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金融业主体是银行,中国主流银行的创新业务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和速度。本文对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进行思考,探索银行业创新业务规律,防范相应风险。促进银行创新业务又好又快发展作。
关键词:银行;业务;创新;思考
中国金融业主体是银行,中国主流银行的创新业务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模式和速度。本文对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进行思考,探索银行业创新业务规律和特征,从国家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和银行自身加大防范相应风险的措施两大的方面作手,促进银行创新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一、中国主流银行创新业务特征及状况
中国主流商业银行的业主体是存贷款业务,针对市场需求推出了国内贸易融资等系列产品。纵观中国银行业在新金融环境下的业务创新,大多是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渠道的创新,大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业务的创新,主要体现了以下特征:
第一,银行业务网络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功能正逐步为网络所取代,客户足不出户,通过自己的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在家完成银行业务。遍布街巷的网点价值被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等。因此,对银行而言,其业务管理模式将实现向虚拟化管理模式的转型,业务经营范围将更趋广泛。
第二,个性化金融服务成为银行业务创新主流。银行业本质上是服务型行业,其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的质量。新经济环境下,银行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银行而言,既要为客户提供共性的服务又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同一客户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传统的存取款结算服务价值被削弱,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理财服务需求被增強;传统的单一的、彼此分割的金融服务价值被削弱,全方位的、多功能的3A(Anywhere、Anytime、Anyway)全能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被增强。因此,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高效性与低成本成为银行业务主要特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银行电子业务奠定了基础。电子货币、电子交易和网上交易,使银行交易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仅降低了银行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手续,还大大提高了交易成功率,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银行间的业务往来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它打破了传统业务的地域局限,基于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支付结算服务、资金转贴、信息交换等,既节省了大量交易费用,又提高了银行间业务的处理效率,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银行业务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是银行在新金融时代最明显的业务特征。
(三)大力发展各种创新业务
1、机构业务。各家银行不断探索银保合作新模式,加强在代理保险、资产托管、现金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合作,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推出“网上保险”服务。稳步推进银证、银期在融资、结算、代理、存管等方面的业务和产品创新,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提升银行同业合作水平,与国内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和代理清算业务规模继续扩大。拓展银政合作空间。
2、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探索投资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稳步发展企业理财咨询和资信服务等基础类业务,重点开拓以重组并购、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安排承销、间接银团、企业上市顾问等为代表的品牌类业务,积极发展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新兴业务。
3、个人银行业务。各银行纷纷接受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为目标”的经营原则,逐步改革个人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优化客户结构,明确“定位中端、竞争高端、培育潜力”的个人客户市场定位,实施统一客户视图,建立分层次客户服务体系,推动中高端客户和潜力客户的增长。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开展交叉销售,促进各项业务协调发展。加快服务渠道转型与整合,强化理财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建立营业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并重的整合性多渠道服务体系。
4、个人理财服务。建立较为丰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线,以满足客户对币种、期限结构、收益率及风险等级的不同要求。分为信托贷款类、债券投资类和新股申购类;向境内居民推出代客境外理财服务。向个人银行客户提供多种第三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代理政府债券和开放式基金产品的发行与交易以及银行保险代理业务。
5、充分利用网络发展银行业务。各银行通过互联网、电话或移动电话和分支机构的自动柜员机与自助银行中心,为公司和个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电子银行服务。网上银行在各商业银行中已得到长足发发展。建立网上银行理财平台,投产了网上黄金、各种基金产品新产品。网上商城、网上跨境汇款、异地账户管理、网上银企对账、企业批量预约付款等新产品和业务的推出,进一步满足了个人及公司客户的需求。实现海外分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突破。不断提高使网上银行系统安全性。
各商业银行还在:支付结算及现金管理业务、贵金属业务、企业年金业务、资金业务、银行卡业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银行发展较好。
二、政府要积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防止中国主流银行开创新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及中
国主流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政府积极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等。金融生态是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改善金融生态,不仅有助于吸引资金和资本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最终实现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情况看,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都十分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建设金融生态。
