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老师教学生的被动的不平等传统师生关系,如何将这种师生关系改变为学生主动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主体 效率
“什么时候,师生关系变得不够和谐了呢?以前我是怎样教的,现在也是这样教的,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成绩一年不如一年!”这是我校不少教师在平时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流露出的感慨。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学生出了问题?不是这样的,这是由于某些老师没有顺应教育的发展,还没有改变教学观念,他们在教学中还保持着陈旧的师生关系,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在教学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老师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惟师是听”。师生之间没有什么平等可言,更谈不上学生向老师质疑反问的事。教师为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习惯于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后再辅导以大量题海战术,让学生背诵诗词、名句、语法等课文知识,结果,考试成绩不算差,也曾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殊不知,这种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被殆尽一空。
如何把这种关系改变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呢?我认为有必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试析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
1.围着考试指挥棒,师生忙得团团转。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就是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围着分数转。考考考,老师的法定;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师道尊严”依然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站在讲台上发号施令,带着学生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中考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学生什么内容,不考的知识老师就不教,就连和高中内容衔接很密切的文言虚词、语法等也丢得一干二净,自然,学生也就不想去学,也没有时间去学。这样,学生全然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本能和机会,成为一个知识的注射器或储蓄器。这种教学方法,无论老师的知识多么渊博、教学技巧多么高超,都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教学方法落后形势,师生缺乏平等交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陈旧呆板,老师常把一篇篇活生生的精美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并无重点、难点、疑点。教学模式程序化:每教一篇文章,老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之后,便采取下列步骤:一讲生字、生词,二分段落层次、三讲中心思想、四讲写作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轻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不愿或无视和学生进行坦诚的思想交流。
3.片面重视知识传授,无视教书育人职责。老师仅仅把教学职责停留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层面上,把教学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老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按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任务,就算天经地义,高枕无忧了,而把育人的任务交给班主任。更有甚者,老师上课,面孔铁板,毫无表情,学生在下面听课,心情忐忑不安,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师生合作程度低,课堂气氛闷,无法平等交流,育人效果达不到理想。
二、认真解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不管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或是以陆梭、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笔者认为,这些“中心论”都是片面的。这两种观点都会使教育工作失之偏颇,对学生培养造成贻误。只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去理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育观念上的转变。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自身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品质自主地进行认识实践活动,从而影响和作用于自己、充分发挥自己,使自身的依赖性、被动性逐步减弱、社会主体性得到增强;在老师教的过程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学生身上,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开发智能,使其内在的自然性发生变化,最终由一个潜在的可能的主体成为能够独立学习、可以担负一定社会职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真正主体。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具体方法是:
1.教师要尊重与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平等对待学生。教育上,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采用批评和惩罚。这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这不是说提倡我们的老师要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摒弃批评,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多角度地给予鼓励,给予关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现在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各种新颖的观点和思路都非常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学生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从而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很多学生的兴趣都是从一些突发奇想的思维或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培养出来的,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积极地引导,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思维就能被很好地调动,从而产生兴趣,甚至取得一系列为常人惊叹的成果。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放下师道尊严,承认学生为主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角色,实行民主化管理,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自己只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这才能使传统的支配与从属、领导与被领导的师生关系改变为平等、合作、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到信任学生,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才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等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等学生。
3.虚心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权威就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是由老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所构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度和育人的方法。更要以身作则,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具备扎实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文学史、文艺写作学等,都要有一定的造诣;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也要精通;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4.树立形象,激励学生。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因此,老师在塑造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应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同时,教师还应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以身示范,让学生心服口服,才会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与管理,既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5.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深沉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知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时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要求,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不是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与“严”结合。因为,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的严格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对学生一经提出要求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如果能做到如上几点,新型的师生关系就会自然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县城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 主体 效率
“什么时候,师生关系变得不够和谐了呢?以前我是怎样教的,现在也是这样教的,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成绩一年不如一年!”这是我校不少教师在平时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流露出的感慨。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学生出了问题?不是这样的,这是由于某些老师没有顺应教育的发展,还没有改变教学观念,他们在教学中还保持着陈旧的师生关系,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在教学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老师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惟师是听”。师生之间没有什么平等可言,更谈不上学生向老师质疑反问的事。教师为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习惯于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后再辅导以大量题海战术,让学生背诵诗词、名句、语法等课文知识,结果,考试成绩不算差,也曾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殊不知,这种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被殆尽一空。
如何把这种关系改变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呢?我认为有必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探究:
一、试析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
1.围着考试指挥棒,师生忙得团团转。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就是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围着分数转。考考考,老师的法定;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师道尊严”依然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站在讲台上发号施令,带着学生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中考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学生什么内容,不考的知识老师就不教,就连和高中内容衔接很密切的文言虚词、语法等也丢得一干二净,自然,学生也就不想去学,也没有时间去学。这样,学生全然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本能和机会,成为一个知识的注射器或储蓄器。这种教学方法,无论老师的知识多么渊博、教学技巧多么高超,都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教学方法落后形势,师生缺乏平等交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陈旧呆板,老师常把一篇篇活生生的精美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并无重点、难点、疑点。教学模式程序化:每教一篇文章,老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之后,便采取下列步骤:一讲生字、生词,二分段落层次、三讲中心思想、四讲写作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轻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不愿或无视和学生进行坦诚的思想交流。
3.片面重视知识传授,无视教书育人职责。老师仅仅把教学职责停留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层面上,把教学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老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按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任务,就算天经地义,高枕无忧了,而把育人的任务交给班主任。更有甚者,老师上课,面孔铁板,毫无表情,学生在下面听课,心情忐忑不安,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师生合作程度低,课堂气氛闷,无法平等交流,育人效果达不到理想。
二、认真解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不管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或是以陆梭、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笔者认为,这些“中心论”都是片面的。这两种观点都会使教育工作失之偏颇,对学生培养造成贻误。只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去理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育观念上的转变。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自身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品质自主地进行认识实践活动,从而影响和作用于自己、充分发挥自己,使自身的依赖性、被动性逐步减弱、社会主体性得到增强;在老师教的过程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学生身上,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开发智能,使其内在的自然性发生变化,最终由一个潜在的可能的主体成为能够独立学习、可以担负一定社会职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真正主体。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具体方法是:
1.教师要尊重与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平等对待学生。教育上,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采用批评和惩罚。这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这不是说提倡我们的老师要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摒弃批评,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多角度地给予鼓励,给予关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现在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各种新颖的观点和思路都非常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学生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从而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很多学生的兴趣都是从一些突发奇想的思维或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培养出来的,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积极地引导,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思维就能被很好地调动,从而产生兴趣,甚至取得一系列为常人惊叹的成果。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放下师道尊严,承认学生为主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角色,实行民主化管理,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自己只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这才能使传统的支配与从属、领导与被领导的师生关系改变为平等、合作、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到信任学生,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才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等学生的天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等学生。
3.虚心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权威就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是由老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所构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度和育人的方法。更要以身作则,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具备扎实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文学史、文艺写作学等,都要有一定的造诣;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也要精通;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4.树立形象,激励学生。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因此,老师在塑造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应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同时,教师还应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以身示范,让学生心服口服,才会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与管理,既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5.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深沉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知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时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要求,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不是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与“严”结合。因为,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的严格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对学生一经提出要求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如果能做到如上几点,新型的师生关系就会自然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