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的政策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严格的行业监督,再加上独特的活动创意,这就是英国的慈善组织能够得到长期发展资源的因素。国情或许有所不同,但有些因素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作为一个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国家,“乐于助人”的基督教普世精神一直根植在英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早在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颁布了《慈善使用法》(Statute of Charitable Use),此法给予了慈善基金会优惠待遇,只要一个组织获得了慈善资格,便可免除其若干税赋。这个法律的出台不仅对当时慈善基金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被如今很多国家效仿。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拥有资本金超过十万英镑的大型慈善基金会,为社会公平和财富再分配做出努力。英国的这种精神还随着“五月花号”到达了美洲大陆,成为了之后美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基础,之后又随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全球化进程影响世界,因此,了解英国的慈善发展历程能够带来一些开展慈善事业的启发。
英国慈善事业能很好发展,除了当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经济文化基础以及富人们的慷慨解囊之外,多元化的募捐手段和渠道使得全社会都能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保证了慈善事业的社会性和延续性。通过分析英国慈善事业发展轨迹,我们发现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完善的体制构建是保障英国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英国的慈善政策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定细则,但是在总体上呈现出筹资资格准入体系规范化,参与人员广泛化以及筹资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在英国获取筹资资格主要有两种渠道,最常见的是从伦敦或当地权威机关获得筹资执照,除此以外,如果拥有特定企业的许可,便可以进行私人筹资和放置筹资箱筹资。筹资主体一般以社区为单位,以志愿者为筹资主力军,以街道筹资、私人筹资、筹资箱筹资以及挨门挨户筹资等多元渠道为筹资方式。这样的筹资模式不仅可以加深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感从而提高社会责任认同感与公民意识,还能促进居民对筹资客体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完善的慈善体系的构建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福利、提高公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说到英国的传统慈善机构和募款方式,乐施会(Oxfam)绝对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原名为英国牛津饥荒救治委员会(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的乐施会,是在1942年由Theodore Richard Milford 法政牧师在英国牛津成立的,其目的是在二战运送食粮到被同盟国封锁的纳粹德国占领的希腊。时至今日,它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发展及救援机构慈善机构,致力于解决贫穷问题,为贫穷人争取基本权利,致力消除不公平的政策及制度,多元化并富有创意和开创性的筹款方式和手段是乐施会一直以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并延伸自己影响力的基础。乐施会的筹款,最有特色的是在英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可以见到的乐施会二手店铺。这些店铺主要有着鲜明的浅绿色门面,里面售卖的主要是由其他组织或个人捐助的物品,以书本和饰物为主,同时也会有印有乐施会标志的贺卡和笔记本等等,在募款的同时,又兼具了推广品牌的作用。其实不只乐施会,英国心脏协会(British Heart Foundation)以及很多本地社区的慈善机构都会以二手卖场的形式募款,建立了类似“社会企业”的形象。另外,乐施会还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募捐,如在世界各地举行的“Run For Oxfam”(为乐施会奔跑)马拉松,在名胜古迹或者大自然的徒步修行“乐施毅行者”,以及慈善主题单车行和音乐会。香港关注公益的朋友一定会对乐施会每年发售的乐施米有印象,这个创意源于香港人以米喻家的文化,通过以最贴近生活的米,唤醒人们关注社会上的贫困家庭。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捐款给乐施会。通过互联网的几下点击、简单的一通电话、邮局的汇款服务,人们就可以从世界各地捐款给乐施会了,还可以在网站上绑定自己的银行账号,定期每月为乐施会捐款,到目前为止,在英国这个只有6400万人口的国家,已经有30万人定期为乐施会捐献,成为了“乐施之友”。2013年,乐施会的总收入达到了3.89亿英镑,最大的一部分来自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达到了44%,其次就是直接捐献(25%)和销售收入(21%)。当然,这成功背后,还得益于乐施会的信息的高度透明带给公众的信心,让社会各界都能够一直支持他们的运作。
其实不只是乐施会这种成功的老牌慈善机构在募款,可以说,在这里,社会各界都在为自己的活动在社会大众中募款,而且各种形式绝对生动有趣。教堂为了维持教堂的运作募款,社区的球队为了设备翻新募款,学校为了提供优质教育募款,还有个人为了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募款……筹募的对象有社区居民、社会大众、公共机构、商业机构等等。筹募者在法律的框架内用尽各种点子去筹募资金,成功的点子往往可以体现他们的特色,并让对象眼前一亮,当然,还需要有把资金用在计划的地方以及信息公开的承诺;筹募对象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利益回报来决定是否捐款。捐款的数额可以上到几百万英镑,也可以只是在超市购物找回来的零钱,但正是这些一点一滴,成为了维系整个英国社会的其中一条纽带。
