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行的期待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现实总是让人失望。
  一
  经历了两个月的期待,在2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我的同伴抵达了巴巴多斯的格兰特利·亚当斯机场。从下飞机到低矮机场大厅间的距离很短,但却足以让我感到气候的剧烈转变。才几个小时,我就从我所居住的地方来到了一个闷热潮湿的所在,这种天气,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五个月后方会来临,而且,闷热潮湿的程度也不会如此难耐。
  一切都和想象相异,这里的一切简直就让我吃惊。在这之前的几周里,只要想到巴巴多斯岛,萦绕脑际的不外乎是我在阅读一本相关的宣传册上的图片:其一是夕阳下挺立着棕榈树的海滩;其二是一处别墅式的酒店,从落地窗看过去,是铺着木质地板、有着洁白的亚麻床罩的房间;其三呢,则是湛蓝无云的天空。
  然而,一踏上巴巴多斯岛,我就意识到“巴巴多斯”这一词还应包含太多的内涵。
  在我的预期中,从行程安排表的最后一行到酒店房间之间本应空无一物,可现在心里却涌起对一些景象的不满,如塑料垫已破烂的行李传送带,堆满烟灰的烟缸上两只翻飞的苍蝇,迎宾厅里转动着的巨型电扇,仪表板有假豹皮镶边的白色出租车,机场外大片荒地上一只无家可归的狗……到达几个小时后,我才慢慢将自己和想象中的酒店房间联系起来,只是我先前没有想到房间里的空调机是如此庞大,也没有料到洗手间只是用塑料贴面板分隔而成,上面还贴着告示,正告客人节约用水。
  如果说我们往往乐于忘却生活中我们期待以外的东西,那么,艺术作品恐怕难逃其咎,因为同我们的想象一样,艺术作品在构型的过程中也有简单化和选择的过程。艺术描述带有极强的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一本游记,譬如说,可能会告诉我们叙述者“旅行”了一个下午赶到了山城,而后在山城里的一座建于中世纪的修道院里住了一宿,醒来时已是迷雾中的拂晓。事实上,我们从不可能“旅行”一个下午。我们坐在火车上,腹中刚吃过的午餐在翻腾。座位的罩布颜色发灰。我们看着车窗外的田野,然后又回视车厢内。一种焦虑在我们的意识里盘旋。我们注意到对面座位的行李架上一个行李箱上的标签。我们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敲打窗沿。食指的指甲开裂处勾住了一个线头。天开始下雨了。一颗雨滴沿着蒙满灰尘的车窗玻璃滑下,留下一道泥痕。我们在寻思车票放在哪里。我们又看着窗外的田野。雨还在下。火车终于启动了。火车经过了一座铁桥,然后不明缘故地停了下来。车窗上停着一只苍蝇……所有这些,可能还只不过是“他‘旅行’了一个下午”这一意蕴繁杂却让人误解的句子中第一分钟里发生的一些事件。
  如果要求一个讲故事的人给我们提供如此琐屑的细节,他必定很快恼怒不已。遗憾的是,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惹我们厌烦。它坚持要向我们展示那只先是停在那个堆满烟灰的烟灰缸边缘,进而停落在烟灰之中的苍蝇。
  知晓了这些事实,我们便不难解释此种怪现状了,那就是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二
  一个朋友到荷兰旅行,在动身前,他把荷兰想象成一些油画所描绘的地方:有宁静的小庭院,地上铺的是砖石,还可以看见脸色苍白的女仆倒牛奶。因此,他到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旅行了一趟,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尽管如此,那些画作并没有骗人,荷兰人的生活确有其简单和狂欢的一面,也有铺着砖石的漂亮庭院,能看到一些女佣在倒牛奶,然而,这些珍宝都混杂在一大堆乏味的日常影像中(如餐馆、办公楼、毫无特色的房屋、少有生机的田野等),只不过荷兰的画家们从不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这些普通的事物而已。旅行时,置身于真实的荷兰,我们的体验也因此奇怪而平淡,全然不及在卢浮宫的荷兰画作展厅里浏览一个下午来得兴奋,因为在这几间展室里,收藏有荷兰和荷兰人生活中最美好的方面。
  有些荒谬的是,旅程结束后,他发现在博物馆里欣赏荷兰画作更能让他体验到他所热爱的荷兰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体验,是他带着16件行李和两个仆从到荷兰旅行时所没有的。
  三
  在岛上的第一天早上,我醒得很早。披上酒店提供的睡袍,我走到阳台上。东方出现了第一线曙光,天色是浅淡的灰蓝。一晚喧嚣过后,一切的生灵,甚至于风都似乎在沉睡,是在图书馆里的那种寂静。酒店房间往外,绵亘着的,是宽阔的海滩。视野里首先出现的是一些椰子树,而后是宽阔的沙滩和无垠的大海。我越过阳台的低栏杆,穿行在沙滩上。大自然在这里充分展示她的柔情。似乎是要着意补偿她在别的地方的粗鲁狂暴,大自然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马蹄形海湾,并决意在且只在这里展呈她的慷慨和仁爱。椰子树提供荫凉和奶汁,沙滩上布满贝壳,沙子细腻润滑,是骄阳下饱满成熟的麦穗般金黄的颜色,还有那空气,即便在树荫下,也暖润十足,全然不同于北欧空气中的热度,脆弱不常,甚至在盛夏,空气中的温暖也总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固执和特有的寒意。
  在海边,我找了一把躺椅躺下。耳旁涛声絮语,像是一个友善的巨怪小心地从高脚酒杯里吸水时发出的声音。几只早起的海鸟带着黎明时的兴奋,在海空中疾飞。身后,从树的间隔看去,是度假房的椰纤屋顶。而呈现在眼前的是平缓的海滩,舒展着温柔的曲线,一直延伸到海湾尽头,再往后是热带林木葱茏的群山,此情此景,正是我在画册上看到的情形。
  然而,上面的描述并没有真切地体现我在那天早上的心境,因为我当时的心情不仅困惑,而且沮丧,全然没有当时“此情此景”的轻松。我也许注意到了几只海鸟带着黎明时的兴奋在海空中疾飞,但我当时的注意力为别的一些事件所分散,它們同“此情此景”既不相关也不协调,其中在飞行途中开始发作的喉痛,担心同事可能没收到我将外出的通知,两个太阳穴发胀,以及越来越强烈的便意等等。直到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先前被忽视的重大事实:不经意中,我已经到了这个岛上。
其他文献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太大,书房足以抚慰我们的心灵。  是的,每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梦想都无过于有一个宁静而舒适的私密空间,书房无论大小,有书则灵,藏书不谈多少,喜欢就行。  我的书房可不敢称“上书房”,那都是清代道光后“帝师”翁同龢之流行走的地方,所以我一次次换书房,最后两次都选择了“下书房”——地下室书房。  我的书籍在读书人群中还算是稍多一点的,连杂志算起来总有两万
