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
以下,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看法。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往往优于教师的口述。如讲“虎门销烟” 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已展露出端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历史教学进行整合,能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历史课堂充满灵动的光彩。
以下,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看法。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往往优于教师的口述。如讲“虎门销烟” 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已展露出端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历史教学进行整合,能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历史课堂充满灵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