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演讲稿的那些事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解说】


  本文说说关于演讲稿的那些事。
  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说,中学生学习写作,不但要学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写法,而且要了解一些文体兼类现象,掌握其写法。演讲稿就兼具议论文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颇有探讨的必要。
  演讲稿,顾名思义,就是供演讲用的文稿。说得严谨些,应表述为在某些公众场合或某些隆重的仪式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既然它是为了某种讲话需要而写就的讲话稿,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应当属于应用文的范畴。但就其写法而言,它要确定讲话的中心思想,要围绕中心思想逐层演绎开来并得出结论,这又完全是一种议论的行文方式,又应该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因此,用“兼类”来定义其文体是很妥当的。但细加推究,它的议论文属性更为明显,因而在文体学上人们常常把它当作议论文看待。
  不过,演讲稿和纯粹的议论文还是有区别的,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特点之一是演讲内容的针对性。这是因为演讲作为一种在公開场合进行的社会宣传性活动,其演讲稿的内容必须针对宣传对象,即听众的社会身份和认知水平来确定。唯其如此,才能得到他们的呼应,达到宣传的目的,收到理想的演讲效果。特点之二是演讲内容的可讲性。这是因为演讲作为一种“讲话”,表达方式主要在于一个“讲”字。要“讲”得精彩,“讲”得让听众接受,其演讲稿的撰写就必须立足于“可讲可听”的要求来布局内容,诉诸听众能够产生共鸣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予以表达。唯其如此,方能产生“上口入耳”的效果。特点之三是演讲过程的鼓舞性。这是因为演讲虽然在本质上在于阐明思想、表达观点、进行议论,但要彰显好这一本质,还必须在演讲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方能发挥出感染听众情绪、激发听众情感、鼓舞听众人心、导引听众行动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还是一种艺术。运用好这种艺术,就能使演讲过程充满激情、形成浓烈的鼓舞人心的氛围。而要产生这样的效果,就得靠演讲稿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富有感召力;也得靠演讲稿语言的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特点之四是演讲过程的临场性。这是因为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在演讲过程中,听众会以表情、神态、动作对演讲内容表达赞同、否定、无感、有兴趣、受感动等反馈意见。演讲者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这些反馈意见做出恰如其分的临场性回应,才能掌控好演讲场面,深化演讲的内容。因此,撰写演讲稿时就要尽可能考虑到各种临场因素,预设若干应对的策略。
  话又得说回来,演讲稿尽管具有这些特点,但在写作上一般都不会脱离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文基本格局,也不会脱离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三个要素,而常常以开头、主体、结尾三块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开头部分,不管撰写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都是要端出演讲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以先声夺人的。其主体部分,不管撰写者怎样妙笔生花,或是并列,或是递进,或是并列和递进相结合,都是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的。至于结尾部分,不管撰写者如何鸣金收兵,或是发表感慨,或是抒发感情,或是给以引导,或是寄予希望,言简意赅也罢,余音绕梁也罢,都应该给听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关于演讲稿的写作,尤其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要确定观点鲜明的演讲主题。
  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定目标,把握主题,演讲稿的撰写也要根据演讲活动的性质、目的,根据社会的现实和听众的期盼选择和确定清晰的主题,亮出鲜明的观点,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就是胡言乱语。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因为清晰主题的确定,鲜明观点的推出,可以直接反映出演讲者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深度,对社会发展的憧憬心态,对听众心理需求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演讲内容的社会价值和可信度。如教育部原党组书记张承先在1984年的演讲稿《“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指针》,一开头就明确地提出了演讲的主题:邓小平同志 1983年9月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紧接着就亮明了这次演讲的鲜明观点:“三个面向”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总指针。这样的演讲,因为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就便于听众把握要领,步步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获得理想的演讲效果。
  其二,要坚持听众第一的演讲要求。
  演讲,作为一种公众性的社会活动,它由诸多要素构成。这其中,听众应该是第一要素。就像课堂一样,学生是第一要素,因为没有学生就不能成为课堂。同样的,没有听众,也就不可能有演讲的存在。所以,撰写演讲稿,必须建立听众第一的意识,努力做好了解听众、贴近听众、引导听众、服务听众的功课。凡是选题、选材、构思等等,都必须以听众的需求为依归。想听众所想,急听众所急,写听众所需,就听众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正确健康的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让听众心悦诚服。唯其如此,才能让演讲内容融进听众的心中,真正发挥好演讲的作用。如恽代英写于1923年的演讲稿《怎样才是好人》就很好地体现了“听众第一”的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了1923年,中国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寻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恽代英写了这篇演讲稿,发表在当年10月份的《中国青年》上,告知世人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好人,哪些人并非好人,并提出了三条衡量好人的标准,通过缜密的论证,匡正了世人的识人观,为走上革命道路的好人唱了一曲赞歌。这篇演讲稿,观点独到,论证合理,深得当时广大听众的青睐。
  其三,要善于构筑精彩的演讲高潮。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会风平浪静,其间既有波澜不惊的时候,也有洪波涌起的高潮阶段。撰写演讲稿,也要学会培育和构筑精彩的演讲高潮,拉动听众的情感升华和理性认知的升级,以充分发挥出演讲的价值。一般地说,高潮的形成缘于三个元素。一是思想的深刻性。这说的是撰稿者对于演讲主题演绎的深广度和对于所持观点剖析的精准度。因为思想深刻了,就易于触动听众的灵魂,叩击听众的心扉,从而因为思想认识的豁然开朗而达于高潮。二是情感的强烈性。这是说撰稿者在敞开心胸畅叙自己观点的时候,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输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感染了听众,听众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达于高潮。三是语言的鼓动性。这是说撰稿者在阐释主题、解读观点的时候运用了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拨动了听众敏感的语言感知系统,以至受到激发和鼓舞,引发了内心的冲动而达于高潮。如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就非常善于构筑演讲高潮。他有一篇《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从100多年前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写起,历数美国种族歧视的悲惨情状,呼吁黑人同胞采用合法的方式为自由、平等、尊严进行坚决斗争,直至实现让自由之声响彻美国大地的梦想。全篇演讲处处充满着争取种族平等、民权至上的深刻思想,饱含着感人肺腑的渴望自由、要求尊严的丰沛情感,并以充溢着激情洋溢、气势磅礴的鼓动性语言不时地号召人们坚持顽强的斗争。在累积了这些预热性、铺垫性的笔墨的基础上,他将演讲带进了高潮,连用了六个“我梦想有一天”,以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和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种族自由的渴求愿望,在听众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   本文写到这里,关于演讲稿的那些事还没有说完,譬如,演讲稿的应用价值问题,演讲稿的类型划分问题,演讲稿内容材料的取舍问题,演讲稿开场白的艺术技巧问题,演讲稿口语化语言的运用问题,演讲稿和其他讲话稿的区别问题,等等。为了认识和学好演讲稿的写法,有兴趣的中学生朋友不妨继续探讨下去,一定会有许多新的认知和感受。

