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创造力开发研究实践的介绍,提出开发中学生潜在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 作文 创造力 开发 研究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笔者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自1980年秋开始担任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以来,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长期开展中学作文学生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研究,引导学生从亲身经历中选材,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爱好和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也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笔者的做法主要有:
一、激发兴趣,从亲身经历中选材
笔者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也和广大新教师一样,怀着满腔的热情。从初中一年级语文开始承担教学任务,第一篇作文自然是依照教材课后的安排,让学生进行了初中阶段的第一篇习作,题目是《最难忘的一件事》。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过批改,却发现一个年级的126名学生的作文竟然是6篇文章的翻版。最严重的是《值日》,雷同率竟占学生总数的53%。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初中一年级的6个班级中,还出现了9篇来自不同班级的连标点符号都完全相同的作文,这让我给学生作文如何下评语?这种连小学教师都被应试教育逼得无路可走才有可能出现的怪现象,让我怎么好意思去责怪这些无辜而又让人痛心的学生呢?
面对这种情景,我在痛心疾首之余,也感到自己肩头任务的沉重,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统一行动,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例为选材作为突破口,开展作文教学创新研究,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为了引起学生震动,改变学生的抄袭习惯,我采用以学生习作为范例,将6个班级出现的9篇抄袭习作对照比较的方法,在6个班级进行了评讲,评讲时首先详细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出抄袭作文是应试教育条件下出现的迹象,责任并不在抄袭同学本人,要求学生今后不能再出现抄袭现象;接着指出作文的实质是用自己学过的词语把自己亲身经历和遇到的人与事件记录下来,用文字的形式讲述给别人听,以消除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然后以学生最熟悉的素材作为习作练习的内容,以《我的家》为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家乡的特点,能让老师根据习作提供的线索,不用学生带路,就可以找到学生的家,并且可以知道同学们的家乡与其他同学的家乡不同的地方。经过指导,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一次习作便彻底扭转了抄袭现象,尽管学生的习作还比较粗糙,但已经开始出现新的面貌,在以后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便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作文批改、作文评奖,运用表扬、鼓励、教室壁报、学校板报、学校节日庆祝特刊等形式,公开展示学生习作,很快在班级掀起了一股热爱习作的热潮,为进一步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示范引导,以教材范文为范例
教学过程中,从备课、讲课入手,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和特点,挑选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课文作为重点,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结合学生习作进步的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注意范例结构与写作特点方面的介绍,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并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必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选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和峻青的《第一场雪》之后,我指导学生以《我爱我的家乡》为题,进行专题练习,要求学生写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写出自己为什么会在离开家乡之后,尤其是在自己遇到委屈或者艰难之时,会自然而然想家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借鉴范例结构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选材,写出了不少令人欣喜的作品。如有一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夏天,我经常到那山上去放牛。一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的时间全部在那山上度过。我们去放牛,把牛一赶进山洼就自由了,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跑着掏鸟窝儿和找兔子洞儿,总是忙个不停。跑累了,坐在树林里歇歇;热了,可以到山脚下的潭涡里洗洗澡儿;渴了,就到山沟里的泉水边喝点水,牛渴了,它自己会下山去喝水,喝了水,它自己还会上山去吃草的,我是多么喜欢过夏天啊…… ”。读着这样朴素而又优美、真挚、富含意味的文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油然浮现出一幅山村牧童夏天放牧时情趣横生的生动画面。可以说,这名学生在用文字表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已经沉醉在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之中,这种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跃的真实呈现。
三、“见贤思齐”,用学生习作成功示范
学生的习作是学生心灵火花的迸发,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教学中运用学生习作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是最有效,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激励方法。我把作文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习作作为范例,除利用作文讲评、班级墙报和学校板报等形式进行正面引导以外,还特意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连教师批语誊写下来,收集整理成厚厚的文集,在同年级班级的学生中广泛交流,扩大影响,以此作为对有进步学生的无声鼓励。同时,我还将一些优秀习作积极地向外地报纸或刊物推荐,学生身边的榜样示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大大提高。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当我讲过鲁迅先生的《社戏》之后,有一位名叫郑日红的同学以《儿时的记忆》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篇幅已经达到了17页,近5000字,其间叙事准确清晰,景情交融,语言生动优美,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设想,凡是读到这篇习作的教师们都交口称赞,一致认为这篇习作完全可以和一些报刊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相媲美。另有一位名叫李太秀的同学的习作也被上海的《少年文艺》选发。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创造才华的广阔天地,尝到了创造潜力开发的甜头。
四、养成志趣,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不应将自己的荣辱挂在心上,只去追求个人的名利,而应该事事处处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打好基础。中学作文教学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养成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为养成学生的志趣,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的基础上,我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文学社,并与市、县文联和多家报刊编辑建立了广泛联系,聘请作家、诗人到学校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辅导,选择优秀学生习作向外地报刊投稿,定期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也身先士卒,从写作文开始,与学生共同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一起发表作品。经过努力,文学社队伍日益壮大,由开始的19人发展到180人,成为当地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稿件采用率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学生已经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学生习作386篇,有89篇获市级以上奖励,1994年我还将学生习作结集,以《醒来了——伏牛》为题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创造力开发收获丰收成果的喜悦和快乐。现在,这些学生早已走上了社会,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报社的主编、企业家,有的成为工程师、国家教师、律师、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和个体劳动者,正在为国家的建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他们之所以能走向成功,是中学时期喜爱作文和创作让他们如虎添翼。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肩负着祖国的昌盛和民族的兴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师不容推辞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中学教师,利用作文教学完成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只要遵循创造教育规律,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就一定能够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丰富创造教育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 中学 作文 创造力 开发 研究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笔者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自1980年秋开始担任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以来,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长期开展中学作文学生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研究,引导学生从亲身经历中选材,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爱好和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也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笔者的做法主要有:
一、激发兴趣,从亲身经历中选材
笔者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也和广大新教师一样,怀着满腔的热情。从初中一年级语文开始承担教学任务,第一篇作文自然是依照教材课后的安排,让学生进行了初中阶段的第一篇习作,题目是《最难忘的一件事》。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过批改,却发现一个年级的126名学生的作文竟然是6篇文章的翻版。最严重的是《值日》,雷同率竟占学生总数的53%。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初中一年级的6个班级中,还出现了9篇来自不同班级的连标点符号都完全相同的作文,这让我给学生作文如何下评语?这种连小学教师都被应试教育逼得无路可走才有可能出现的怪现象,让我怎么好意思去责怪这些无辜而又让人痛心的学生呢?
