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新形势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变化、适应教育教学功能转变的必由之路。持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打造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新样板,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动教师理念“新转向”?如何打造融合课程?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改革提供新模式新样板?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讨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议题一 如何激发教师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李玉红:武汉市新洲区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创建于2012年的农村合并初中。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龄稍大的教师习惯于定式化的教学模式,短时期内转变观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属不易。学校为促进教育资源高效利用,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走出了一条“以校为本,互助合作”的师训兴校之路。
立足学校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规划体系。一是建设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三级发展规划,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努力优化校本培训条件;三是发掘信息资源,对内开展题库建设并给予教师技术支持,对外引进知名网校、著名高校资源,充分做好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坚持学能至上,增进校本培训质量意识。一是专家引领,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组织校际交流,提高教师学术兴趣和科研认知水平;二是课题拉动,加强课题申报培训,鼓励教师勇于承担课题研究,提高学术探究能力和专题研讨能力;三是骨干带路,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例会,广泛交流经验,提高教育教学境界和教学艺术水准。在培训工作中学校不仅丰富内容,而且创新形式,让教师在悉心观察、耐心聆听中,及时解决困惑,化解难题,做出反馈调整,促进教师反思自我,生发动力。
重视建章立制,强化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一是完善制度,保证校本培训工作常态运行;二是规范档案,落实校本培训工作监督;三是激励为先,促进培训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将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考核,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并在每年的教师节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同时,为成绩突出的教师开设名师工作室,评选校级“学带优青”,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学校、上级和同行的认可中彰显个人价值,以此获得精神上的高峰体验,向更高一级的目标迈进,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快速进步、脱颖而出。
彰显主体参与,打造校本培训互助特色。一是开展每月学科教研大练兵、每周组内集体教研和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论坛、例行教学专题研讨,让主动探索实践的教师分享优秀案例和成功心得;二是采取师徒结对帮扶,实施青蓝工程,师傅上展示课,徒弟上汇报课,行政推门听课,期末推优校级赛课,利用听评课转变观念,在不间断的教学改进中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开展网上教研,通过线上与专家、同行交流,通过经典教学案、同课异构、文理交叉创新等方式推进过程实施和成效获得,实现开阔视野、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郑晓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渴望被点燃,大连市高新区普罗旺斯学校(以下简称“普罗旺斯学校”)以学术力量不断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职业成就持续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转变教师观念,推动理念转向。优化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和课题。普罗旺斯学校把转变教师观念的聚焦点落在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课堂的转型上。学校努力通过“问题化学习”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建构者、问题的合作解决者、人生的自我教育者。教师从教学设计起步,深入学科实践,研究不同学科的课堂形态,推动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在问题化学习的实践道路上逐步实现对新课堂生态的构建。
依托情智课堂,深入实践反思。普罗旺斯学校的“情智问题化”课堂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既有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和点拨,也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与自主学习,二者是课堂的共同缔造者,互相点燃、互相成就。情与智相互作用的学习心理模式和立体结构的教学模型,是对优秀教师实践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即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把智慧培养提高到育人水平,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层面。
做好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能力。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应该聚焦团队,把思考和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上来。对教师群体而言,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普罗旺斯学校是一所建校仅四年的九年一贯制新学校,90后的青年教师居多。学校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教师的团队意识和研究意识,打造一流的“八有”教师团队,努力开创学校教师培养的新局面。教师专业化培训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班主任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课程化、专题化的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建设,实现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两翼并进,形成“情智”共进的教师团队。
学校对于教师的校本培训和实践研修有着务实、长远的规划,通过青年教师专题轮训、学科组研课、全員预约式听课、级部主题读书交流、科研校刊写作等活动,让教师从不同角度体验新的教学形态,从而更科学地实践于课堂。学校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带头人团队,让优秀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团队共同行动,在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
