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铜鼓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铜鼓对于布依族人民来说,不仅是作为乐器和文物来保存,更主要的是它蕴含着神秘而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示了布依族同胞灿烂的民族民间历史文化,同时也是研究布依族民族史、民族科技、民族艺术、民族风俗、民族宗教等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布依族;铜鼓;起源;风俗习惯;服飾
  布依族是贵州的原住民族,是旧石器时代水城人、穿洞人、猫猫洞人以及飞虎山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后裔,经过夜郎时代与濮人、越人融合而突出地继承濮人和越人的文化特征,形成单一的民族濮越(布依)人。布依族是较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铜鼓既是布依族的传统乐器,也是令人景仰崇拜的神器礼器,它与布依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是铜鼓的故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的壮、侗、水、布依、苗、瑶、彝、仡佬等少数民族都有使用铜鼓的悠久历史。古代时期南方的少数民族把铜鼓当作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1]。铜鼓盛行于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在民族文化中,铜鼓作为乐器、神器和重器,人们对它顶礼膜拜。虽然铜鼓产生于青铜时代,但延续时间甚长,它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两千多年绵延不绝。现今,布依族仍在使用。因此,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的铜鼓,在研究布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布依族铜鼓的起源
  铜鼓的起源据考证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铜鼓是由称为“镦于”的乐器演变来的。因为铜鼓和镦于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都是一头有面,中空无底,用铜铸成等等。但是近年来出土的材料证明铜鼓和镦于在春秋时期都同时存在,没有早晚之分,所以这种说法不确切。第二种说法认为铜鼓是由“皮鼓”演变来的。根据清人李调元所著的《南越笔记》记载,当中就说到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皮鼓容易受损,就改铸成铜鼓。这种看法,有逻辑的推理,也有根据气侯因素加以猜想,但是缺乏实物依据,也很难成立。第三种说法认为铜鼓起源于“铜釜”。1964年,云南省祥云县大被那村发现一座木椁铜棺墓,随葬品有一具原始铜鼓和一件铜釜,如果把铜釜倒放,两者十分相像。后来,1974年冯汉骥先生在一文中提出“从早期铜鼓的形制来看,它似乎是一种实用器(铜釜)发展而来。”[2]除了在祥云县出土过的一件之外,楚雄市万家坝、曲靖市珠街八塔台等地古墓中都出土过与原始铜鼓相似的“铜釜”。这种铜釜是由相同形状的陶釜演变来的。陶釜则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仍然继续流行。于是铜鼓起源发展的顺序大致是陶釜——铜釜——铜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且有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 》写道: 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成马氏……。”[3]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记录。到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的文字记载,并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可见布依族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而且以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还有记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4]以后历代都有关于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记载,隋代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唐代诸谢的“聚击铜鼓”,宋代“夷僚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明代,现兴义县的布依族还继续铸造铜鼓。到清代,文献记载布依族使用铜鼓的范围就更大了:“丧葬……击铜鼓”,“岁时,击铜鼓为欢”,有的地区“婚姻……会聚击铜鼓”,居丧“击铜鼓,邻村闻鼓声毕至”。[5] 直到今天,许多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基本上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
  二、布依族铜鼓的使用及作用
  布依族称铜鼓为“连”或“那连”。 铜鼓通常用铜铸成,呈圆墩形,分为面、胸、腰、足、耳5个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每一个布依族村寨都有铜鼓,通常是雌雄成对,大多是由祖先传下来,属于村寨或者家族公有。每当举办隆重的节庆时,都要敲击铜鼓助乐,而当举行丧葬、祭祀时,则要由寨老或族长敲击,旁人不能触动,一般不能随便敲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铜鼓一响,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惊奇的心态,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所以必须在节庆或丧葬、祭祀时才能敲击。布依族敲铜鼓的方法是用棕绳拴住铜鼓的两个板耳,悬于梁上,然后用鼓锤敲击鼓面,有的还配以皮鼓。铜鼓还是布依族铜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布依族铜鼓不论有多少调,多少词,多少曲,其基本音调有五个,相似于汉字的嘎、哏、国、银、共。布依族铜鼓平时保存在有一定声望的人家里,把铜鼓当神看待,两耳系上红绸以表示压邪,平时供奉于室内,不让“见天”。逢重大节日,祭祖活动或丧葬使用时才拿出来。例如过年、“送宁”、“砍嘎”或送丧等场合。 布依族把春节称为“嫩信节”,每逢过“嫩信节”必敲铜鼓。把珍藏的铜鼓请出来,称为“请铜鼓”。有的是在腊月三十“请”,有的到正月初一才“请”。铜鼓请出来后,先由寨老敲“祭神调”,共敲9节,意思是恭请天上、人间,龙宫3界之神。与此同时,各家各户敲铜鼓、放鞭炮、吹牛角,焚香、化纸、进行祭礼。祭礼完毕,全寨的人汇集在一起,大家围着铜鼓,踩着鼓点跳舞。
  布依族过年和祭丧时都要使用铜鼓。在北盘江流域有着这样的传说:从前,布依族老人死后都不能上天成仙,只能到地府里去。天上的太白金星托梦给布依族的始祖布杰,让他向天神讨一面铜鼓,老人死后敲击铜鼓就可上天成仙。于是布杰进了天庭,天神给了他一面铜鼓,由此便可以引渡亡灵升入天堂,安享清福。因此,每逢过年或丧葬时,布依族人就要敲响铜鼓,过年击鼓是邀请天上成仙的祖宗和布杰头领下来过年,丧葬击鼓则是让老人死后升天成仙。当然这只是带着神话色彩的传说,事实上,布依族在丧葬时使用铜鼓,是为了热闹及显示本民族富有。
