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透视】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文体之一,常常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按内容来分,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上的广泛与写法上的多样,又指结构上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文章中心集中、主题鲜明,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是指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寄意于物,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与之联系的深远的含义(象征义)。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散文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检测内容。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1.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3.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4.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5.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6.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备考策略】
1.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篇。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讀者抓住了文眼,将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标题上,“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选取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谈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以概括的语言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历程与规律,作者以感性的笔法含蓄地为读者解读了人生的密码;《海燕》文眼在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风雨前的勇敢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线索和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种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景物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物态度的变化,对景物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杨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这种线索和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3.品味散文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在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我们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再次,要抓住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4.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生活的“境”的辩证统一,是作者理想的再现。在阅读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读者的心灵。朗读时,要运用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再现作品的意境,才能感动自己。如朱自清的《春》,“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而本文却给春天赋予了感情和生命,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抒发出作者热爱春天和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整个画面洋溢着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起来,要集中精力,把它的意境再现出来,从而产生激情回荡奔放的感染力。在阅读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景、情、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散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考文体之一,常常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按内容来分,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上的广泛与写法上的多样,又指结构上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文章中心集中、主题鲜明,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是指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寄意于物,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与之联系的深远的含义(象征义)。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在这类文章中,景、物是文章的主角,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散文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检测内容。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1.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3.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4.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5.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语言的鉴赏与品味;6.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大多以主观题为主,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备考策略】
1.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篇。这一字或一句就是文眼,讀者抓住了文眼,将文章的主旨揭示出来,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容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在那种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如《背影》的文眼在标题上,“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选取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谈生命》的文眼在篇中,生命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以概括的语言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历程与规律,作者以感性的笔法含蓄地为读者解读了人生的密码;《海燕》文眼在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句借海燕在暴风雨前的勇敢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线索和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种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景物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物态度的变化,对景物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杨朔的《荔枝蜜》;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羚羊木雕》;有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这种线索和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
3.品味散文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在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我们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再次,要抓住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子,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4.探求散文的意境,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生活的“境”的辩证统一,是作者理想的再现。在阅读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读者的心灵。朗读时,要运用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再现作品的意境,才能感动自己。如朱自清的《春》,“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而本文却给春天赋予了感情和生命,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抒发出作者热爱春天和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整个画面洋溢着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起来,要集中精力,把它的意境再现出来,从而产生激情回荡奔放的感染力。在阅读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景、情、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