潘旸: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以下简称“广小”)迄今已有125载办学历史,是温州府的第一所官办小学,在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进程中,如何让“项目化学习”演化为师生行走世界的思维方式与常态是我们寻求突破的重点。我想借教师成长的三个故事来展示广小是如何激发教师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的。 第一个故事:从“要我”到“我要”:未来学习的头脑风暴。很多教师不知道未来的教育长什么样,不知道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到底指向课堂变革的哪些元素。于是我带着团队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用几个月时间,全程云上参与了中国教育创新年会17场次,面向学生、家长、教职工分层进行头脑风暴式大讨论,构建“全学习”生态系统,让“未来”在广小人心中建模。有了这样的学习大背景,教师们慢慢意识到需要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适时引入“项目化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支点,并邀请夏雪梅博士、陈素平教授做专题指导。
第二个故事:从“我做”到“我创”: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次。唯有行动才能真正使理念落地,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行动的突破口在哪里?广小有很多传统项目,具有13年历史的传统义卖,做了22届的读书节等,它们亟待通过新理念新实践进行升级改造。一场面向全校全员的项目化学习场景革命在广小校园展开。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次尝试行动便是学校每年12月31日举行的传统义卖。因为疫情,我们刚好借此制定新规则:家长不可以进校园,不能卖吃的;鼓励自己生产,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我们就这样给义卖设定真实情境,带着学校层面的驱动型问题尝试迭代。从第一步入项,走到第六步复盘,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个故事:从“我创”到“生创”:项目化学习的迭代。我们在项目化学习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发现:教师仍然缺乏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学校继续引入“项目化学习”作为课程支点,加大力度进行了第二项迭代:广小第22届读书节。项目设计从2020年12月份开始,1月31日云上四校区正式启动。聚焦学段阅读目标,展开全科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行政团队只做一件事,即“一星期一集中复盘”,用倒逼机制,让集团四校区六个学段24名教师代表交流学生思考了什么,做了什么,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完成哪些任务。教师们收获了大量的“意想不到”,看到了学生潜力无限的成长思维,看到了勃发的阅读力与创造力,自己也在一次次实践与发现中不知不觉成长。
议题二 如何打造融合课程?
蔡敏胜:作为一所新的面向未来的学校,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全员聘任。学校践行生态教育理念,实施课程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让儿童站在教育正中央,让每一个生命幸福而完整的成长。
建校之初,我们走访和考察了国内课程改革发源地,寻求与生态教育契合的课程理念,最终整合了“全课程”的资源和理念,构建了学校生态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元化,课程结构才会相对稳定,才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才能形成开放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基于生态系统中“网与群”的关系,我们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学校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它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融通性课程四大课程群组成,实现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群,从学科网到目标链的纵向链接,实现其结构性;再通过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及融通性的横向链接,实现其功能性,最终形成网格化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走向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立足基础性课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或必修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综合性课程是指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和整合,以主题教学为线索,重点在于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传统课程中的学科单一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真实场景的体验性学习、跨学科整合、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融通性课程是指在立足以上三种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融合,重在促进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各学段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从大主题的确定、学科目标的制定,慢慢走向围绕“大概念”建构的深度学习,让跨学科的学习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例如:主题项目课程“我爱你,中国”的结构设计,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我的生活——社会、世界——我跟这个社会、世界的关联——自己、我们”的成长历程。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主题课程,为孩子探索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以语文主题内容学习为主线,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所有相关学科围绕“我爱你,中国”的主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思维习惯、情感目标,并由此构建和谐、丰富、完整的教室文化,让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结。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桥梁,服务于孩子当下的生活。
议题三 新时期,课程改革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
毛展煜: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中学正在筹建高中部,未来这将是一所配置高、硬件优、师资强、教学优的学校。学校注重从教师的视角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整合、优化与创生,涵盖了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等一系列循环改进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深度理解学校教育哲学,共同构建学校课程图谱。教师需要对学校的教育哲学(重点是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围绕本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达成共识,并建构本校的课程图谱。在构建课程图谱的过程中,要以办学理念引领顶层设计,以培养目标指引体系运行。
