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钢琴课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美的因素,充分发挥美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完成从感知美、理解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不仅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根据幼儿教育专业传统的钢琴课教学偏重于“训练”,教学过程中传授和灌输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少的现状。提出钢琴教学要注意通过挖掘美的因素,以美为诱因、动力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的钢琴弹奏能力,为学生到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钢琴教学;美;积极性
钢琴教学要注意挖掘美的因素,将美学理念充分渗透在钢琴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让学生在美的良好情境中学习、成长与进步,而后又去创造美、表现美。钢琴课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钢琴教学中应有系统的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心理训练。而传统的钢琴教学往往偏重于“训练”,教学过程中传授和灌输多,教师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少。因此,“钢琴难练,练起来乏味,学校弹得好,而一到幼儿园就紧张”等反映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从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出发,通过挖掘钢琴教学中美的因素,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一、以美为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过:“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位好的钢琴教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把握好幼儿教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幼师专业学生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职业学校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学生本身具有音乐才能,而多数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更要善于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通过美来诱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时,兴趣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平时我们在钢琴课教学中要重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到学习钢琴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的办法很多,诸如目标教育、鼓励教育等。但这些办法并不是激发兴趣的良策,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钢琴接触久了,会被钢琴音乐之美吸引住,使钢琴音乐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兴趣逐渐形成。所以,我们平时除了采取正面的目标教育和鼓励教育外,更要充分应用钢琴教学中的音乐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用美来保持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从而保持兴趣的稳定性,才能使学生在钢琴练习中获得更快的进步、更大的成绩。
在钢琴教学中,既有学生的听觉体验、亲身参与,更有学生的实际操作等过程。学生每接触一部作品,首先必须让他们学会“聆听”和“欣赏”。因此,教师的“示范演奏”是钢琴教学的首要环节。例如: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特点,他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四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四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教学时教师用细腻的音色、张弛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力度、扣人心弦的和声通过充满激情的示范演奏,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学习欲望,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最直接的、全方位的体验。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就会产生了解并驾驭其作品的渴盼心理。而教师与学生在表现美与感受美的互动中,相互之间有了心灵的接触。当师生心理相容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而开始积极愉悦地主动学习。
二、以美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其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时而平行地流动,这种流动,把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时代、民族、社会和地域等特征表现出来。人们常将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在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美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指导学生练习,以此克服手指在键盘上机械的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表现情绪逐渐高涨时常用连续上行的旋律线,以体现崇高、强盛、雄壮、振奋、激情之美。表现情绪逐渐低落、平静、松弛时常用连续的下行旋律线,体现幽怨、舒适、柔情、委婉之美。旋律线是多种多样的,它与人的情感动态的轨迹相吻合,从而塑造出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歌曲特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氛围:
首先,根据作品的内涵,从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多视角、多元化方向作知识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作品,形成个体的、独特的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从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构成钢琴作品的各种元素的不同构造中感受钢琴作品的特点,同时辅以听录音、看录像、听演奏等手段,强化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富有创造性地去挖掘每一首乐曲的内涵。如在《土耳其进行曲》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生平,然后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莫扎特创造中出现许多革新因素这一重点,将传统的法国式轮舞曲题材写成的奏鸣曲末乐章与这首通俗音乐体裁的进行曲形式的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视听对比,并从创作背景入手,启发学生探究这首乐曲体裁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聆听中分析,在分析中思考,理解这首乐曲的独特风格,进而能运用恰当的演奏手段表现这首乐曲的形象内容。笔者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导入新课时,用熟悉的蒙古歌《草原英雄小姐妹》引入,让学生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如果听出来,就用舞蹈来表演。这时有学生走到教室中央做起蒙古舞的动作,还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情绪非常激昂。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旋律一出即如一股清泉流入心田,让学生想起广袤无垠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使之产生了无限向往之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像那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的旋律,盛在坛子里的千年美酒历久弥香……学生很快投入到新旋律的感受中去,完全沉浸在审美情境之中,并合着旋律中的节拍,跳起蒙古舞。 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这种体验才会欣赏作品产生兴趣,才能从其他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如此长期的、多侧面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懂得了旋律线流动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以美为动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伟大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是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真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中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获得弹奏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体验美的情感意境的训练,这是提高钢琴课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的钢琴教学往往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了对学生弹奏的技能训练上,讲解指导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学生对钢琴学习兴趣的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以创造情感的审美意境为前提来激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可使人愉悦陶醉,感人至深。学生有了审美愉悦感受,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使钢琴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即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审美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在钢琴教学工作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其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通过对小兔与乌龟的艺术性描绘,以此来唤起相应意境的联想,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音乐的特征,形象地表演起小兔和乌龟,在学生各自想象力的指引下,千姿百态的兔与乌龟和小动物们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再创了龟兔赛跑的生动场面,这不仅带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而且他们懂得了骄傲使人失败的道理。这样情景交融的教学场景,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钢琴教学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多年的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证明,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美的因素,以美为诱因、动力,引导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艺术表达技巧,能为学生到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国翥,高晓光等. 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2]王得胜. 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8.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幼儿教育;钢琴教学;美;积极性