第一,金融生态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支持经济增长,而且是要支持经济的科学发展。要通过科学设计金融制度的机制,促进金融机制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促进各行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二,在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金融环境。
第三,金融生态的建设主体不仅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更主要是在金融主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最活跃的工商企业及自然人,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生态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金融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既要为金融落后拖了实际金融的后腿,也要便于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泡沫。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对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经济运行中苗头性的问题,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缓解了货币信贷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转换经济管理职能,我国仍然处在结构不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要进一步改变行政审批过多、审批规则模糊、审批职责不清的现象,正确界定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关系,把握职能的范围和管理方式,这为金融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市场配置能力的不断增强,要加快政府职能改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信息发布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切实把社会管理职责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理顺融资渠道,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明确投资活动中风险和收益的责任关系,要积极培育市場主体,完善市场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企业要增强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健全,一方面会带来整体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贷款不良记录增强企业的信用成本。企业应该从自身长远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杜绝违约的行为。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会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的惩治记录。
(二)中国主流银行在不断创新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风险防范。
1、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各银行积极实施组织机构改革和风险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制衡机制,清晰分离了前、中、后台职能,明确了各级风险管理职责。新设首席风险官,协助行长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决策。构建相对集中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管理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贷款管理,完善贷款审批环节,保证贷款审批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本行公司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如下:客户信授信额单笔信贷业务审批与管理;贷后用评级度核定管理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审批贷款发放。积极推进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稳步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同时,根据信用环境、管理水平和小企业信贷资源情况,实施差别化的小企业信贷政策。对小企业客户单户融资总量进行控制,增加抵(质)押物的权重,加强对企业现金流和货款归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升级完善信贷管理系统,进一步实施电子化管理和系统刚性控制。
2、完善个人信贷管理系统(PCM2003系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以支持普通、自住住房为主,严格控制投资、投机类住房贷款和高档住房按揭贷款。启动了“个人信贷审批系统项目”,改进个人信贷审批流程,明确流程各环节职责和责任,进一步提高流程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完善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严格分类标准和分类程序。信贷资产分类管理。银行对公司贷款资产质量实施12级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债项担保、欠款的逾期天数等多方面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对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实施5级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违约月数、预期损失率、信用状况、担保情况等定性和定量因素。信贷质量分类由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初分,在此基础上,信贷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权限内经过批准对初分结果进行人工修正,最终确定贷款质量分类。贷款质量级别细分,有助于更好地监控资产质量变化、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更有效地进行贷后管理,提升整体信贷管理水平。
3、不断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对于次级贷款,主要监控借款人的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并关注任何重大业务变化。对于可疑类贷款,密切监控借款款人和相关担保人的业务状况,加强对借款人资产的审查和保全,并积极清收这些贷款。加大收回不良贷款力度。比如:催收通知;现金清收;重组不良贷款;处置担保品或实现担保;通过诉讼或仲裁程序清收;及在采用全部其他清收方法仍无法回收后进行核销。
各银行全面实施前置风险管理环节,强化对信用风险的早期识别、量化评估和预警控制。全面完善和推行了优化操作流程,建立了以客户为单位的三卡集中催收,以一级分行为单位实行集中授信审批。实现了审核、审批作业的自动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主体是银行,中国主流银行的创新业务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和速度。各大银行都在积极的进行开展创新业务,但是,创新业务在中国金融界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不断探索银行业创新业务规律,防范相应风险。促进银行创新业务的健康又好又快,这就需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国家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金钱环境,各大银行也要加大自身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这样才能使银行的创新业务得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希文,银行会计(高等院校金融学系列教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2](美)彼得 S.罗斯(Peter S.Rose);西尔维娅 C.赫金斯(Sylvia C. Hudgins)[同作者作品],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第7版。
