋里估计也不好意思不学习。反观我们寝室却一个比一个妖精。原本还有两个清纯好学的女子,可怜的孩儿竟遇上我们这群狐狸。不出半年,也出落得能站在男寝楼下大叫某男子的名字且毫无惧色!
结论:这就不得不让我开始怀疑我现在屁股下的位置是否有助于我头脑的再发育。我现在清闲得要命!一想到会被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我就开始“肝儿颤”,绝不可以让以往那种悲剧发生,不然以后都没脸参加同学会了。
案例3(农林大学某大一男生)
几个同学吃完饭,从饭馆出来。平时都一人夹个烟往学校晃,今天却没人带烟。出了饭馆的门就唧唧喳喳地聊侃起来。同学A突然指着路旁的植物对B说:“你说这是什么?”同学B说:“我哪知道,我又不是农民。”同学B不断地补充说:“我家都十几年没种地了。”同学A很得意地告诉B说:“这是水稻。”我差点喷血。我是农民,我知道他说得也不对。同学C立马纠正:“笨(本)科生!这是麦子。”
结论:“我不是农民”这句话听着多不让人舒服,才过几天都市生活啊,就换了出身。我不能左右风向,但我能够调整风帆。
案例4:(福州大学毕业生Noo)
我去读MBA,不是为了应聘,而是MBA教的学习方法、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从不同行业的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优秀。我记得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讲了同样一件事:9岁那年,父亲将高尔夫介绍给杰克·韦尔奇,告诉他大人物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他们的高尔夫球赛,并帮助他成为一名球童,以获得更多直接接触富人、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结论: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本话题挂在“罗西在福州”的新浪名家博客后,引起热烈讨论,看看网友有什么想法——
阿冰: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已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又如: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哭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打扮自己。富人在外跑市场,即使打高尔夫球也不忘带着项目合同。再如:穷人喜欢走穷亲戚,穷人的圈子大多是穷人,也排斥与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事也就是穷人的模式。富人最喜欢交那种对自己有帮助,能提升自己各种能力的朋友。不纯粹放任自己仅以个人喜好交朋友。
方怡:环境决定意识?!有点意思。不过,我记得在烟台的SOS儿童村里有这么一幅对联:“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真正有头脑、有目标、有意识的人,其大环境是不会改变其方向的。
蓝花:命相大师说,我命中总会遇见贵人。妈妈则把它解读为:所谓贵人,就是高人,就是可以教你仰视的人。所以要学习站在你景仰的人旁边,而不是躲避。
里面:为什么北京人才比别的地方多,因为有“比肩”的机会,因为“挤挤”一堂。要挤也要找些优秀的人来挤!
泗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绝不要高估自己的定力。
主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表现型=基因 环境。
思凡:屁股本来就决定头脑。当你在单位是老百姓时你一定想:老板应该为老百姓着想,多发工资,多发奖金,少干活。然而你当老板以后,你想的是最好你的员工都是机器人,光干活不拿钱。你开车就讨厌行人不守交通规则。你是消费者,你就会骂老板心太黑,衣服卖得那么贵。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换位思考,那就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青松: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喝酒,大家都是向上看的。打游戏一关一关的闯,要拿第一,一大群舍友出去会餐,要比喝酒,谁喝的多;就连旷课的节数,这帮家伙也要比,“我旷课的节数最多”,他还很自豪的这么说。我说:他们都是天天“向上”的,只不过追求的是数量。
太阳的味道: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心已了然:定力的锤炼是需要时日和清醒的选择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从众心理是比较强的,现在的粉丝可以为偶像自杀,这在我们中年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事,但在年轻人中间却成了时尚,环境造人也有一定道理的,孟母三迁说明古人就懂得环境的重要了。罗西也是想说明这个道理吧。
水中月:环境决定命运.后天的努力往往带有先天的基因和出生环境的烙印,所以还是在罗西圈里继续见贤思齐吧!
大三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优秀。加一句:与智慧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聪明。
阿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马:同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感觉好——高人一等,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武大郎”开的“店”。
小罗:还有一朵花,中国人挚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新浪网友1:这也是一种“文化”,什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就是文化。
新浪网友2:环境影响是无形的。
新浪网友3:在什么位置就有什么语言与眼光,这是一个可以自由挪动的时代,有时我们要学会“到山的那一边去”,而不是老土的“愚公移山”!