【佳作导向】


  一、例文解析
  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
  顾维钧
  在我发言之前,请大家先看一样东西。进入会场的时候,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得在中国山东省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牧野:“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就算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的一个山东省,山东省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民该不该愤怒!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偷窃?是不是无耻?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哲孔子、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此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一张张战争期间的照片(出示照片)。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华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争的各个角落,他们和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请看这是一张在法国牺牲的华工墓地的照片,像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就有十几个,而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考虑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会有无数灵魂在哭泣,世界将不会得到安宁。
  但是,最让中国代表团无法相信的是,尊敬的各位代表居然做出了如此让人无法接受的决定。
  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仁至义尽。我想问问,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
  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出席了1919年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会上,英、美、法等国暗通日本,要把德国窃取的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也据理力争,慷慨陈词,最终拒绝在出卖中国利益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这篇演讲稿就是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顾维钧先生当时的发言。
  通读这篇演讲稿,不难看出,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四万万同胞的心声,有力地谴责了日本强盗的狼子野心,义正词严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这篇演讲稿,在写作上有三个突出的亮点。一是主题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的山东省,巴黎和会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团要竭力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这样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观点反映出了演讲者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忠贞的爱国思想。二是征引事实,驳斥有力。演讲者针对日本代表牧野伸显的“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的谬论,当场以确凿的数据和照片把日本人的无耻侮蔑驳得体无完肤,让在场的各国代表都报以响亮的掌声。这正是“听众第一”演讲观的反映。三是逐层铺垫,营建高潮。演讲者在短短的篇幅里以“金表事件”“圣哲类比”“戳穿謊言”三步走的方法进行逐层铺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水到渠成地营建了演讲高潮,坚定地表达了收回山东主权的诉求。这个“三步走”的设计和演讲高潮的形成,不但表现出演讲稿构思的巧妙和缜密,而且也反映了演讲者对于临场性事件出色的掌控水平。
  总之,这是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但在写作上很有特色,而且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
  二、训练题
  1.查找资料,回答:巴黎和会的召开对具有战胜国身份的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答出两条即可。
  2.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本篇演讲稿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特点。

