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核心考点 助推地理学考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ang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文章依据浙江省近7次学考试卷寻找核心考点,并以农业区位因素考点为例,分析核心考点之常考特点,探讨解锁核心考点的路径,以期为学生攻克学业水平考试提供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核心考点;农业區位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要求,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以检测学生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为高中学生毕业提供基本依据为目的[1]。因此,考查重点首先是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次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而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过程中,核心考点出现频率高、分值大,认识并厘清核心考点的奥秘,有的放矢,是攻克学业水平考试的有效捷径。
  一、核心考点的分布
  综观浙江省近7次学考考卷,分别为2018年6月、2019年1月、2019年6月、2020年1月的4次学考和2018年4月、2018年11月、2019年4月3次选考(3次选考第1~27题为学考题,难度略高于纯学考,有参考价值,故按学考卷统计在内),统计发现每次考试必有核心考点且核心考点类似。按考查模块分,必修三个模块分数相当,与以往相同,重点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必修二第三章和必修三第一章;按考点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运输布局、地理信息技术等知识点逢考必出,是核心、高频考点,其中大气环境、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分值最为突出(表1)。
  二、核心考点的特征
  在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的核心考点统计中,“农业区位因素”无疑是高频考点,对其考查有明显的地理学科特色,在学考复习中具有代表性,对其所属子考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命题特征、考查方式与其他核心考点具有共同特性。研究近7次学考试题,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点的考查(表2)具有明显特点——常考、常变、常有、常现、常提。
  1.主干知识常考
  近7次学考试题中,农业考点在每套试卷出现至少2次,多则5次,分值从4分到11分不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频考点,而考点始终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区位、农业可持续发展(含美国农业)等重要知识点展开(图1),试题一般回归教材,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进行回忆、再认能力基础上,进行地理事象成因分析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2.情境材料常变
  学考中对核心考点的考查千篇一律,但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域情境却千变万化。区域情境一般遵循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等原则,将最新科研成果、时事热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景观等融入地理试题中。如同样考查农业地域类型,2018年6月以“粮改饲”为新情境,而2019年1月则以欧洲西部的区域地图为情境(表2)。
  3.图表信息常有
  考试说明对学科能力考核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提取、解读地理信息。基于“无图不成题”的地理学科特点,浙江省近7次学考中农业之核心考点多以图文或图表方式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忆图、绘图、用图能力(表2)。
  4.区域概念常现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地理试题一般依托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可持续发展等知识链构成区域背景。在中学地理试题中多以区域为载体,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动态过程,即由区域位置认识区域特征,观察区域差异,感受因为差异形成的区域联系,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2],以此考查学生区域综合视角和区域认知能力(图2)。在不同的区域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影响农业因素亦不同,故区域性是农业典型特性之一,农业与区域相伴而生(表3)。
  5.整体关系常提
  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即整体性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技术经济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其本质其实就是寻找农业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并从整体性视角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地理原理、规律,这是命题主要考查方向之一(表3)。
  三、核心考点的解锁路径
  农业区位因素是学考核心考点,其命题特征和考查方式在所有考点中具有代表性,根据上述试题的“奥秘”与“常性”,寻找攻克捷径,亦是解锁每一个核心考点的通用之路。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2019版地理学考考试说明指出考核要求,其中识记、理解试题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试题约占35%。表2中统计的农业考点考查难度虽以c、d为主,但其材料及地图多来源于课本,部分试题的答案源自教材原文或原文改编,故回归教材、“唤醒”教材,夯实基础是打赢学考这场攻坚战的第一步。
  例1:(2018年11月第26题第4小题,试题材料略)从农业生态保护角度,简述乙地农场发展苜蓿与玉米轮作的作用。
  参考答案: 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污染。
  立足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Ⅲ第56页,见阅读材料“保护性耕作”原文:“……施行该耕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最大限度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由于苜蓿属于豆科作物,有固氮作用,因而能提高土壤肥力。
  试题的命题素材或者答案直接选自教材,或引用或截取或改编。立足教材,严格参照考试条目对教材内容(含阅读和活动)进行审视与理解,遵循抓基础、挑重点原则,甄别概念,厘清、整合教材知识并建立框架体系,加强基础知识落实和基本技能培养。
  2.关注热点,引入情境
  地理学科强调采用“生活地理”教学载体,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地理课堂坚持“走出去”原则,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尤其与生活地理相关的事象都可能成为地理命题素材。与农业相关的热点,“主人公”主要是各类农作物与农产品,如杂交水稻、樱桃、茉莉花、各类药材等。   例2: (2018年6月第2题,试题略)试题材料:“粮改饲”是指在原种粮区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 奶罐 肉库”的产业活动。
  关注热点:“粮改饲”是时事热点,是农业部开展的最新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 奶罐 肉库”,将粮食、作物种植的一元结构调整为粮食、饲料作物的二元或多元结构,“粮改饲”作为情境,“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引起“农业地域类型”变化。
