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已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注获取知识的结果,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师生角色的转变,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授课内容,使平面的课堂变成为立体的课堂。课堂教学因创新变得精彩粉呈。
关键词:学生与教师;课堂与教学;思维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注获取知识的结果,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师生角色的转变,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授课内容,使平面的课堂变成为立体的课堂。课堂教学因创新变得精彩粉呈。下面本人撷取课堂教学的一些片段,与同仁磋商。
一、让学生讲
(一)阅读教材讲思路。
同样一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篇课文,老师的授课思路、授课方法一定符合学生的口味吗?还是听听学生怎么说。
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二册唐朝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如果你是老师想如何带领学生学习这一课?
学生甲:老师,本课用了六幅图片,一幅地图,一则文字材料,这些资料既生动形象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只要理解了这些,本课的要点就基本掌握了。
学生乙:老师,本课的知识结构是总—分式,课本先从总的方面来讲述唐朝的对外交往,然后又分别讲述与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而这三个国家中叙述日本的内容最多、最详细,应该是本课重点。
学生丙:老师,我认为本课讲述的两位人物——高僧鉴真、玄奘是关键,因为他们是唐朝对外交往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可以以点带面地学好唐朝的外交。
学生们对教材的分析各有独到之处,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即可,还用得着去满堂灌吗?
(二)转换角色说感受。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开元盛世”重点讲述盛世经济的繁荣,我先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然后给学生出了道题“请你穿越时空,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假想成一位唐朝的农民,向同学们描述你一天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况。(100字左右)”同学们略加思考,便争相发言,其中一位同学的发言,赢得全体同学的掌声:
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穿上布衣,拉着牛,背着曲辕犁,到地里耕地。河边的筒车还在不停地转动着,清澈的河水灌溉着稻田,地里的水稻长的很好,这是经过育秧移植栽培的,想着今年又要丰收了,心里美滋滋的,干起活来更加有劲了。太阳已上头顶,累的我满头大汗,坐在柳树下,喝着老婆送来的茶水,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疏菜,别提有多舒坦……傍晚,太阳落山了,我开始收工回家。
老师因势利导:这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联系课本,说说他用到了课本上的哪些知识点?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这些零碎的知识点被系统地串了起来。
(三)分组发言辩是非。
在学习大运河的作用时,我出示材料:
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简单解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启发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对大运河两种不同的评价,到底哪种是正确?各小组分别就其中一道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含引言、正文、动脑筋、图片、活动与探究等)找出解决问题的“论据”,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
把史学上的争论带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前人的争论观点去尝试批驳,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在争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演
历史原来就是有血有肉的,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表演再现历史场景,不仅直观、形象,学生乐意参与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教材。
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戊戌变法”一课,我挑选五名学生(一名旁白,其余四名扮演康有为、荣禄、袁世凯、翁同龢)表演“康有为驳斥荣禄”的这幅画面。
旁白:今天是1898年元月的一天,我所在的位置是总理衙门西花厅,奉光绪帝旨意,由总理衙门大臣荣禄、翁同龢、袁世凯在这里对请求变法的康有为进行问话。
(四人上场并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康(恭恭敬敬):草民康有为叩见各位大人。
荣(气势汹汹):你就是三番五次上书要求变法的康有为?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
康(从容不迫):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哑口无言,退去。
袁:(不动声色,眼珠不停地转动,一幅老奸巨滑的样子。)
翁(安详平和):康有为,变法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所需款项如何筹措,你可有具体方案?
康(胸有成竹):大人,这是我草拟的变法方案,请过目。(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来)
翁:边看边微微点头。
旁白:第二天,翁同龢把问话的情况详细地汇报给光绪帝,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赏识,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模拟表演锻炼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胆量,也增强了学生们对维新派与顽固派斗争的印象,同时也为学习戊戌政变做了铺垫。
同样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以“星光大道”中“家乡美”为模式,挑选三名学生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来夸一夸自己的国家。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课时,我挑选了几名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西安事变”进行“现场报道”……学生的即兴表演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做
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知历史,更能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
学习“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课时,根据上节课的布置,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自制的竹木简。我先在班里进行了作品展览,接着挑选几个作品优秀的同学介绍制作的经过,然后问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现把问题整理如下:①当时竹木简上的字体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②竹木简上的字是刀子刻的还是用毛笔写的?③竹木简是用绳子串成册的,那么薄的竹片,古人是怎么钻孔的呢?④竹木简制作起来工序那么多,成本肯定不低,古人为什么不在正反两面都写字呢?这样不更节俭一些吗?……
同样在学到“雕版印刷”时,我鼓励同学们把橡皮刻成自己的印章,把自己的名子印在历史书的封面上;在学完“三国鼎立”一课后,让学生根据地图画出容易记忆的简示图;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确定探究主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或上网查询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或请家长帮忙,然后理出思路,形成文字,写出历史小论文。
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丰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深刻,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更深入。相信,经过我们的潜心探索,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学生与教师;课堂与教学;思维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注获取知识的结果,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师生角色的转变,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授课内容,使平面的课堂变成为立体的课堂。课堂教学因创新变得精彩粉呈。下面本人撷取课堂教学的一些片段,与同仁磋商。
一、让学生讲
(一)阅读教材讲思路。
同样一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篇课文,老师的授课思路、授课方法一定符合学生的口味吗?还是听听学生怎么说。
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二册唐朝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如果你是老师想如何带领学生学习这一课?