期刊
胡弦(1966- ),出生于江苏铜山,著有诗集《寻墨记》《沙漏》、散文集《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作品曾获柔刚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诗刊》《十月》《作品》等刊年度詩歌奖等,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现居南京。  春山由细小的奇迹构成。  鸟鸣,像歌儿一样懂得什么是欢乐。  那时我去看你,  要穿过正在开花的乡村,知道了,  什么是人间最轻的音乐。  花粉一样
期刊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英国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于波兰,有20余年的海上生涯,曾航行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最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康拉德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热爱波兰,最终却背弃祖国而成为英国公民;他热爱海洋,后来却成了一名专业作家;他喜欢冒险,却常常谨小慎微。他一生一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28篇短篇小说和2篇回忆录,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水
期刊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义山此语一出,黄昏即抹上一层冷色调,为后人千古吟唱。  黄昏,果真是那么悲凉、忧伤?果真是那么哀怨、不祥?  “愿你的生命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冰心老人在半个世纪前,还是人生中年时,对一个英文短句的翻译;这个英文短句,曾使她“心惊”。  “美丽的黄昏”,如今重读这短句,也使我怦然心动。  黄昏是美丽的。  黄昏带来一份淡泊与宁静。天际消失了最后一抹晚霞
期刊
有人开玩笑地说,墨西哥人一定是诗人李白的亲戚,他们最能理解“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诗句了。墨西哥人天性乐观豁达,阳光诗意,能歌善舞,很多场合只要有墨西哥人参与,气氛总是热热闹闹的样子,充满了祥和。据说墨西哥人的快乐指数是全世界最高的。  由于洛杉矶飞往夏威夷的机票一直高居不下,于是,决定停下来休整,等待便宜的机票出现。我们选择了住在洛杉矶的郊外Arcadia。这里没
期刊
2020年12月28日,南京市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省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市文学界的100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新时代南京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大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叶兆言再次当选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叶兆言代表新当选的理事會和主席团致闭幕词。他表示,南京文学的繁荣,要靠全体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努力,要靠大家继续发力。南京有非常好的文学氛围,大家有非常好的文学热情,希望大家
期刊
我是1950年6月到长沙的。在北京住了一年,一有闲空就逛旧书店,南来的时候,书多得带不动了。未到长沙之前,就听说长沙是中国三大书市之一,到长沙后,有同事告诉我长沙书业抗战后就衰落了,早已今非昔比,你才从北京来,“五岳归来不看山”,你一定会感到失望。积习难改,还是一有闲空就往南阳街、府正街跑,那时长沙的旧书店集中在这一带。  旧书店往昔  和北京相比,长沙的旧书业,只能算九牛一毛。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旧
期刊
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湖北江陵,当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历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党组成员、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等职。著有《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
期刊
童寯(jùn)(1900-1983),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21年在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与陈植、梁思成等同窗,1925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他学贯中西、通晓中外,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等一起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四杰”。早在30年代初,他便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终其一生,他不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期刊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他凭借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善于嘲弄“美国生活方式”,擅长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进行讽刺,语言讽刺、诙谐,风格粗犷、直率。这一切,也是美国新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确定无被马克贝家认同的可能,令巴比特觉得心虚,同时觉得有点荒谬。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