开展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着重创新教學与评价方式。首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准确把握国家的“开齐、开足、开好”要求,依据国家课程的资源特点,通过补充、拓展、重组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实际状况,也更加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其次,创新学科教与学方式。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基本学情,改进自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改进“学”的方式,再造教与学流程。最后,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教师基于新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评价方式,涉及教学评价、学习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特别关注评价的多元化、生成性。 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培育特色和精品课程。第一,课程建设要实现生本价值。明确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培养目标“两张皮”现象和“学生发展缺位”的学校特色建设误区。第二,课程建设要关照学科立场。既要强调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又要敢于直面学科教学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拓展性校本课程。第三,课程建设要运用情境表达。课程内容要坚持生活视野,关注学生生命,注重生活化的呈现表达,素材要有新鲜感、时代性,蕴含真实问题,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快乐的生活体验。第四,课程建设要实现主体创生。既要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空间,使之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持续探究;又要给予教师自主创新空间, 生成教师个性化教育智慧,总结提炼动态生成的、具有自主创造价值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侯晓霞: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为了科学设置、有效实施学校课程,全面达到育人目标,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四小学(以下简称“伊旗四小”)以《伊金霍洛旗教育局关于印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实施理念;以“以智促情、以情润智”为课程实施目标。
精准定位:学校以达成学生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实施宗旨,科学定位课程建设总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我校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以智促情,以情润智”。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和课程整合模块化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学校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能够宽智、明礼、自信、进取。
健全体系:伊旗四小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和德育活动类校本课程,形成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并将三级课程重新融合统整,形成怡情、启智、修身、健体四大项,基础、拓展、探究三大类课程。
精细实施:为了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全过程。做到顶层设计精细化,课程开发精细化,课程教学精细化,课程评价精细化。
保障有力:在组织保障上,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学科组长为组员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制度保障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新审议优化“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等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方案汇编”;在资源保障上,通过经验交流、观课议课、专题培训等学习形式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积极引进各类有助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活动类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和门类。在充分保障人力资源的同时,学校利用现有空间资源,配备了舞蹈室、动漫室、围棋室、古筝教室、电子琴教室等专用教室21間,艺术活动场馆2处,专用围棋桌椅、钢琴、动漫制作系统、古筝、管乐器、电子琴等专业学具,投入累计100余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有课程教学的需要。
国贺梅:新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兴安二小”)坚持五育并举,认真践行“生命教育”,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生命教育”分解为“营造生命教育环境,建构生命教育课堂,研发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体验”四个板块,有序推进,逐步让这四个版块成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四大实践支撑,将“生命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
营造“生命教育”环境。走进校园,我们可以看到用书本托起的“生命教育”四个大字造型,该造型的背景是迎着阳光奔跑的孩子们,呈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们向着阳光成长。尚学楼的墙面上,校训“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的金色大字十分醒目。南北教学楼之间,遥相对应着两个彩色圆环造型,上面是兴安二小孩子们在小学六年之中要阅读的100本书,提示孩子们在书香中润泽生命成长。教学楼内的墙壁,从生命意识、生命品质、生命态度、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等多维度呈现生命的意义。各楼层专设学生作品展区,学生的优秀作品彰显着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气息。
建构“生命教育”课堂。学校认真制定了“生命教育手册”,其中包含“生命教育”工作常规、“生命课堂”的基本色调、“生命课堂”评价标准等,为教师提供行动抓手,引领教师学会帮助学生把学习情绪调到最佳状态,在师生广泛的平等对话中,成就学生个体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用课堂的质量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兴安二小开展“小题大做”系列研究活动。我们把来自一线教师的困惑以及业务领导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提炼,然后请教师们认领并进行团队式微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学习、思考、实践中解决问题。
研发“生命教育”课程。我校开设STEAM课程、德育校本课程以及五十个社团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将生命教育推向深入。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生命历程的美好,提升综合素养。我校要求教师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视角选课,选课后要认真制定课程纲要,以课程纲要为抓手来认真实施课程。