罗西观点:
有次准备拍摄一座古刹,可怎么改变角度,庙前方两根电线都不可避地出现在画面里……后来,爬到山顶,再度取景,那两条电线奇迹般地没了。好风景需要在高处拍摄,而人生的风景又何尝不是在高处才可以真正领略?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在上大学时,参观了国会,他说:“有一天,我要坐在最前面的位置。”小时候,他得了一种病,结果一边耳朵失聪,讲话嘴巴也歪向一边。小孩子喜欢嘲笑他,但是他因此有了新的去处,只跟大人玩,因为大人“更懂事”不会欺负他,从此他学会了与“比自己高的人”相处,一直到自己成为最高的人。
一个商人从非洲买来一种罕有并且高贵的花种,在家独立种植,而且严格看护,生怕被人偷走。过了两年后,奇怪,那名贵花的色泽、花形渐渐大不如以前,显得平庸,且有严重退化倾向。最后,商人请来植物学家揭开谜底:此花品种高贵,但是,由于长期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比邻的也只是一些凡花俗草,由于蜜蜂等昆虫的媒介作用,其品质就这样每况愈下了。商人仿佛有所觉悟,把花种分给大家种植,无形中他家院落里的花就不再孤芳自赏了,名花又名副其实地娇艳起来,因为它和同样优秀的花草一起生长。
生活里,同情或者怜悯是比较廉价的,因为相对于仰慕更容易做到。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因为你首先要接受别人比你好的现实。弱者的银行是“知足”,而他们所缺的往往是野心。心气高的人,他会有颗永远向上的进取心,而如果起点高了,就等于给自己增加胜算的几率。如果你整天只呆在电视机前,那么,你可能只会与修电视机的人结婚。人生路很长,关键的只有几步,而那“几步”其实就是机会,而机会不是别的什么天外来物,而是人带出的,优秀的人显然会带给你更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与优秀的人相处,可以学到优秀之人的处世为人之道,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是无价之宝,因为只有心大了,天空才真正辽阔。
牛顿的苹果
亚赛克·牛顿是个早产儿,他父亲在他出生前3个月就去世了,在他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他终于战胜死神,活了下来。
可好景不长,牛顿刚满3岁时,母亲改嫁,将体弱多病的他交给外祖母抚养。在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牛顿,变得沉闷、内向、自卑,很少与同龄的孩子玩,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机械模型上。18岁那年,牛顿进入英国的剑桥大学,展开了他一生成就的黄金时代。
此时的牛顿仍然心里充满罪恶感和自责,苛求自我,不相信他人,人际关系还是非常差,失眠、焦躁,没有快乐。典型的抑郁个性,使他狂热地渴求一种自我肯定来平衡内心。人的自我价值感通常建立于年幼时父母的爱。小牛顿童年没有父母健全的爱,使他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甚至自我否定,并怀疑自我存在价值。剑桥时代的牛顿做了许多日记,当中详细记录了许多他自认为罪大恶极的事:吃外婆的苹果、周日跳绳子、玩水、捉老鼠……
在缺乏自我价值感下,牛顿感到悲观,没安全感,一无是处……为了排除内心长期的失衡,转而在科学研究中寻求外在肯定,疯狂地投入研究以转移自我否定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自救。
牛顿抑郁性格中的不信赖感,除对人外,也扩大到对事物的感受。他不信赖个人主观的感觉,他认为全宇宙是一个谜,可以客观地用证据来解开,而上帝到处都留有解密的指痕,等待人们去破解。
有一天,孤独的牛顿在苹果树下散步,他在思考,眯着眼抬头看天时,一个苹果迎面掉下来,刹时间,牛顿脑海闪出一个问题,它为什么只向下掉?
还好他是位忧郁的科学家,而不是浪漫的诗人,牛顿开始专注于这个苹果,这个上帝赐予的密码。他捡起那个苹果,握在手里,内心一阵温暖。他紧抓这个自然界的线索,终于解出了惊世的万有引力定律,使紊乱不可知的外在世界终于有所遵循,他平静祥和了许多,他需要寻找这种条理,如同安慰,他如愿以偿。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牛顿,在远离人群的痛苦的日子里,看到一个苹果的另一种意义,从而改写了人生,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得益于他的抑郁个性。曾采访一位心理医生,她说她所接触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特点:聪明,因为他们想得更多。换句话说,是更易沉溺于思考。
不过思考与焦虑只有一线之隔,“焦虑”的牛顿在一个苹果的清香里,渐渐回到“思考”的阳光里,这个转变和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伟大。
是不是在什么位置就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环境决定你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那我们是不是就与环境妥协?怎样在时代大变革、大变迁里赢得先机?巩固赢的资本?
“愚公移山”精神曾经激励过一代代中国人,踏实执著做事情;但是,在如今的信息高速飞翔的时代,时不待我,我们还有必要在一个固定的宿命的位置上固步自封吗?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其实也遮掩了我们的视野。所以,在微软公司有个著名的面试题目:你要怎么搬走一座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据说最佳答案是:走过这座山,就意味着你搬走了这座山!
通俗地说, 我们屁股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我们大脑的思想模式及行事方法准则。屁股决定头脑?有意思的话题,你怎么看?