[3]魏春旗,商业银行竞争力,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1。
[4]于东升,金融发展中的创新:理论与中国的金融改革,西北大学;2004年。
[5]周如辛,金融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
关键词:银行;业务;创新;思考
中国金融业主体是银行,中国主流银行的创新业务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模式和速度。本文对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进行思考,探索银行业创新业务规律和特征,从国家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和银行自身加大防范相应风险的措施两大的方面作手,促进银行创新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一、中国主流银行创新业务特征及状况
中国主流商业银行的业主体是存贷款业务,针对市场需求推出了国内贸易融资等系列产品。纵观中国银行业在新金融环境下的业务创新,大多是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渠道的创新,大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业务的创新,主要体现了以下特征:
第一,银行业务网络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功能正逐步为网络所取代,客户足不出户,通过自己的电脑和网络就可以在家完成银行业务。遍布街巷的网点价值被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等。因此,对银行而言,其业务管理模式将实现向虚拟化管理模式的转型,业务经营范围将更趋广泛。
第二,个性化金融服务成为银行业务创新主流。银行业本质上是服务型行业,其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的质量。新经济环境下,银行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银行而言,既要为客户提供共性的服务又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同一客户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传统的存取款结算服务价值被削弱,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理财服务需求被增強;传统的单一的、彼此分割的金融服务价值被削弱,全方位的、多功能的3A(Anywhere、Anytime、Anyway)全能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被增强。因此,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高效性与低成本成为银行业务主要特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银行电子业务奠定了基础。电子货币、电子交易和网上交易,使银行交易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仅降低了银行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手续,还大大提高了交易成功率,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银行间的业务往来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它打破了传统业务的地域局限,基于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支付结算服务、资金转贴、信息交换等,既节省了大量交易费用,又提高了银行间业务的处理效率,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因此,银行业务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是银行在新金融时代最明显的业务特征。
(三)大力发展各种创新业务
1、机构业务。各家银行不断探索银保合作新模式,加强在代理保险、资产托管、现金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合作,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推出“网上保险”服务。稳步推进银证、银期在融资、结算、代理、存管等方面的业务和产品创新,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提升银行同业合作水平,与国内银行机构正式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和代理清算业务规模继续扩大。拓展银政合作空间。
2、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探索投资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稳步发展企业理财咨询和资信服务等基础类业务,重点开拓以重组并购、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安排承销、间接银团、企业上市顾问等为代表的品牌类业务,积极发展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新兴业务。
3、个人银行业务。各银行纷纷接受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为目标”的经营原则,逐步改革个人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优化客户结构,明确“定位中端、竞争高端、培育潜力”的个人客户市场定位,实施统一客户视图,建立分层次客户服务体系,推动中高端客户和潜力客户的增长。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开展交叉销售,促进各项业务协调发展。加快服务渠道转型与整合,强化理财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建立营业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并重的整合性多渠道服务体系。
4、个人理财服务。建立较为丰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线,以满足客户对币种、期限结构、收益率及风险等级的不同要求。分为信托贷款类、债券投资类和新股申购类;向境内居民推出代客境外理财服务。向个人银行客户提供多种第三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代理政府债券和开放式基金产品的发行与交易以及银行保险代理业务。
5、充分利用网络发展银行业务。各银行通过互联网、电话或移动电话和分支机构的自动柜员机与自助银行中心,为公司和个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电子银行服务。网上银行在各商业银行中已得到长足发发展。建立网上银行理财平台,投产了网上黄金、各种基金产品新产品。网上商城、网上跨境汇款、异地账户管理、网上银企对账、企业批量预约付款等新产品和业务的推出,进一步满足了个人及公司客户的需求。实现海外分行网上银行业务的突破。不断提高使网上银行系统安全性。
各商业银行还在:支付结算及现金管理业务、贵金属业务、企业年金业务、资金业务、银行卡业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银行发展较好。
二、政府要积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防止中国主流银行开创新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及中
国主流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政府积极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等。金融生态是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改善金融生态,不仅有助于吸引资金和资本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最终实现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情况看,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都十分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建设金融生态。
第一,金融生态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支持经济增长,而且是要支持经济的科学发展。要通过科学设计金融制度的机制,促进金融机制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促进各行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二,在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金融环境。