进行“生命教育”体验。农村、工厂、大自然,处处是“生命课堂”。兴安二小将“生命教育”延伸到社会体验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走进社区、街头、红城景区等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更好地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颜源
如何推动教师理念“新转向”?如何打造融合课程?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改革提供新模式新样板?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讨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议题一 如何激发教师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李玉红:武汉市新洲区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创建于2012年的农村合并初中。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龄稍大的教师习惯于定式化的教学模式,短时期内转变观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属不易。学校为促进教育资源高效利用,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走出了一条“以校为本,互助合作”的师训兴校之路。
立足学校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规划体系。一是建设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三级发展规划,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努力优化校本培训条件;三是发掘信息资源,对内开展题库建设并给予教师技术支持,对外引进知名网校、著名高校资源,充分做好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坚持学能至上,增进校本培训质量意识。一是专家引领,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组织校际交流,提高教师学术兴趣和科研认知水平;二是课题拉动,加强课题申报培训,鼓励教师勇于承担课题研究,提高学术探究能力和专题研讨能力;三是骨干带路,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工作例会,广泛交流经验,提高教育教学境界和教学艺术水准。在培训工作中学校不仅丰富内容,而且创新形式,让教师在悉心观察、耐心聆听中,及时解决困惑,化解难题,做出反馈调整,促进教师反思自我,生发动力。
重视建章立制,强化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一是完善制度,保证校本培训工作常态运行;二是规范档案,落实校本培训工作监督;三是激励为先,促进培训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将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考核,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并在每年的教师节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同时,为成绩突出的教师开设名师工作室,评选校级“学带优青”,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学校、上级和同行的认可中彰显个人价值,以此获得精神上的高峰体验,向更高一级的目标迈进,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快速进步、脱颖而出。
彰显主体参与,打造校本培训互助特色。一是开展每月学科教研大练兵、每周组内集体教研和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论坛、例行教学专题研讨,让主动探索实践的教师分享优秀案例和成功心得;二是采取师徒结对帮扶,实施青蓝工程,师傅上展示课,徒弟上汇报课,行政推门听课,期末推优校级赛课,利用听评课转变观念,在不间断的教学改进中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开展网上教研,通过线上与专家、同行交流,通过经典教学案、同课异构、文理交叉创新等方式推进过程实施和成效获得,实现开阔视野、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郑晓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渴望被点燃,大连市高新区普罗旺斯学校(以下简称“普罗旺斯学校”)以学术力量不断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职业成就持续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转变教师观念,推动理念转向。优化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和课题。普罗旺斯学校把转变教师观念的聚焦点落在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课堂的转型上。学校努力通过“问题化学习”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建构者、问题的合作解决者、人生的自我教育者。教师从教学设计起步,深入学科实践,研究不同学科的课堂形态,推动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在问题化学习的实践道路上逐步实现对新课堂生态的构建。
依托情智课堂,深入实践反思。普罗旺斯学校的“情智问题化”课堂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既有以教师为主体的引导和点拨,也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与自主学习,二者是课堂的共同缔造者,互相点燃、互相成就。情与智相互作用的学习心理模式和立体结构的教学模型,是对优秀教师实践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即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把智慧培养提高到育人水平,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层面。
做好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能力。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应该聚焦团队,把思考和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上来。对教师群体而言,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普罗旺斯学校是一所建校仅四年的九年一贯制新学校,90后的青年教师居多。学校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教师的团队意识和研究意识,打造一流的“八有”教师团队,努力开创学校教师培养的新局面。教师专业化培训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班主任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课程化、专题化的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建设,实现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两翼并进,形成“情智”共进的教师团队。
学校对于教师的校本培训和实践研修有着务实、长远的规划,通过青年教师专题轮训、学科组研课、全員预约式听课、级部主题读书交流、科研校刊写作等活动,让教师从不同角度体验新的教学形态,从而更科学地实践于课堂。学校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带头人团队,让优秀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带动团队共同行动,在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
