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写意人物画自古以来都处于薄弱的环节,到明清以后更是脱离了现实,画面显得空洞概念。到了近代,由于中国动荡的社会环境,许多画家走上了以西画改革国画的道路,将现实主义引进中国,使得中国画写意人物翻开新的篇章。
关键词:现实主义;悲情;写意人物画;真实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忧外患的困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以明清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被批评为“玄学鬼”。五四运动以后,文学运动和美术运动相继爆发。由于受到国外现实主义的影响,陈独秀与著名的美学家吕澂挑起了中国的“美术革命”大旗。陈独秀在1918年的《美术革命》一文中说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化的写实精神……”明确指出了“输入现实主义”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画家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画已经不能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消遣物了,必须改变它空泛、超逸的现状。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造型体系,使它参与到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去,去揭露和面对真实的人生、深刻地去揭露病态社会的种种不幸和弊端,使它像现实主义文学一样成为引导时代国民精神的灯塔。中国的美术样貌随着社会科学、民主两大精神的主导而发生了改变,西方式的写实造型成为改良中国古典国画的一剂良药。
一、中国现实主义写意人物画的确立
绘画大师徐悲鸿归国之后,积极投身于国内的美术教育事业,他不仅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对中国画的改良也是不遗余力的。他的绘画理念和五四运动中的美术革命思想相契合,都竭力倡导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他觉得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更不用说反映民族精神了,所以传统的文人画并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说:“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印之时,或无须凭实写,而笔下未尝违背真实景象,易以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偶然一现之新景象,乃至惟妙。然肖或不妙,未有妙而不肖者也。妙之不肖者……态有不尽,均深究之。”徐悲鸿改造中国画首先从人物画着手,主张以人为主体,以真实人物的活动为题材进行创作。蒋兆和与徐悲鸿见了几次面之后,两个人就一拍即合。徐悲鸿还对蒋兆和说他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徐悲鸿的话深深地刻在了蒋兆和的心里,成了他一生努力奋斗的艺术目标。徐悲鸿对蒋兆和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为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蒋兆和后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与徐悲鸿共事,在校期间受到很多西方绘画的影响。与徐悲鸿一同确立了“徐蒋体系”。徐悲鸿提出了用现实主义绘画思想来改造中国传统中国画,而蒋兆和却把这一思想贯彻始终,他们共同翻开了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篇章。
二、悲情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五四运动之后,蒋兆和先生在上海接触到了新的绘画流派和珂勒惠支的版画,使他的内心震撼不已。加之自己生活的困顿和贫穷以及对下层老百姓的体察入微和深切同情,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催人泪下,直人人心。他笔下的《流浪的小子》《沿街叫卖》《拾煤核》《朱门酒肉臭》等作品都是他在上海亲身经历的折射。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这些流浪、贫苦、饥饿寒冷的痛苦生活,他才把一切表达得那么深刻。也正是由于他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阴暗面,才让他把现实世界的残酷表达得如此传神,也才会有《流民图》这一伟大巨作传世。《流民图》耗时一年,它真实地再现了沦陷区人民惨绝人寰的生活景象。里面的人物家破人亡,饱受疾病和饥饿的摧残,表达了蒋兆和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控诉。他将现实最真诚的再现,他的作品不虚伪、不缀饰、不掩饰、深刻动人,真实再现了残酷的社会现状和自己的悲愤之情。这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周思聪作为蒋兆和的学生和20世纪末最杰出的女画家之一,她深受蒋兆和和珂勒惠支的影响。她的绘画风格格高气清,后期的创作更是受到蒋兆和的影响,充满了悲情意味,绽放着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1982年在完成《矿工图》之后,周思聪和友人一起结伴到四川大凉山写生。当地彝族人的生活状态深深地震撼了周思聪的心灵,她似乎从大凉山妇女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她说:“在那里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到了那里就有一种共鸣,好像在上一个世纪的梦中曾经相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在凉山,周思聪凭着自己的心灵感悟和日常所见画了一批具有生活气息的彝族人民速写。回到北京后她就创作了一系列“彝女”创作,有《边城小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母子》等作品,直到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也坚持把“彝女”创作延续了下去。同蒋兆和一样,周思聪的创作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折射。周思聪笔下的“彝女”正是她的母亲和她自己的写照。周思聪的母亲一生为家人操劳,很早离世。人生苦难的情怀在她幼小的心灵就埋下种子了,人到中年的周思聪遇到了和母亲一样的境况,加之风湿病的折磨使得她悲情的诗性又升华了。《秋林负薪图》是“彝女”系列题材最成熟也是尺幅最大的作品。五位负薪的妇女在树干的映衬下徐徐而行,画面苍茫而富有诗性。“彝女”系列用笔枯渴实则丰腴,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它表现了周思聪的人格理想和审美取向,这些画画出了写意人物画的新高度。