  布依族铜鼓除了用于过年娱乐和丧葬外,还有以下两方面作用:其一,闻声四集。铜鼓由于音高很大, 击鼓可以聚众议事,可以作为战争中作战的号角。据裴渊《广州记》记载:“住在今两广地区的俚僚人,在打仗时是敲击铜鼓召集部众的,到隋代,情况还是如此。”[6]《隋书·地理志》说:俚人“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在古代布依族(俚僚族)看来,鼓既是信号,也是命令,闻之而动,不可稍怠。其二,作为铜鼓占有者身份地位的标志。由于战争和祭祀都由部落、氏族公社的头人主持,铜鼓就逐渐上升为礼器,成了铜鼓占有者身份地位的标志。《隋书·地理志》记载“有鼓者,叫都老,群情推服。” (都老——布依语意思是头人)。   三、布依族的铜鼓文化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1. 铜鼓与布依族风俗习惯
  铜鼓是布依族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是布依族古代娱乐及丧礼乐器。逢年过节敲铜鼓,增加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在杀牛祭祖或送丧时敲铜鼓,則是把铜鼓作为祭典中的重器。由于铜鼓音乐深沉、雄浑,传播悠远,传说能向天神、地神、龙神通风报信。不仅在歌唱、舞蹈、庆典的时候使用铜鼓,甚至驱邪、治病、娱乐等也要使用铜鼓。远古奏乐以祭亡灵、祀鬼神的遗俗,在布依族地区十分盛行。人们对自然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现象无法解释,只好遐想出铜鼓的种种神奇“魔力”来祭祀神灵、消灾避邪。这些说明了布依族对铜鼓的热爱和崇拜,而这种富于神秘色彩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铜鼓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服从于宗教活动,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铜鼓不仅在宗教祭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铜鼓与各种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的交互融合,促进了民族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的丰富和发展。
  2.铜鼓与布依族音乐舞蹈
  布依族的铜鼓十二调,现已列为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指的是用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是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等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
  布依族还有许多跟铜鼓有关的舞蹈,如《铜鼓舞》、《铜鼓刷把舞》等等。布依族铜鼓舞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年祭祀祖先和超度亡灵。鼓点和舞蹈节奏较慢,动作粗犷,气氛庄严肃穆,从舞蹈中看得出请祖先下凡、敬祖先喝酒,送祖先回天庭或超度亡灵上天的一系列程序的描述;第二类是喜庆的舞蹈,气氛较为活泼有趣,舞姿较快欢乐,舞蹈描写布依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全过程,舞蹈情绪热烈欢快,鼓点较为跳跃,时重时轻,时紧时慢,贴切地表现了男女青年的青春活力;第三类是反映战争的舞蹈,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犯,只要有外侮,寨老就猛击铜鼓,召集族人拿起刀叉共同御敌,激励族人勇敢杀敌,族人听到鼓声,个个勇猛向前,毫无畏惧。这种舞蹈,均由男子表演,舞姿雄伟优美,令人震撼。
  3.铜鼓与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铜鼓有丰富的纹饰,铜鼓上的各种图纹近千种,这些纹饰表现了布依族依山傍水的环境风貌,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铜鼓上的这些纹饰,在布依族服饰礼仪中可以得到解释。铜鼓上的图纹,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角形纹等等,与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太阳纹源于火崇拜,水波纹与水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等等。这些图纹与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关,描绘了人们信仰、崇拜、欣赏的事物,反映了人们古老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朴素认识。布依族服饰的图案主要以蜡染艺术为主,而布依族民间存在着蜡染艺术纹样源于铜鼓纹样之说。蜡染艺术大量地保存了铜鼓文化的深层内容,因此使我们看到了蜡染艺术与铜鼓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每逢布依族的盛大节日庆典,都要穿着传统的蜡染服装进行庆祝祭祀。例如青年男女互赠蜡染作为信物,表示相互的信任和爱慕;在婚丧嫁娶时,人们都要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进行各种仪式或礼仪等。这些都跟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使人们看到了服饰礼仪的铜鼓文化意义。
  四、结语
  每一件铜鼓都是当地布依族的艺术珍品,但同时也是当地布依族人心中的神器,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千百年来,铜鼓已成为布依族人心中神的化身。布依族是铸造和使用铜鼓最早的民族之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和历史主要蕴含于服饰、建筑、歌舞、神话、传说以及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信仰崇拜等生活细节和道德主张中,而在布依族的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信仰崇拜中,铜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铜鼓的铸造、演奏、使用方式、传承古训等反映着布依族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蕴含和体现了其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铜鼓文化在布依族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是布依族的一种文化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布依村寨社会结构和布依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地消解着布依铜鼓的文化生态,使得布依铜鼓文化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消失的危险。
  参考文献:
  [1]罗世敏.大明山的记忆·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
  [2]冯汉骥.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J].文物,1974(1):21-22.