案例1(厦门大学“都督”同学提供)
高二的时候,我们学校奇怪地流行买老婆饼吃。下午放学,饿了, 一同学跑去小卖部, 好不容易挤进人群, 结果看见老板娘就喊:“老婆!买饼!”周围人全都笑死!后来问他, 才知道他想说的是“买老婆饼”!
结论:语言环境决定你的思考方式与方向。
案例2(某公司新鲜人“壶里心”小姐提供)
大学的时候对面屋的几个孩子多是会狂啃书本的人,没到大三就全过了四级了,我要是住在那屋里估计也不好意思不学习。反观我们寝室却一个比一个妖精。原本还有两个清纯好学的女子,可怜的孩儿竟遇上我们这群狐狸。不出半年,也出落得能站在男寝楼下大叫某男子的名字且毫无惧色!
结论:这就不得不让我开始怀疑我现在屁股下的位置是否有助于我头脑的再发育。我现在清闲得要命!一想到会被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我就开始“肝儿颤”,绝不可以让以往那种悲剧发生,不然以后都没脸参加同学会了。
案例3(农林大学某大一男生)
几个同学吃完饭,从饭馆出来。平时都一人夹个烟往学校晃,今天却没人带烟。出了饭馆的门就唧唧喳喳地聊侃起来。同学A突然指着路旁的植物对B说:“你说这是什么?”同学B说:“我哪知道,我又不是农民。”同学B不断地补充说:“我家都十几年没种地了。”同学A很得意地告诉B说:“这是水稻。”我差点喷血。我是农民,我知道他说得也不对。同学C立马纠正:“笨(本)科生!这是麦子。”
结论:“我不是农民”这句话听着多不让人舒服,才过几天都市生活啊,就换了出身。我不能左右风向,但我能够调整风帆。
案例4:(福州大学毕业生Noo)
我去读MBA,不是为了应聘,而是MBA教的学习方法、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从不同行业的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优秀。我记得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讲了同样一件事:9岁那年,父亲将高尔夫介绍给杰克·韦尔奇,告诉他大人物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他们的高尔夫球赛,并帮助他成为一名球童,以获得更多直接接触富人、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结论: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本话题挂在“罗西在福州”的新浪名家博客后,引起热烈讨论,看看网友有什么想法——
阿冰: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已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又如: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哭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打扮自己。富人在外跑市场,即使打高尔夫球也不忘带着项目合同。再如:穷人喜欢走穷亲戚,穷人的圈子大多是穷人,也排斥与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事也就是穷人的模式。富人最喜欢交那种对自己有帮助,能提升自己各种能力的朋友。不纯粹放任自己仅以个人喜好交朋友。
方怡:环境决定意识?!有点意思。不过,我记得在烟台的SOS儿童村里有这么一幅对联:“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真正有头脑、有目标、有意识的人,其大环境是不会改变其方向的。
蓝花:命相大师说,我命中总会遇见贵人。妈妈则把它解读为:所谓贵人,就是高人,就是可以教你仰视的人。所以要学习站在你景仰的人旁边,而不是躲避。
里面:为什么北京人才比别的地方多,因为有“比肩”的机会,因为“挤挤”一堂。要挤也要找些优秀的人来挤!
泗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绝不要高估自己的定力。
主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表现型=基因 环境。
思凡:屁股本来就决定头脑。当你在单位是老百姓时你一定想:老板应该为老百姓着想,多发工资,多发奖金,少干活。然而你当老板以后,你想的是最好你的员工都是机器人,光干活不拿钱。你开车就讨厌行人不守交通规则。你是消费者,你就会骂老板心太黑,衣服卖得那么贵。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换位思考,那就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青松: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喝酒,大家都是向上看的。打游戏一关一关的闯,要拿第一,一大群舍友出去会餐,要比喝酒,谁喝的多;就连旷课的节数,这帮家伙也要比,“我旷课的节数最多”,他还很自豪的这么说。我说:他们都是天天“向上”的,只不过追求的是数量。
太阳的味道: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心已了然:定力的锤炼是需要时日和清醒的选择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从众心理是比较强的,现在的粉丝可以为偶像自杀,这在我们中年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事,但在年轻人中间却成了时尚,环境造人也有一定道理的,孟母三迁说明古人就懂得环境的重要了。罗西也是想说明这个道理吧。
水中月:环境决定命运.后天的努力往往带有先天的基因和出生环境的烙印,所以还是在罗西圈里继续见贤思齐吧!
大三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优秀。加一句:与智慧的人在一起,才会使你变得更聪明。
阿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马:同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感觉好——高人一等,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武大郎”开的“店”。
小罗:还有一朵花,中国人挚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新浪网友1:这也是一种“文化”,什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就是文化。
新浪网友2:环境影响是无形的。
新浪网友3:在什么位置就有什么语言与眼光,这是一个可以自由挪动的时代,有时我们要学会“到山的那一边去”,而不是老土的“愚公移山”!