与周思聪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些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例如丸木位里夫妇,他们同时也是周思聪的好友。二战期间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老家在广岛的丸木位里夫妇连忙跑回老家探望乡亲,他们眼见负伤的乡亲一个个相继去世,血和脓还有人身体里的油脂粘在地板上,一堆堆的尸体等着家人们来认领。丸木夫妇在满是尸臭、蛆虫和苍蝇的环境里寻找可以吃的粮食。他们在广岛住了一个多月,亲眼目睹了原子弹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满目的狼藉和亲人的离世,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即便是回到东京,广岛的惨状和战争的阴影仍然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于是他们决定开始绘制“原子弹灾害图”,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目标。在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五年之后,丸木夫妇完成了《原爆图》的第一部,并且将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原爆图》系列创作。他们相继在日本做了很多的展览,在日本国内展出达650次之多,参观的人数也是空前绝后的,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爆图》的15部篇目为:第一部“幽灵”;第二部“火”;第三部“水”;第四部“彩虹”;第五部“少年妇女”;第六部“废墟”;第七部“风”;第八部“救出”;第九部“烧津”;第十部“签名”;第十一部“母亲孩子像”;第十二部“登楼洗物槽”;第十三部“美军俘虏的死”;第十四部“乌鸦”;第十五部“长崎”。为此,丸木夫妇还获得了诺贝尔世界和平奖。这幅史诗般的巨作皆是丸木夫妇在狭小的房间里,两个人用尽一生的时间来绘制的。有些画是用欧洲的炭精笔在日本的纸上描绘而成的,有一种水墨的效果。为了完成《原爆图》,他们画了约有500张人体素描,这些模特均来自他们自己或者是周围的朋友,“赤松的裸体由丸木画,丸木的裸体由赤松画”。“朋友们为了我们聚集来了,在早晨出去上班之前,互相轮流当模特儿。家境贫寒的青年画家们,一方面为了自己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了帮助我们的工作,每天一早便来到工作地点。”许多画都是夫妇两人将大体上的构图记在脑子里直接放大画在正稿上的,而且由于屋子狭小,所以他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挪着纸画。在构图上他们借鉴了日本传统的屏风画和中国的古典绘画、版画,还有欧洲的壁画结构。《原爆图》不仅再现了原子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用艺术的语言还原了悲惨的历史,将原子弹的毁灭性刻画得深刻而又犀利。《原爆图》系列创作中恐怖的尸体、废弃的残骸、火焰的炙热、痛苦的呻吟……等等这些悲情的元素,在艺术的处理手法下,给人以难以回避的震慑力,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住胸口,难以呼吸,这种对于人性的反思超过了这幅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原爆图》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它使人们明白核武器给人们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灾害,使人认识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后来丸木夫妇来到中国做展览,周思聪陪同他们一同游览了中国许多的名胜古迹,也一同去采风写生,他们在艺术上产生了极强的共鸣。
三、结语
纵观历史,唯有表现现实主义的具有悲情诗性的创作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只是由于文人画的兴盛,文人骚客们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感都迁移到了山水和花鸟画上了,而人物就走上了雅逸的方向。清末明初,只有仕女画盛行一时,自古以来现实主义绘画都是中国画的薄弱环节。宋元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只注重笔墨造型的变化,而忽略了对人物真实情感的表现,形成了一种毫无灵气、感情空洞的概念化模式。到了清末,这种现象更甚。现实的力量是动人的,真实的感染是深远的,悲情的诗性是深刻的。不管是蒋兆和、周思聪还是丸木夫妇,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作品诉说着现实主义那些真实情感的力量。最为当今的艺术创作者们,我们应当摒弃前人的漠视和冷漠,关注现实,体验生活,从生活体验中去挖掘创作的灵感。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有的艺术理想和社会职责感。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以古装人物,少数民族题材为表现内容的甜俗化作品,创作内容显得空洞没有深意。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核心,保持真诚的创作激情,做好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准备,这样绘画史上才能出现更多刻骨铭心的作品。