《说说演讲稿的那些事》参考答案


  1.积极影响是:第一,中国有了胜者心理,打破了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第二,与会代表在和会上慷慨陈词,据理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重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第三,巴黎和会规定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的条款,增强了中国人民外争国权的斗争信心;第四,中国要收回山东主权的合理要求遭拒后,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激愤情感,爆发了“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开头:出示金表,先声夺人;主体:逐层展开,论证有力;结尾:拒绝签字,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其他文献
根,关系着树的生死;根,关系着国家的存亡。  云水泱泱,尘土茫茫,五千年的时间,沉淀了太多东西,是什么维系中华民族千年之久的根。  是文字!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方块字记录了中国的千年文明。  一片龟甲,一把刀,一个人,这就是汉字的祖先——甲骨文。从这里,带着一种粗犷质朴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美怯生生地从幕后登上舞台。“天雨粟,鬼夜哭。”甲骨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它的美。每次见到甲骨文,总觉得几千
期刊
在辨析中探明意义  大约在2003年,我第一次读到库切的小说《耻》。他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在中国却注定是个被冷落的作家。事实上,除了马尔克斯,最近几十年的库切的“诺贝尔奖同事们”,在中国都“享有”此类命运。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做一篇长文。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读者喜欢的其实是那种简单的作品,并形成了顽强的心理定式,即单方面的道德诉求和道德批判。那种对复杂经验进行辨析的小说,我
期刊
我想講的一位作家,是从《收获》走出去、走向文坛的李洱。  李洱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成名于90年代。最近《南方周末》做了一大版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来中国,要求中方安排和李洱见面,那个时候正好李洱母亲生病,他回河南老家去了;奥运会之后,默克尔又来了,她和温家宝总理见面的时候,送给温总理的礼物是一本德文版的书:《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本书就是李洱写的,发表在我们杂志上的时候叫《龙凤呈祥》。  这本书
期刊
语文阅读所涉及的范围极其的宽泛,少不了延伸阅读和渗入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等等相关知识,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既极为重要又相对复杂困难。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提问促进思维转变?本文以“提问促进思维”的相关方法为主要出发点,探索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路径,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成效少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
期刊
双语交流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用语码转换的方式进行重复提问。将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与会话分析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双语交流中的重复提问是可行的,双语交流中的重复提问与礼貌密不可分。
约定俗成说“涅磐”rn经常见到电视剧字幕出错,近日又见到一种.电视剧《女子戏班》中有两句台词在屏幕上都出现“凤凰涅磐”字样.(2007年8月11日央视8频道)rn又如:“蒙古人民革命军是涅磐的凤凰.”(电视剧《草原春来早》央视综合频道,2007年9月4日)rn以上两例都将“涅槃”误写成“涅磐”.rn“磐”和“槃”,都读p1n.磐,从石,指又厚又大的石头,如“坚如磐石”;引申指沉重,如“风雨如磐”.槃,从木,指古代盥洗用的木盘;也泛指盘子.“槃”字古时亦从金,或从皿,是盘的异体字.该字今已很少用.至于出现在
期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目的地。想要去到远方,到达这个目的地,唯有不断前行。  目的地是固定的,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也是固定的,只有自己的坐标是可以改变的。身处起点,如果不迈开步伐,使自己的坐标前移,又怎会抵达终点?目标是确定的,达成目标的途径也是确定的,只有自己的行动是可以控制的。面对目标,如果不开始行动,又怎会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抵达成功之彼岸,行动是必要的。  行动可以提升自身修养,
期刊
微凉的清风裹着红柿子、黄杏子、绿核桃以及梧桐果们的清香,踏着阵阵“哗啦啦”的节奏,在我的心野盘旋着秋的尾曲,描摹着落叶缤纷的意境。恍惚间,一扇秋天的门徐徐敞开,那里面的世界,是绚烂斑驳的泼墨画,是秋的诗朗诵。  这是掩映于梧桐林间的国防大学中心花园。有人在环抱花园的砖红色塑胶跑道上奔跑健身,有人在花园内“X”形林荫小径上漫步说笑,还有些小朋友在中间八边形小广场上踢毽子,玩滑板车,跳绳子……我却在长
期刊
进入初中后,寓言还出现在教材中,但有些教师的寓言教学还是停留在故事的理解和寓意的把握上,这样混淆中小学寓言教学的区别,必然导致学生对寓言的学习目标的缺位。换言之,初中寓言教学需要走出浅层次理解,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走进深度阅读与专业解读,寻找专业内容教学的有效方略。一、寓言的深度解读  所谓寓言的深度解读,就是要从寓言故事梳理(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意理解(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种基本理解
期刊
近些天,心情颇不好,加之居处临闹市,每日车马喧喧,人声嚷嚷,心中更加烦躁;想坐下写点东西,可拿起笔,文思枯涩,连一个恰当的词儿都想不起来了。  兴许农村好一些?田园生活总是恬淡、幽静的。于是,收拾行装,我还乡了。  我坐窗前,面对着蓊绿的瓜棚豆架。可是,鸡啼,狗咬,蝉鸣,牛叫,满耳里响。东邻的庆二爷来找母亲借簸箕回去簸玉米仁儿,西邻的福奶奶来找母亲拉家常,一遍又一遍骂她的兒媳妇不孝顺,南村上大表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