第三,金融生态的建设主体不仅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更主要是在金融主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最活跃的工商企业及自然人,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生态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金融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既要为金融落后拖了实际金融的后腿,也要便于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泡沫。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对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经济运行中苗头性的问题,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缓解了货币信贷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转换经济管理职能,我国仍然处在结构不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要进一步改变行政审批过多、审批规则模糊、审批职责不清的现象,正确界定政府和企业、市场的关系,把握职能的范围和管理方式,这为金融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市场配置能力的不断增强,要加快政府职能改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信息发布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切实把社会管理职责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理顺融资渠道,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明确投资活动中风险和收益的责任关系,要积极培育市場主体,完善市场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企业要增强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对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健全,一方面会带来整体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贷款不良记录增强企业的信用成本。企业应该从自身长远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杜绝违约的行为。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会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的惩治记录。
(二)中国主流银行在不断创新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风险防范。
1、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各银行积极实施组织机构改革和风险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制衡机制,清晰分离了前、中、后台职能,明确了各级风险管理职责。新设首席风险官,协助行长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决策。构建相对集中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管理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贷款管理,完善贷款审批环节,保证贷款审批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本行公司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如下:客户信授信额单笔信贷业务审批与管理;贷后用评级度核定管理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审批贷款发放。积极推进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稳步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同时,根据信用环境、管理水平和小企业信贷资源情况,实施差别化的小企业信贷政策。对小企业客户单户融资总量进行控制,增加抵(质)押物的权重,加强对企业现金流和货款归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升级完善信贷管理系统,进一步实施电子化管理和系统刚性控制。
2、完善个人信贷管理系统(PCM2003系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以支持普通、自住住房为主,严格控制投资、投机类住房贷款和高档住房按揭贷款。启动了“个人信贷审批系统项目”,改进个人信贷审批流程,明确流程各环节职责和责任,进一步提高流程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完善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严格分类标准和分类程序。信贷资产分类管理。银行对公司贷款资产质量实施12级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债项担保、欠款的逾期天数等多方面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对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实施5级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违约月数、预期损失率、信用状况、担保情况等定性和定量因素。信贷质量分类由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初分,在此基础上,信贷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权限内经过批准对初分结果进行人工修正,最终确定贷款质量分类。贷款质量级别细分,有助于更好地监控资产质量变化、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更有效地进行贷后管理,提升整体信贷管理水平。
3、不断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对于次级贷款,主要监控借款人的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并关注任何重大业务变化。对于可疑类贷款,密切监控借款款人和相关担保人的业务状况,加强对借款人资产的审查和保全,并积极清收这些贷款。加大收回不良贷款力度。比如:催收通知;现金清收;重组不良贷款;处置担保品或实现担保;通过诉讼或仲裁程序清收;及在采用全部其他清收方法仍无法回收后进行核销。
各银行全面实施前置风险管理环节,强化对信用风险的早期识别、量化评估和预警控制。全面完善和推行了优化操作流程,建立了以客户为单位的三卡集中催收,以一级分行为单位实行集中授信审批。实现了审核、审批作业的自动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主体是银行,中国主流银行的创新业务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和速度。各大银行都在积极的进行开展创新业务,但是,创新业务在中国金融界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不断探索银行业创新业务规律,防范相应风险。促进银行创新业务的健康又好又快,这就需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国家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金钱环境,各大银行也要加大自身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这样才能使银行的创新业务得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希文,银行会计(高等院校金融学系列教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2](美)彼得 S.罗斯(Peter S.Rose);西尔维娅 C.赫金斯(Sylvia C. Hudgins)[同作者作品],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第7版。
[3]魏春旗,商业银行竞争力,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1。
[4]于东升,金融发展中的创新:理论与中国的金融改革,西北大学;2004年。
[5]周如辛,金融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