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一定是真诚的、有内涵的、讲究形式构造的。它是真善美的体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悲情;写意人物画;真实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忧外患的困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以明清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被批评为“玄学鬼”。五四运动以后,文学运动和美术运动相继爆发。由于受到国外现实主义的影响,陈独秀与著名的美学家吕澂挑起了中国的“美术革命”大旗。陈独秀在1918年的《美术革命》一文中说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化的写实精神……”明确指出了“输入现实主义”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画家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画已经不能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消遣物了,必须改变它空泛、超逸的现状。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造型体系,使它参与到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去,去揭露和面对真实的人生、深刻地去揭露病态社会的种种不幸和弊端,使它像现实主义文学一样成为引导时代国民精神的灯塔。中国的美术样貌随着社会科学、民主两大精神的主导而发生了改变,西方式的写实造型成为改良中国古典国画的一剂良药。
一、中国现实主义写意人物画的确立
绘画大师徐悲鸿归国之后,积极投身于国内的美术教育事业,他不仅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对中国画的改良也是不遗余力的。他的绘画理念和五四运动中的美术革命思想相契合,都竭力倡导现实主义绘画艺术。他觉得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更不用说反映民族精神了,所以传统的文人画并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说:“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印之时,或无须凭实写,而笔下未尝违背真实景象,易以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偶然一现之新景象,乃至惟妙。然肖或不妙,未有妙而不肖者也。妙之不肖者……态有不尽,均深究之。”徐悲鸿改造中国画首先从人物画着手,主张以人为主体,以真实人物的活动为题材进行创作。蒋兆和与徐悲鸿见了几次面之后,两个人就一拍即合。徐悲鸿还对蒋兆和说他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徐悲鸿的话深深地刻在了蒋兆和的心里,成了他一生努力奋斗的艺术目标。徐悲鸿对蒋兆和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为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蒋兆和后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与徐悲鸿共事,在校期间受到很多西方绘画的影响。与徐悲鸿一同确立了“徐蒋体系”。徐悲鸿提出了用现实主义绘画思想来改造中国传统中国画,而蒋兆和却把这一思想贯彻始终,他们共同翻开了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篇章。
二、悲情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五四运动之后,蒋兆和先生在上海接触到了新的绘画流派和珂勒惠支的版画,使他的内心震撼不已。加之自己生活的困顿和贫穷以及对下层老百姓的体察入微和深切同情,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催人泪下,直人人心。他笔下的《流浪的小子》《沿街叫卖》《拾煤核》《朱门酒肉臭》等作品都是他在上海亲身经历的折射。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这些流浪、贫苦、饥饿寒冷的痛苦生活,他才把一切表达得那么深刻。也正是由于他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阴暗面,才让他把现实世界的残酷表达得如此传神,也才会有《流民图》这一伟大巨作传世。《流民图》耗时一年,它真实地再现了沦陷区人民惨绝人寰的生活景象。里面的人物家破人亡,饱受疾病和饥饿的摧残,表达了蒋兆和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控诉。他将现实最真诚的再现,他的作品不虚伪、不缀饰、不掩饰、深刻动人,真实再现了残酷的社会现状和自己的悲愤之情。这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周思聪作为蒋兆和的学生和20世纪末最杰出的女画家之一,她深受蒋兆和和珂勒惠支的影响。她的绘画风格格高气清,后期的创作更是受到蒋兆和的影响,充满了悲情意味,绽放着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1982年在完成《矿工图》之后,周思聪和友人一起结伴到四川大凉山写生。当地彝族人的生活状态深深地震撼了周思聪的心灵,她似乎从大凉山妇女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她说:“在那里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和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到了那里就有一种共鸣,好像在上一个世纪的梦中曾经相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融洽。”在凉山,周思聪凭着自己的心灵感悟和日常所见画了一批具有生活气息的彝族人民速写。回到北京后她就创作了一系列“彝女”创作,有《边城小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母子》等作品,直到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也坚持把“彝女”创作延续了下去。同蒋兆和一样,周思聪的创作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折射。周思聪笔下的“彝女”正是她的母亲和她自己的写照。周思聪的母亲一生为家人操劳,很早离世。人生苦难的情怀在她幼小的心灵就埋下种子了,人到中年的周思聪遇到了和母亲一样的境况,加之风湿病的折磨使得她悲情的诗性又升华了。《秋林负薪图》是“彝女”系列题材最成熟也是尺幅最大的作品。五位负薪的妇女在树干的映衬下徐徐而行,画面苍茫而富有诗性。“彝女”系列用笔枯渴实则丰腴,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它表现了周思聪的人格理想和审美取向,这些画画出了写意人物画的新高度。