罗西观点:
有次准备拍摄一座古刹,可怎么改变角度,庙前方两根电线都不可避地出现在画面里……后来,爬到山顶,再度取景,那两条电线奇迹般地没了。好风景需要在高处拍摄,而人生的风景又何尝不是在高处才可以真正领略?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在上大学时,参观了国会,他说:“有一天,我要坐在最前面的位置。”小时候,他得了一种病,结果一边耳朵失聪,讲话嘴巴也歪向一边。小孩子喜欢嘲笑他,但是他因此有了新的去处,只跟大人玩,因为大人“更懂事”不会欺负他,从此他学会了与“比自己高的人”相处,一直到自己成为最高的人。
一个商人从非洲买来一种罕有并且高贵的花种,在家独立种植,而且严格看护,生怕被人偷走。过了两年后,奇怪,那名贵花的色泽、花形渐渐大不如以前,显得平庸,且有严重退化倾向。最后,商人请来植物学家揭开谜底:此花品种高贵,但是,由于长期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比邻的也只是一些凡花俗草,由于蜜蜂等昆虫的媒介作用,其品质就这样每况愈下了。商人仿佛有所觉悟,把花种分给大家种植,无形中他家院落里的花就不再孤芳自赏了,名花又名副其实地娇艳起来,因为它和同样优秀的花草一起生长。
生活里,同情或者怜悯是比较廉价的,因为相对于仰慕更容易做到。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因为你首先要接受别人比你好的现实。弱者的银行是“知足”,而他们所缺的往往是野心。心气高的人,他会有颗永远向上的进取心,而如果起点高了,就等于给自己增加胜算的几率。如果你整天只呆在电视机前,那么,你可能只会与修电视机的人结婚。人生路很长,关键的只有几步,而那“几步”其实就是机会,而机会不是别的什么天外来物,而是人带出的,优秀的人显然会带给你更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与优秀的人相处,可以学到优秀之人的处世为人之道,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是无价之宝,因为只有心大了,天空才真正辽阔。
牛顿的苹果
亚赛克·牛顿是个早产儿,他父亲在他出生前3个月就去世了,在他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他终于战胜死神,活了下来。
可好景不长,牛顿刚满3岁时,母亲改嫁,将体弱多病的他交给外祖母抚养。在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牛顿,变得沉闷、内向、自卑,很少与同龄的孩子玩,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机械模型上。18岁那年,牛顿进入英国的剑桥大学,展开了他一生成就的黄金时代。
此时的牛顿仍然心里充满罪恶感和自责,苛求自我,不相信他人,人际关系还是非常差,失眠、焦躁,没有快乐。典型的抑郁个性,使他狂热地渴求一种自我肯定来平衡内心。人的自我价值感通常建立于年幼时父母的爱。小牛顿童年没有父母健全的爱,使他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甚至自我否定,并怀疑自我存在价值。剑桥时代的牛顿做了许多日记,当中详细记录了许多他自认为罪大恶极的事:吃外婆的苹果、周日跳绳子、玩水、捉老鼠……
在缺乏自我价值感下,牛顿感到悲观,没安全感,一无是处……为了排除内心长期的失衡,转而在科学研究中寻求外在肯定,疯狂地投入研究以转移自我否定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自救。
牛顿抑郁性格中的不信赖感,除对人外,也扩大到对事物的感受。他不信赖个人主观的感觉,他认为全宇宙是一个谜,可以客观地用证据来解开,而上帝到处都留有解密的指痕,等待人们去破解。
有一天,孤独的牛顿在苹果树下散步,他在思考,眯着眼抬头看天时,一个苹果迎面掉下来,刹时间,牛顿脑海闪出一个问题,它为什么只向下掉?
还好他是位忧郁的科学家,而不是浪漫的诗人,牛顿开始专注于这个苹果,这个上帝赐予的密码。他捡起那个苹果,握在手里,内心一阵温暖。他紧抓这个自然界的线索,终于解出了惊世的万有引力定律,使紊乱不可知的外在世界终于有所遵循,他平静祥和了许多,他需要寻找这种条理,如同安慰,他如愿以偿。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牛顿,在远离人群的痛苦的日子里,看到一个苹果的另一种意义,从而改写了人生,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得益于他的抑郁个性。曾采访一位心理医生,她说她所接触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特点:聪明,因为他们想得更多。换句话说,是更易沉溺于思考。
不过思考与焦虑只有一线之隔,“焦虑”的牛顿在一个苹果的清香里,渐渐回到“思考”的阳光里,这个转变和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