  [3]刘浦江.《后汉书》札记三则[J].史学月刊,1988(5):13-15.
  [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68-69.
  [5]华西.布依族的东源及其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J]民族研究,1960(4):15-18.
其他文献
窑洞民居在中国群落民居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部土层很厚的黄土高原上,现代窑洞主要广泛分布于山西,宁夏,陕西等地,在山西主要是柳林,临县,兴县等地分布较广,依靠有利的自然资源,这些地区的居民用智慧在厚厚的黄土上建造出这种伟大的建筑,让黄土高原的人们代代相传。这一建筑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近代主要繁荣可以从清代说起,尽管窑洞  是一定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下的产物,但是时至今日依然
期刊
【摘要】: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而民族舞蹈作为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象,能够直接的反映城市的风貌,彰显地域的特色。民族舞蹈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的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健身操这一特殊的体育艺术形式。民族健身操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传承和发扬,其不仅仅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还能够带动全民健身,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设,同时还从侧面进行了体育文化的革新,将传统体育文化以
期刊
【摘要】: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构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出设计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发专业师资团队、培育校园双创文化,校内校外制度效能协同保障,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工业设计教育中引导和推进
期刊
【摘要】:早在13世纪中国就作为“赛里斯”出现在德语文学中。16世纪中华文化进入欧洲,经历17、18世纪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欧洲“中国热”,中国开始在德语文学中具有既宁静、平和,又落后、保守的“双面形象”。歌德、席勒、冯塔纳、黑塞、卡夫卡等著名德语作家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中国元素多次出现在他们的小说、戏剧创作之中。尽管热爱中国文化,他们却不认识中文也未曾来过中国,传教士、汉学家们的游记、译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下的各教育机构中,汉语言文学作为其中语文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提升学生的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语言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本文将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就现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状况而言,其中依旧存
期刊
【摘要】:英美文学是学生掌握地道英语,熟悉英美思维习惯的有利捷径,是迅速提高英语听说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学生想了解的一切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答案,其可以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的素养与情感,有利于培养英语学习者良好的使用习惯。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课;教学模式;英语素养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元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理念对纺织服装品牌文化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纺织服装品牌文化的创新发展根本在于转变传统思维,并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人们开始注重服装的设计及装饰类型。不同的服装装饰手法带给服装不一样的效果,在服装设计时要根据不同服装,不同的装饰风格和手法。一件好的服装能够体现出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品牌文化的创新。  引言:人人都有着追求美
期刊
【摘要】:蒙古族的呼麦艺术已是一项宝贵的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古老与现代结合的艺术形式,呼麦以其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展示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也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蒙古族的这种古老的呼麦艺术正面临这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困境,濒临失传。  【关键词】:蒙古族;呼麦;音乐审美;艺术价值;传承  1、引言  在研究开展之前,笔者对学术界的代表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构建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体系是所有高职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实践出发,分析高职实习学生特点和实习管理存在问题,对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实习学生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同类高职院校的实习学生管理工作 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习学生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进一步帮助社会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从而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的重视,并且将其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为了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