与周思聪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些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例如丸木位里夫妇,他们同时也是周思聪的好友。二战期间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老家在广岛的丸木位里夫妇连忙跑回老家探望乡亲,他们眼见负伤的乡亲一个个相继去世,血和脓还有人身体里的油脂粘在地板上,一堆堆的尸体等着家人们来认领。丸木夫妇在满是尸臭、蛆虫和苍蝇的环境里寻找可以吃的粮食。他们在广岛住了一个多月,亲眼目睹了原子弹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满目的狼藉和亲人的离世,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即便是回到东京,广岛的惨状和战争的阴影仍然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于是他们决定开始绘制“原子弹灾害图”,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目标。在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五年之后,丸木夫妇完成了《原爆图》的第一部,并且将自己的余生都献给了《原爆图》系列创作。他们相继在日本做了很多的展览,在日本国内展出达650次之多,参观的人数也是空前绝后的,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爆图》的15部篇目为:第一部“幽灵”;第二部“火”;第三部“水”;第四部“彩虹”;第五部“少年妇女”;第六部“废墟”;第七部“风”;第八部“救出”;第九部“烧津”;第十部“签名”;第十一部“母亲孩子像”;第十二部“登楼洗物槽”;第十三部“美军俘虏的死”;第十四部“乌鸦”;第十五部“长崎”。为此,丸木夫妇还获得了诺贝尔世界和平奖。这幅史诗般的巨作皆是丸木夫妇在狭小的房间里,两个人用尽一生的时间来绘制的。有些画是用欧洲的炭精笔在日本的纸上描绘而成的,有一种水墨的效果。为了完成《原爆图》,他们画了约有500张人体素描,这些模特均来自他们自己或者是周围的朋友,“赤松的裸体由丸木画,丸木的裸体由赤松画”。“朋友们为了我们聚集来了,在早晨出去上班之前,互相轮流当模特儿。家境贫寒的青年画家们,一方面为了自己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了帮助我们的工作,每天一早便来到工作地点。”许多画都是夫妇两人将大体上的构图记在脑子里直接放大画在正稿上的,而且由于屋子狭小,所以他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挪着纸画。在构图上他们借鉴了日本传统的屏风画和中国的古典绘画、版画,还有欧洲的壁画结构。《原爆图》不仅再现了原子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用艺术的语言还原了悲惨的历史,将原子弹的毁灭性刻画得深刻而又犀利。《原爆图》系列创作中恐怖的尸体、废弃的残骸、火焰的炙热、痛苦的呻吟……等等这些悲情的元素,在艺术的处理手法下,给人以难以回避的震慑力,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住胸口,难以呼吸,这种对于人性的反思超过了这幅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原爆图》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它使人们明白核武器给人们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灾害,使人认识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后来丸木夫妇来到中国做展览,周思聪陪同他们一同游览了中国许多的名胜古迹,也一同去采风写生,他们在艺术上产生了极强的共鸣。
三、结语
纵观历史,唯有表现现实主义的具有悲情诗性的创作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只是由于文人画的兴盛,文人骚客们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感都迁移到了山水和花鸟画上了,而人物就走上了雅逸的方向。清末明初,只有仕女画盛行一时,自古以来现实主义绘画都是中国画的薄弱环节。宋元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只注重笔墨造型的变化,而忽略了对人物真实情感的表现,形成了一种毫无灵气、感情空洞的概念化模式。到了清末,这种现象更甚。现实的力量是动人的,真实的感染是深远的,悲情的诗性是深刻的。不管是蒋兆和、周思聪还是丸木夫妇,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作品诉说着现实主义那些真实情感的力量。最为当今的艺术创作者们,我们应当摒弃前人的漠视和冷漠,关注现实,体验生活,从生活体验中去挖掘创作的灵感。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有的艺术理想和社会职责感。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以古装人物,少数民族题材为表现内容的甜俗化作品,创作内容显得空洞没有深意。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核心,保持真诚的创作激情,做好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准备,这样绘画史上才能出现更多刻骨铭心的作品。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一定是真诚的、有内涵的、讲究形式构造的。它是真善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