  关于情境类型,可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周围生产活动及网络新闻等,切身体验地理情境[3],让生活体会与地理背景材料自然融合,培养学生洞察热点地理现象可能成为命题素材的习惯。
  3.聚焦插图,培养读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景观图、漫画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及区域图等是地理学科表达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学考复习中,需要训练学生读图、画图、描图的能力,逢图必读,逢图必讲。
  例3: (2018年4月第3题,试题材料略)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乳畜业
其他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这种和谐课堂应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有机整合,教学活动充满人性、民主和自由,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处于积极学习的最佳状态。这种课堂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是真正的和谐课堂。    一、坚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尊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尊,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在一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江苏卷)英语试题将短文改错换成对话填空这一新题型,这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在特定对话的上下文中运用单词的能力。它不是简单地考单词拼写,而是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考查。新题型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我国英语语法专家张道真提出的“词汇是语法的基础”理论。改动后的题型指导思想正确,立意高。    一、背景分析    1 题型的改革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的,对高中英语教学方法起
摘 要:新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SOLO分类理论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差异评价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依据SOLO分类理论,侧重于单点、多点、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四个层次对高考试题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并寻求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地理试题;能力结构分析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在地理教育研究中指出要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提供最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教学的“有效益、有效率”、情感教育、服务人生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对教师的有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实际性的思索。  【关键词】 有效益、有效率 情感教育 服务人生 历史有效教学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呢?有效的历史教学至少有这样两个目标:一是《历史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学指明的方向,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
2003年,国家出台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对旧课标的完善和提高,但是在新课标的实施中,笔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新课标实施后,仍然缺失学习动机,甚至茫然无措。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主动发言的人几乎总是那几位学生,其余的学生对于课堂讨论或发言等课堂活动持不感兴趣、不敢参与或不屑的态度,这些学生在课堂都不进行语言操练,就更不用说课后自主练习了。兴趣、学习动机的缺乏使得学生学习英语很被动,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2007、2008年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两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都有反应,特别是2008年分配中的公平问题成了高考的大热点,况且由于汶川地震及其相关问题的发生,相信在2009年以后的几年里,“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仍然是高考政治复习的一个重点,这里笔者就该专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和影响: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20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被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等教学方式所代替。但长期以来固有的思维方式仍然困扰着一些教师的教学,造成学生可能形成僵化的思维方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下面谈一点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我觉得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和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推动着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变革。一个以培养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审视自己的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探讨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强化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一、教学理念的转换是落实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为主导,课程改革的
摘 要: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其成为研学旅行的主阵地。文章以雁荡山三折瀑为例,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首先明确地理研学旅行的意义,进而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设计,并反思研学旅行可能出现的误区及解决途径,旨在让研学旅行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从而高效地服务地理教学和学生成长。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雁荡山三折瀑  研学旅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要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只有坚持教书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魏老师言之有理,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育人更要育心。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