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读:中考散文阅读备考策略及演练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透视】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文体之一,常常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按内容来分,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上的广泛与写法上的多样,又指结构上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文章中心集中、主题鲜明,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是指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寄意于物,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与之联系的深远的含义(象征义)。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散文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检测内容。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1.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3.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4.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5.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6.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备考策略】
  1.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篇。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讀者抓住了文眼,将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标题上,“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选取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谈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以概括的语言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历程与规律,作者以感性的笔法含蓄地为读者解读了人生的密码;《海燕》文眼在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风雨前的勇敢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线索和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种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景物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物态度的变化,对景物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杨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这种线索和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3.品味散文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在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我们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再次,要抓住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4.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生活的“境”的辩证统一,是作者理想的再现。在阅读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读者的心灵。朗读时,要运用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再现作品的意境,才能感动自己。如朱自清的《春》,“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而本文却给春天赋予了感情和生命,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抒发出作者热爱春天和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整个画面洋溢着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起来,要集中精力,把它的意境再现出来,从而产生激情回荡奔放的感染力。在阅读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景、情、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其他文献
摘要: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
【考点解读】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2015年以来(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各地越来越重视名篇佳句积累的考查。  ⒈考题设置  古诗文默写通常被设置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试卷的第一大题)。不过也有例外,例如2016年武汉市、天津市、
一  白虹是22岁那年嫁给龙强的。  说是龙强,其实一点也不强,生得瘦瘦小小,长得白白净净,鼻梁上架着一付宽边近视眼镜,显得有几分文弱、单薄。  龙强说话细声细语,慢条斯里,还带有几分“娘娘腔”,便有人开玩笑说他是女人错投了胎,就成了这副不阴不阳的模样。  龙强听了,也不气恼,也不着急,依旧是不紧不慢的样子,一副“我就这样了”的态势,谁也奈何他不得。  别看龙强外表孱弱,性格温顺,诗却写得雄壮、火
【开窗启思】  学生生活大都平淡单调,往往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于是很多人总是感觉没有素材可写,或者写得平平淡淡。殊不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一些美的东西,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善联想,发现这些“贝壳”、“珍珠”的美丽,并将它们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也就是说从平常的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写出新颖、深刻的文章,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技巧点
这一夜,林春艳留连忘返没有回家。潘文雅把她拉到他的寓所,两人激情燃烧一夜销魂。  林春艳醒来已是满屋阳光。身旁的潘文雅还在沉睡,她推醒潘文雅:“快起来,送我去上班,要迟到了。”潘文雅坐起来,搂住她,孩子似的说:“亲爱的,我不让你走。”  “乖乖,别闹,下了班,我再来陪你。”  “那也不让你走,你是水我是鱼,离开你我就会死呀。”  “小绵羊,真拿你没办法。”  潘文雅学了声羊叫,把林春艳逗笑了。她只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一夜声。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这首《过分水岭》写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冢山,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  首句从溪水写起,引出诗人的感受。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湖,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事无可稽考的唐代诗人,但他给后世留下的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却使他在珠玑满目的唐代诗坛占有了永不消逝的一席之地。  龙阳县,即今湖南省汉寿县。青草湖,又名巴丘湖,位于洞庭湖东南,南汇湘水,北通洞庭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荆湘大地俊逸的灵气和荆楚文化浪漫的传统,孕
尽管如此,我并不实怪那些相信她谎言的人。如果站在相反的立场,连我也会相信。假如有个美若天仙口蜜腹剑的女孩,抽抽搭搭她哭看说:"不:我不想说!  太羞家了之类的话时,大家都会轻易相信吧:加上对我不利的条件是,我有过精神病历,而且曾不顾一切地掴了她一巴掌也是事实。如此一来,谁肯相信我所说的?相信的大概只有我丈夫了。  我迟疑了好几天,终于把心一横,告诉了丈夫。当然,他相信我。我把那天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
傍晚,夕阳渐渐下沉,金黄的霞光照在一棵古老树桩上,时间如树桩的年轮,不断增长,不停蔓延,往事定格在了年轮的某处,它们在记忆中放着光,令人注目……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  走在清冷小巷间,垂着头,驼着背,慢慢移动。树枝摇曳,跳着僵硬的舞姿,残花瓣落在了地上,风中夹着一丝寒意,如刀般刺在身上。我双手护臂,一步步艰难地逆风而行,脸被风“迫”着抬不起来。风渐渐无力,仿佛身边一切都静止下来,我走到了山坡上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少女闺阁生活,情趣闲雅而富有生气。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薰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