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心理动词具有跨学科特征,使役化表达是语言普遍表达方式的一种.现代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其独特性,影响汉语学习者的理解与产出.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总结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特点,以减少汉语学习者心理使役化表达习得偏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动词具有跨学科特征,使役化表达是语言普遍表达方式的一种.现代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其独特性,影响汉语学习者的理解与产出.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总结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特点,以减少汉语学习者心理使役化表达习得偏误.
其他文献
林州地处河南最北部,林州话在河南话中自成一体,较之河南其他方言比较晦涩难懂.文章旨在通过展示林州话中大量带“圪”字的词语,来探讨“圪”字词语的各类词性的语义特征.一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对“圪A”的基本结构的分析,进而延伸至其结构变体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这种方言词汇出现的背景,以期达到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目的.
“瞅”字主要分布在官话区,河南方言中的“瞅”字和普通话中的“看”字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一个常见的“看类词”.“你瞅瞅”是河南方言口语中的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在会话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客法会话》中的“做得”具有助动词的功能,从句法形态和语义的角度对“做得”进行描写,将其分为“能力”义动词、“条件可能”型动力情态助动词和“许可”型道义情态助动词,并据此探究其演变路径.
文章对“风”的研究主要从“风”的造字理据、词义引申和“风”在艺术作品中发挥的运用价值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风”字字形梳理和文献典籍整理,进而总结“风”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风”字的认识.
文章旨在对天津方言中七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后缀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前面词根的选择性、语法功能以及表达色彩.
字词关系的研究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笔者整理了前辈时贤有关出土文献方面字词关系的研究成果.文章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实践方面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中的字词关系展开讨论,并进行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考察,以期对出土文献字词关系的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章在历时上考察了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的使用频率,把握其发展演变的脉络,发现它经历了“悉皆→尽皆→全都”这样一个历时的替换过程.其兴起受汉语词汇双音化驱使,心理机制、语用因素作用.之后文章重点考察同义并列现象的性质,认为,古代汉语中总括副词同义并列组合有的凝固成词,有的只是临时组合.
文章以“无非”为例,在梳理其语义发展的基础上,对其词汇化过程作初步探索.即“无非”从先秦时作为跨层结构表示双重否定“没有不是”使用,到明后期词汇化彻底完成.在此过程中,其语义和功能也发生一定变化.
先秦时期,“张”的本义为“拉开的弓”;随着时代的发展,“张”的语义范畴不断地增加、更新、删减,折射出社会的不断前进与更新换代.文章主要通过“张”的历史流变分析以及语义属性的对比分析,找寻“张”作为量词的历史演变特点,探寻量词“张”新的用法,探索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