学生甲:老师,本课用了六幅图片,一幅地图,一则文字材料,这些资料既生动形象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只要理解了这些,本课的要点就基本掌握了。
学生乙:老师,本课的知识结构是总—分式,课本先从总的方面来讲述唐朝的对外交往,然后又分别讲述与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而这三个国家中叙述日本的内容最多、最详细,应该是本课重点。
学生丙:老师,我认为本课讲述的两位人物——高僧鉴真、玄奘是关键,因为他们是唐朝对外交往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可以以点带面地学好唐朝的外交。
学生们对教材的分析各有独到之处,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即可,还用得着去满堂灌吗?
(二)转换角色说感受。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开元盛世”重点讲述盛世经济的繁荣,我先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然后给学生出了道题“请你穿越时空,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假想成一位唐朝的农民,向同学们描述你一天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况。(100字左右)”同学们略加思考,便争相发言,其中一位同学的发言,赢得全体同学的掌声:
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穿上布衣,拉着牛,背着曲辕犁,到地里耕地。河边的筒车还在不停地转动着,清澈的河水灌溉着稻田,地里的水稻长的很好,这是经过育秧移植栽培的,想着今年又要丰收了,心里美滋滋的,干起活来更加有劲了。太阳已上头顶,累的我满头大汗,坐在柳树下,喝着老婆送来的茶水,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疏菜,别提有多舒坦……傍晚,太阳落山了,我开始收工回家。
老师因势利导:这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联系课本,说说他用到了课本上的哪些知识点?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这些零碎的知识点被系统地串了起来。
(三)分组发言辩是非。
在学习大运河的作用时,我出示材料:
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简单解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启发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对大运河两种不同的评价,到底哪种是正确?各小组分别就其中一道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含引言、正文、动脑筋、图片、活动与探究等)找出解决问题的“论据”,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
把史学上的争论带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前人的争论观点去尝试批驳,不但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在争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演
历史原来就是有血有肉的,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表演再现历史场景,不仅直观、形象,学生乐意参与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更深一步地理解教材。
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戊戌变法”一课,我挑选五名学生(一名旁白,其余四名扮演康有为、荣禄、袁世凯、翁同龢)表演“康有为驳斥荣禄”的这幅画面。
旁白:今天是1898年元月的一天,我所在的位置是总理衙门西花厅,奉光绪帝旨意,由总理衙门大臣荣禄、翁同龢、袁世凯在这里对请求变法的康有为进行问话。
(四人上场并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康(恭恭敬敬):草民康有为叩见各位大人。
荣(气势汹汹):你就是三番五次上书要求变法的康有为?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
康(从容不迫):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哑口无言,退去。
袁:(不动声色,眼珠不停地转动,一幅老奸巨滑的样子。)
翁(安详平和):康有为,变法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所需款项如何筹措,你可有具体方案?
康(胸有成竹):大人,这是我草拟的变法方案,请过目。(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来)
翁:边看边微微点头。
旁白:第二天,翁同龢把问话的情况详细地汇报给光绪帝,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赏识,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模拟表演锻炼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胆量,也增强了学生们对维新派与顽固派斗争的印象,同时也为学习戊戌政变做了铺垫。
同样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以“星光大道”中“家乡美”为模式,挑选三名学生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来夸一夸自己的国家。在学习“西安事变”一课时,我挑选了几名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西安事变”进行“现场报道”……学生的即兴表演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做
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知历史,更能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
学习“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课时,根据上节课的布置,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自制的竹木简。我先在班里进行了作品展览,接着挑选几个作品优秀的同学介绍制作的经过,然后问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现把问题整理如下:①当时竹木简上的字体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②竹木简上的字是刀子刻的还是用毛笔写的?③竹木简是用绳子串成册的,那么薄的竹片,古人是怎么钻孔的呢?④竹木简制作起来工序那么多,成本肯定不低,古人为什么不在正反两面都写字呢?这样不更节俭一些吗?……
同样在学到“雕版印刷”时,我鼓励同学们把橡皮刻成自己的印章,把自己的名子印在历史书的封面上;在学完“三国鼎立”一课后,让学生根据地图画出容易记忆的简示图;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确定探究主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或上网查询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或请家长帮忙,然后理出思路,形成文字,写出历史小论文。
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丰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深刻,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更深入。相信,经过我们的潜心探索,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