钢琴教学要注意挖掘美的因素,将美学理念充分渗透在钢琴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让学生在美的良好情境中学习、成长与进步,而后又去创造美、表现美。钢琴课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钢琴教学中应有系统的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心理训练。而传统的钢琴教学往往偏重于“训练”,教学过程中传授和灌输多,教师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少。因此,“钢琴难练,练起来乏味,学校弹得好,而一到幼儿园就紧张”等反映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从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出发,通过挖掘钢琴教学中美的因素,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一、以美为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过:“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位好的钢琴教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把握好幼儿教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幼师专业学生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职业学校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学生本身具有音乐才能,而多数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更要善于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通过美来诱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时,兴趣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平时我们在钢琴课教学中要重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到学习钢琴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的办法很多,诸如目标教育、鼓励教育等。但这些办法并不是激发兴趣的良策,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钢琴接触久了,会被钢琴音乐之美吸引住,使钢琴音乐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兴趣逐渐形成。所以,我们平时除了采取正面的目标教育和鼓励教育外,更要充分应用钢琴教学中的音乐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用美来保持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从而保持兴趣的稳定性,才能使学生在钢琴练习中获得更快的进步、更大的成绩。
在钢琴教学中,既有学生的听觉体验、亲身参与,更有学生的实际操作等过程。学生每接触一部作品,首先必须让他们学会“聆听”和“欣赏”。因此,教师的“示范演奏”是钢琴教学的首要环节。例如: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特点,他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四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四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教学时教师用细腻的音色、张弛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力度、扣人心弦的和声通过充满激情的示范演奏,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学习欲望,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最直接的、全方位的体验。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就会产生了解并驾驭其作品的渴盼心理。而教师与学生在表现美与感受美的互动中,相互之间有了心灵的接触。当师生心理相容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而开始积极愉悦地主动学习。
二、以美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其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时而平行地流动,这种流动,把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时代、民族、社会和地域等特征表现出来。人们常将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在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美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指导学生练习,以此克服手指在键盘上机械的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表现情绪逐渐高涨时常用连续上行的旋律线,以体现崇高、强盛、雄壮、振奋、激情之美。表现情绪逐渐低落、平静、松弛时常用连续的下行旋律线,体现幽怨、舒适、柔情、委婉之美。旋律线是多种多样的,它与人的情感动态的轨迹相吻合,从而塑造出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歌曲特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氛围:
首先,根据作品的内涵,从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多视角、多元化方向作知识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作品,形成个体的、独特的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从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构成钢琴作品的各种元素的不同构造中感受钢琴作品的特点,同时辅以听录音、看录像、听演奏等手段,强化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富有创造性地去挖掘每一首乐曲的内涵。如在《土耳其进行曲》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生平,然后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莫扎特创造中出现许多革新因素这一重点,将传统的法国式轮舞曲题材写成的奏鸣曲末乐章与这首通俗音乐体裁的进行曲形式的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视听对比,并从创作背景入手,启发学生探究这首乐曲体裁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聆听中分析,在分析中思考,理解这首乐曲的独特风格,进而能运用恰当的演奏手段表现这首乐曲的形象内容。笔者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导入新课时,用熟悉的蒙古歌《草原英雄小姐妹》引入,让学生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如果听出来,就用舞蹈来表演。这时有学生走到教室中央做起蒙古舞的动作,还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情绪非常激昂。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旋律一出即如一股清泉流入心田,让学生想起广袤无垠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使之产生了无限向往之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像那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的旋律,盛在坛子里的千年美酒历久弥香……学生很快投入到新旋律的感受中去,完全沉浸在审美情境之中,并合着旋律中的节拍,跳起蒙古舞。 美好的音乐和教师富于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这种体验才会欣赏作品产生兴趣,才能从其他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如此长期的、多侧面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懂得了旋律线流动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以美为动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伟大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是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真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中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获得弹奏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体验美的情感意境的训练,这是提高钢琴课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的钢琴教学往往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了对学生弹奏的技能训练上,讲解指导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学生对钢琴学习兴趣的降低。因此,在教学中以创造情感的审美意境为前提来激发、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可使人愉悦陶醉,感人至深。学生有了审美愉悦感受,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识,使钢琴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即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审美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在钢琴教学工作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其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通过对小兔与乌龟的艺术性描绘,以此来唤起相应意境的联想,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音乐的特征,形象地表演起小兔和乌龟,在学生各自想象力的指引下,千姿百态的兔与乌龟和小动物们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再创了龟兔赛跑的生动场面,这不仅带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而且他们懂得了骄傲使人失败的道理。这样情景交融的教学场景,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钢琴教学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多年的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证明,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美的因素,以美为诱因、动力,引导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艺术表达技巧,能为学生到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国翥,高晓光等. 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2]王得胜. 美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8.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