面对这种情景,我在痛心疾首之余,也感到自己肩头任务的沉重,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统一行动,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例为选材作为突破口,开展作文教学创新研究,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为了引起学生震动,改变学生的抄袭习惯,我采用以学生习作为范例,将6个班级出现的9篇抄袭习作对照比较的方法,在6个班级进行了评讲,评讲时首先详细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出抄袭作文是应试教育条件下出现的迹象,责任并不在抄袭同学本人,要求学生今后不能再出现抄袭现象;接着指出作文的实质是用自己学过的词语把自己亲身经历和遇到的人与事件记录下来,用文字的形式讲述给别人听,以消除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然后以学生最熟悉的素材作为习作练习的内容,以《我的家》为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家乡的特点,能让老师根据习作提供的线索,不用学生带路,就可以找到学生的家,并且可以知道同学们的家乡与其他同学的家乡不同的地方。经过指导,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一次习作便彻底扭转了抄袭现象,尽管学生的习作还比较粗糙,但已经开始出现新的面貌,在以后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便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作文批改、作文评奖,运用表扬、鼓励、教室壁报、学校板报、学校节日庆祝特刊等形式,公开展示学生习作,很快在班级掀起了一股热爱习作的热潮,为进一步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示范引导,以教材范文为范例
教学过程中,从备课、讲课入手,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和特点,挑选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课文作为重点,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结合学生习作进步的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注意范例结构与写作特点方面的介绍,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并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必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选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和峻青的《第一场雪》之后,我指导学生以《我爱我的家乡》为题,进行专题练习,要求学生写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写出自己为什么会在离开家乡之后,尤其是在自己遇到委屈或者艰难之时,会自然而然想家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借鉴范例结构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选材,写出了不少令人欣喜的作品。如有一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夏天,我经常到那山上去放牛。一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的时间全部在那山上度过。我们去放牛,把牛一赶进山洼就自由了,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跑着掏鸟窝儿和找兔子洞儿,总是忙个不停。跑累了,坐在树林里歇歇;热了,可以到山脚下的潭涡里洗洗澡儿;渴了,就到山沟里的泉水边喝点水,牛渴了,它自己会下山去喝水,喝了水,它自己还会上山去吃草的,我是多么喜欢过夏天啊…… ”。读着这样朴素而又优美、真挚、富含意味的文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油然浮现出一幅山村牧童夏天放牧时情趣横生的生动画面。可以说,这名学生在用文字表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已经沉醉在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之中,这种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跃的真实呈现。
三、“见贤思齐”,用学生习作成功示范
学生的习作是学生心灵火花的迸发,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教学中运用学生习作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是最有效,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激励方法。我把作文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习作作为范例,除利用作文讲评、班级墙报和学校板报等形式进行正面引导以外,还特意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连教师批语誊写下来,收集整理成厚厚的文集,在同年级班级的学生中广泛交流,扩大影响,以此作为对有进步学生的无声鼓励。同时,我还将一些优秀习作积极地向外地报纸或刊物推荐,学生身边的榜样示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大大提高。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当我讲过鲁迅先生的《社戏》之后,有一位名叫郑日红的同学以《儿时的记忆》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篇幅已经达到了17页,近5000字,其间叙事准确清晰,景情交融,语言生动优美,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设想,凡是读到这篇习作的教师们都交口称赞,一致认为这篇习作完全可以和一些报刊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相媲美。另有一位名叫李太秀的同学的习作也被上海的《少年文艺》选发。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创造才华的广阔天地,尝到了创造潜力开发的甜头。
四、养成志趣,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不应将自己的荣辱挂在心上,只去追求个人的名利,而应该事事处处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打好基础。中学作文教学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创造有利条件,养成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为养成学生的志趣,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的基础上,我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文学社,并与市、县文联和多家报刊编辑建立了广泛联系,聘请作家、诗人到学校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辅导,选择优秀学生习作向外地报刊投稿,定期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也身先士卒,从写作文开始,与学生共同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一起发表作品。经过努力,文学社队伍日益壮大,由开始的19人发展到180人,成为当地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稿件采用率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学生已经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学生习作386篇,有89篇获市级以上奖励,1994年我还将学生习作结集,以《醒来了——伏牛》为题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创造力开发收获丰收成果的喜悦和快乐。现在,这些学生早已走上了社会,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报社的主编、企业家,有的成为工程师、国家教师、律师、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和个体劳动者,正在为国家的建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他们之所以能走向成功,是中学时期喜爱作文和创作让他们如虎添翼。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肩负着祖国的昌盛和民族的兴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师不容推辞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中学教师,利用作文教学完成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只要遵循创造教育规律,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就一定能够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丰富创造教育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