潘旸: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以下简称“广小”)迄今已有125载办学历史,是温州府的第一所官办小学,在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进程中,如何让“项目化学习”演化为师生行走世界的思维方式与常态是我们寻求突破的重点。我想借教师成长的三个故事来展示广小是如何激发教师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的。 第一个故事:从“要我”到“我要”:未来学习的头脑风暴。很多教师不知道未来的教育长什么样,不知道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到底指向课堂变革的哪些元素。于是我带着团队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用几个月时间,全程云上参与了中国教育创新年会17场次,面向学生、家长、教职工分层进行头脑风暴式大讨论,构建“全学习”生态系统,让“未来”在广小人心中建模。有了这样的学习大背景,教师们慢慢意识到需要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适时引入“项目化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支点,并邀请夏雪梅博士、陈素平教授做专题指导。
第二个故事:从“我做”到“我创”: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次。唯有行动才能真正使理念落地,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行动的突破口在哪里?广小有很多传统项目,具有13年历史的传统义卖,做了22届的读书节等,它们亟待通过新理念新实践进行升级改造。一场面向全校全员的项目化学习场景革命在广小校园展开。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次尝试行动便是学校每年12月31日举行的传统义卖。因为疫情,我们刚好借此制定新规则:家长不可以进校园,不能卖吃的;鼓励自己生产,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我们就这样给义卖设定真实情境,带着学校层面的驱动型问题尝试迭代。从第一步入项,走到第六步复盘,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个故事:从“我创”到“生创”:项目化学习的迭代。我们在项目化学习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发现:教师仍然缺乏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学校继续引入“项目化学习”作为课程支点,加大力度进行了第二项迭代:广小第22届读书节。项目设计从2020年12月份开始,1月31日云上四校区正式启动。聚焦学段阅读目标,展开全科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行政团队只做一件事,即“一星期一集中复盘”,用倒逼机制,让集团四校区六个学段24名教师代表交流学生思考了什么,做了什么,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完成哪些任务。教师们收获了大量的“意想不到”,看到了学生潜力无限的成长思维,看到了勃发的阅读力与创造力,自己也在一次次实践与发现中不知不觉成长。
议题二 如何打造融合课程?
蔡敏胜:作为一所新的面向未来的学校,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全员聘任。学校践行生态教育理念,实施课程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让儿童站在教育正中央,让每一个生命幸福而完整的成长。
建校之初,我们走访和考察了国内课程改革发源地,寻求与生态教育契合的课程理念,最终整合了“全课程”的资源和理念,构建了学校生态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元化,课程结构才会相对稳定,才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才能形成开放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基于生态系统中“网与群”的关系,我们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学校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它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融通性课程四大课程群组成,实现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群,从学科网到目标链的纵向链接,实现其结构性;再通过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及融通性的横向链接,实现其功能性,最终形成网格化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走向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立足基础性课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或必修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综合性课程是指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和整合,以主题教学为线索,重点在于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传统课程中的学科单一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真实场景的体验性学习、跨学科整合、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融通性课程是指在立足以上三种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融合,重在促进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各学段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从大主题的确定、学科目标的制定,慢慢走向围绕“大概念”建构的深度学习,让跨学科的学习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例如:主题项目课程“我爱你,中国”的结构设计,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我的生活——社会、世界——我跟这个社会、世界的关联——自己、我们”的成长历程。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主题课程,为孩子探索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以语文主题内容学习为主线,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所有相关学科围绕“我爱你,中国”的主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思维习惯、情感目标,并由此构建和谐、丰富、完整的教室文化,让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结。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桥梁,服务于孩子当下的生活。
议题三 新时期,课程改革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
毛展煜: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中学正在筹建高中部,未来这将是一所配置高、硬件优、师资强、教学优的学校。学校注重从教师的视角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整合、优化与创生,涵盖了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等一系列循环改进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深度理解学校教育哲学,共同构建学校课程图谱。教师需要对学校的教育哲学(重点是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围绕本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达成共识,并建构本校的课程图谱。在构建课程图谱的过程中,要以办学理念引领顶层设计,以培养目标指引体系运行。
