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正天下 先正己身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第一章》


  这恐怕是《大学》中最为人熟知的一段文字了,“修齐治平”是一种人生理想,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在儒家看来,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要从修身开始,我们所熟知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这个道理。修身,必须要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入手,而且都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
  正心诚意,发展之本
  一个人做事若想成功,首先心要正。心术不正之人做事即使一开始顺利,也行之不远。怎样看一个人是否心思端正呢?看这个人的意念是否真诚。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做就叫“诚”。心里明明讨厌一个人却当着他的面说些讨好的话,这就是虚伪,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通过这一点就能判断这个人是很少会有仁德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这个人没有做到诚。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历史虽然没有停下前进和发展的脚步,但是在这段路程中,也产生了不和谐的噪音。市场经济的大潮除了带来了银白色的浪花,也带来了浑浊的泥沙。急于敛财,唯钱是举,欺诈造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皆为诚信之缺失。我们总说“无商不奸”,是我们已经认同了只要是商业行为就存在着奸猾和机巧,殊不知这个词实为杜撰,原词为“无商不尖”,最早是指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一个字的变化让人心寒脸热,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我们感同身受。这不仅是一种倒退,更是人性的堕落。
  《程氏遗书》有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见,谋万事不以诚,则万事不成。
  格物致知,正己修身
  “格物致知”在儒家的道德观中,物是指“天下万物之理”;格是指“穷尽”。穷尽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叫作格物。致知是指对外界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明白通晓,这叫作格物致知。
  穷尽天下事物之理是任何个人都无法做到的。其实,“格”还有“格除”之意,唯有格除物欲,才能使我们的心灵回归宁静。
  修己安人或修齐治平,是儒家治国哲学的基本条件。人作为历史的存在、道德的存在,参与天地化育、社会改造,就需要孜孜不倦地自我省察及努力。
  “伊川先生”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他认为,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的修养,主要依赖“敬”,即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心,使心志专一,始终保持敬畏的心态。同时,通过“格物穷理”,具体研究万事万物所蕴含的道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合乎理义。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说”注重知、行的结合,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二十七岁廷试落第,之后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自谓“自少不喜进取,以读书求道为事”,“未有意于仕也”。青年时期的他即以学识、品行蜚声海内,不少朝廷大臣多次举荐,他都以“学之不足”为由而不仕。五十三岁时在司马光、吕功著的力荐之下,出任汝州团练推官,并任国子监教授,后被委以崇政殿说书。他向皇上上书说:“见解与知识一起增长,品德与思想同时养成。现在,普通老百姓都聘请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名士做家庭教师,教育子女,熏陶培养他们的习惯。陛下现在还很年轻,即使天资聪颖,也应力学不倦,名师教诲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啊。希望陛下挑选一批名儒到宫中讲学。让他们轮流值班,以备陛下问难解疑。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高尚的品德一定会养成。”


  当他听说皇上曾在洗脸时躲开蚂蚁,不让水沫淹没它们,就询问皇上是否有这样的事。皇上回答:“我只是怕伤害他们而已。”程颐立即说:“陛下,您如果能推广这种仁爱之心来爱护百姓,用之处理天下大事,那么您就得到治理天下的要领了。”
  当我们以真诚的意念将心端正,正心诚意地去格物致知,推己及人,那么家齐、国治、天下平就不只是朴素的理想,而会成为我们普遍认同的公理。
其他文献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被世人称为“仙山”“道山”。  据载,唐代吕洞宾曾在武当山修真,此诗即是当时留下的,现南岩存有其碑刻。“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此处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这为它以后的显荣打下了基础。  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
期刊
如前所说,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阮籍也差一点,维护“名教”的何曾就劝司马氏杀阮,理由是“纵情背礼败俗”。这有刘伶《酒德颂》所说,当时是“贵介公子,
期刊
和孔子比起来,老子更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意味。孔子只是在汉代很短一段时间内被当作神,说他是黑帝之子。孔庙尽管一直香火旺盛,但坐在里面的孔子一直是个文化人,而不是神,当然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第一人。老子就不同了。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又是道教的教主。最晚从东汉末年开始,老子就被道教徒奉为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唐朝的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增加神圣的色彩,唐朝从立国开始就拼命地抬举老子和道教,所谓儒释道三
期刊
在道家鼎盛的年代即有老子、列御寇、庄周……黄发垂髫皆向道的年代,人并不知有道家存在。后世太史公作史记,为叙述便宜,强名为“道”。道者,路也。它本身并无实宰,只是通道而已。  在武当山安住的人——那些真正的得道之士,譬如癫狂的张真人终年不知所踪,往来六合之境,神游太虚之中,哪里在意脚下踩的这块虚土是武当还是襄阳。后世以他为武当所宗,他却隐入浩瀚烟波中。  是以,无论是“道”之一物,还是“道教”一派,
期刊
背景资料:1997年大陆青年学生辩论赛,辩题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首都师范大学是正方,马来亚大学是反方。  马来亚大学的二辩说:“对方辩友请您论证我方主辩所提的“上帝爱世人”这个神圣的命题是如何通过您方的辩论辩出来的呢?”  首都师大辩手四顾而言他,大概是国内的教练嘱咐过要注意国外的宗教禁忌吧。马来亚大学穷追不舍:“对方辩友还没有回答刚才我方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存在
期刊
生命对山水的眷恋,很难用言语表达。总之,在特定的时空,置身于某座山川,内心会觉得无比宁静与温暖。  每年春季,身体和念想都会被武当仙山感召,不问因果的奔赴武当。采风也好,采气也罢,置身于蟠踞而延绵的武当,所闻所见诸师、诸友,于大岳之巅观云潮涌动,望山脉支陇,在云外清都燃一炷香,一念清静,人到无求。往南岩照见福寿康宁,一路静默,抚历朝摩崖石刻而行走,无需多言,那些关于武当山的岁月时空,侠骨柔情,还有
期刊
明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朱元璋的儿子就因王府超了规制而被诬以谋反之罪,虽然贵为亲王,仍落得全家自焚而死的结局。那时的封建君主专制,平民百姓连自己家的屋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建造,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在武当山天柱峰之上的宫殿,却有着和皇帝所居地紫禁城一样的建筑规格。  在道教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离天最近的地方。天柱峰,是武当山的最高山峰,如
期刊
我路过过很多山,我却不认识几座山,当然也没有一座山是记得我的。因为觉得相机拍不出我想要的景色,所以我路过的一切景致,都没有证据。尽管用力去记住,却也终究无法看到整座山清晰的模样,亦无法细致入微的记住哪一座山。  因为舍不得改变已经被时间无情刻划的山色,除了脚印,我从来不肯在山上留下稍微大一点的痕迹。毕竟,于山而言,它想展示给我看的东西有很多,而我却不是山唯一的看客。  武当山跟我见过的其他山完全不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被解除软禁,重获自由。无数记者蜂拥而去,希望能从他的口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在张学良传奇一生中,有两件事最值得关注,一件是九一八事变,另一件是西安事变。然而对这两件事,张学良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国人的认知中,九一八事变时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是蒋介石,蒋介石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大罪人。然而张学良却道出了实情——当时下令不准抵抗的,不是蒋介石,而是他自己,因为他错判了形势,
期刊
先天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最初接触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个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的养成,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它对于我的感染 。就说这句话的是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年少时,勤学刻苦,长大后在朝廷为官,敢于进言,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曾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他曾亲临前线视察,和边塞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