开展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着重创新教學与评价方式。首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准确把握国家的“开齐、开足、开好”要求,依据国家课程的资源特点,通过补充、拓展、重组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实际状况,也更加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其次,创新学科教与学方式。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基本学情,改进自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改进“学”的方式,再造教与学流程。最后,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教师基于新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评价方式,涉及教学评价、学习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特别关注评价的多元化、生成性。 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培育特色和精品课程。第一,课程建设要实现生本价值。明确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培养目标“两张皮”现象和“学生发展缺位”的学校特色建设误区。第二,课程建设要关照学科立场。既要强调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又要敢于直面学科教学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拓展性校本课程。第三,课程建设要运用情境表达。课程内容要坚持生活视野,关注学生生命,注重生活化的呈现表达,素材要有新鲜感、时代性,蕴含真实问题,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快乐的生活体验。第四,课程建设要实现主体创生。既要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空间,使之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持续探究;又要给予教师自主创新空间, 生成教师个性化教育智慧,总结提炼动态生成的、具有自主创造价值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侯晓霞: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为了科学设置、有效实施学校课程,全面达到育人目标,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四小学(以下简称“伊旗四小”)以《伊金霍洛旗教育局关于印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实施理念;以“以智促情、以情润智”为课程实施目标。
精准定位:学校以达成学生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实施宗旨,科学定位课程建设总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我校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以智促情,以情润智”。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和课程整合模块化的实施策略,给学生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学校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能够宽智、明礼、自信、进取。
健全体系:伊旗四小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和德育活动类校本课程,形成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并将三级课程重新融合统整,形成怡情、启智、修身、健体四大项,基础、拓展、探究三大类课程。
精细实施:为了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全过程。做到顶层设计精细化,课程开发精细化,课程教学精细化,课程评价精细化。
保障有力:在组织保障上,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学科组长为组员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制度保障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新审议优化“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等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方案汇编”;在资源保障上,通过经验交流、观课议课、专题培训等学习形式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积极引进各类有助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活动类课程,丰富了课程内容和门类。在充分保障人力资源的同时,学校利用现有空间资源,配备了舞蹈室、动漫室、围棋室、古筝教室、电子琴教室等专用教室21間,艺术活动场馆2处,专用围棋桌椅、钢琴、动漫制作系统、古筝、管乐器、电子琴等专业学具,投入累计100余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有课程教学的需要。
国贺梅:新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兴安二小”)坚持五育并举,认真践行“生命教育”,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生命教育”分解为“营造生命教育环境,建构生命教育课堂,研发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体验”四个板块,有序推进,逐步让这四个版块成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四大实践支撑,将“生命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
营造“生命教育”环境。走进校园,我们可以看到用书本托起的“生命教育”四个大字造型,该造型的背景是迎着阳光奔跑的孩子们,呈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们向着阳光成长。尚学楼的墙面上,校训“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的金色大字十分醒目。南北教学楼之间,遥相对应着两个彩色圆环造型,上面是兴安二小孩子们在小学六年之中要阅读的100本书,提示孩子们在书香中润泽生命成长。教学楼内的墙壁,从生命意识、生命品质、生命态度、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等多维度呈现生命的意义。各楼层专设学生作品展区,学生的优秀作品彰显着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气息。
建构“生命教育”课堂。学校认真制定了“生命教育手册”,其中包含“生命教育”工作常规、“生命课堂”的基本色调、“生命课堂”评价标准等,为教师提供行动抓手,引领教师学会帮助学生把学习情绪调到最佳状态,在师生广泛的平等对话中,成就学生个体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用课堂的质量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兴安二小开展“小题大做”系列研究活动。我们把来自一线教师的困惑以及业务领导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提炼,然后请教师们认领并进行团队式微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学习、思考、实践中解决问题。
研发“生命教育”课程。我校开设STEAM课程、德育校本课程以及五十个社团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将生命教育推向深入。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生命历程的美好,提升综合素养。我校要求教师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视角选课,选课后要认真制定课程纲要,以课程纲要为抓手来认真实施课程。
进行“生命教育”体验。农村、工厂、大自然,处处是“生命课堂”。兴安二小将“生命教育”延伸到社会体验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走进社区、街头、红城景区等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更好地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