只是,由于至今仍然笼罩在欧洲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仍在低迷状态下徘徊,政府不得不消减财政预算,实行“大社会政策”,从而导致了英国社会组织不得不面对政府资助减少的困境。根据英国全国志愿组织理事会(NCVO)发布的《2014年英国公民社会年鉴》,2012年度政府针对慈善组织的资助减少了13亿英镑,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8%,某种程度上,英国的慈善机构在近几年面对着不少危机。不过,得益于慈善组织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改变,政府资助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减轻。《年鉴》表明英国慈善45%来自个人捐献,并且个人捐献在英国慈善中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除此之外,英国慈善组织为了应对资金短缺的困境采取了更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拓宽收入渠道。年鉴显示,2011—2012年度英国慈善组织的經营性收入达到了213亿英镑,其中178亿英镑来自慈善性质的交易活动,比如房屋租赁或者培训课程收费等;另外40亿英镑来自慈善商店中捐赠物品的销售收入。因此,尽管英国经济环境不甚乐观,但英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仍然能够通过扩宽筹资渠道,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等方式缓解政府资助缩减所带来的财政困境。从启发性的角度上来说,在规范的筹资体系中,良好的内部管理以及多元的渠道构建对于每一个慈善组织的发展都有减少风险、增强组织竞争力的作用。
作为一个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国家,“乐于助人”的基督教普世精神一直根植在英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早在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颁布了《慈善使用法》(Statute of Charitable Use),此法给予了慈善基金会优惠待遇,只要一个组织获得了慈善资格,便可免除其若干税赋。这个法律的出台不仅对当时慈善基金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被如今很多国家效仿。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拥有资本金超过十万英镑的大型慈善基金会,为社会公平和财富再分配做出努力。英国的这种精神还随着“五月花号”到达了美洲大陆,成为了之后美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基础,之后又随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全球化进程影响世界,因此,了解英国的慈善发展历程能够带来一些开展慈善事业的启发。
英国慈善事业能很好发展,除了当时“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经济文化基础以及富人们的慷慨解囊之外,多元化的募捐手段和渠道使得全社会都能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保证了慈善事业的社会性和延续性。通过分析英国慈善事业发展轨迹,我们发现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完善的体制构建是保障英国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英国的慈善政策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定细则,但是在总体上呈现出筹资资格准入体系规范化,参与人员广泛化以及筹资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在英国获取筹资资格主要有两种渠道,最常见的是从伦敦或当地权威机关获得筹资执照,除此以外,如果拥有特定企业的许可,便可以进行私人筹资和放置筹资箱筹资。筹资主体一般以社区为单位,以志愿者为筹资主力军,以街道筹资、私人筹资、筹资箱筹资以及挨门挨户筹资等多元渠道为筹资方式。这样的筹资模式不仅可以加深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感从而提高社会责任认同感与公民意识,还能促进居民对筹资客体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完善的慈善体系的构建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福利、提高公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说到英国的传统慈善机构和募款方式,乐施会(Oxfam)绝对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原名为英国牛津饥荒救治委员会(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的乐施会,是在1942年由Theodore Richard Milford 法政牧师在英国牛津成立的,其目的是在二战运送食粮到被同盟国封锁的纳粹德国占领的希腊。时至今日,它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发展及救援机构慈善机构,致力于解决贫穷问题,为贫穷人争取基本权利,致力消除不公平的政策及制度,多元化并富有创意和开创性的筹款方式和手段是乐施会一直以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并延伸自己影响力的基础。乐施会的筹款,最有特色的是在英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可以见到的乐施会二手店铺。这些店铺主要有着鲜明的浅绿色门面,里面售卖的主要是由其他组织或个人捐助的物品,以书本和饰物为主,同时也会有印有乐施会标志的贺卡和笔记本等等,在募款的同时,又兼具了推广品牌的作用。其实不只乐施会,英国心脏协会(British Heart Foundation)以及很多本地社区的慈善机构都会以二手卖场的形式募款,建立了类似“社会企业”的形象。另外,乐施会还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募捐,如在世界各地举行的“Run For Oxfam”(为乐施会奔跑)马拉松,在名胜古迹或者大自然的徒步修行“乐施毅行者”,以及慈善主题单车行和音乐会。香港关注公益的朋友一定会对乐施会每年发售的乐施米有印象,这个创意源于香港人以米喻家的文化,通过以最贴近生活的米,唤醒人们关注社会上的贫困家庭。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捐款给乐施会。通过互联网的几下点击、简单的一通电话、邮局的汇款服务,人们就可以从世界各地捐款给乐施会了,还可以在网站上绑定自己的银行账号,定期每月为乐施会捐款,到目前为止,在英国这个只有6400万人口的国家,已经有30万人定期为乐施会捐献,成为了“乐施之友”。2013年,乐施会的总收入达到了3.89亿英镑,最大的一部分来自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达到了44%,其次就是直接捐献(25%)和销售收入(21%)。当然,这成功背后,还得益于乐施会的信息的高度透明带给公众的信心,让社会各界都能够一直支持他们的运作。
其实不只是乐施会这种成功的老牌慈善机构在募款,可以说,在这里,社会各界都在为自己的活动在社会大众中募款,而且各种形式绝对生动有趣。教堂为了维持教堂的运作募款,社区的球队为了设备翻新募款,学校为了提供优质教育募款,还有个人为了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募款……筹募的对象有社区居民、社会大众、公共机构、商业机构等等。筹募者在法律的框架内用尽各种点子去筹募资金,成功的点子往往可以体现他们的特色,并让对象眼前一亮,当然,还需要有把资金用在计划的地方以及信息公开的承诺;筹募对象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利益回报来决定是否捐款。捐款的数额可以上到几百万英镑,也可以只是在超市购物找回来的零钱,但正是这些一点一滴,成为了维系整个英国社会的其中一条纽带。
只是,由于至今仍然笼罩在欧洲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仍在低迷状态下徘徊,政府不得不消减财政预算,实行“大社会政策”,从而导致了英国社会组织不得不面对政府资助减少的困境。根据英国全国志愿组织理事会(NCVO)发布的《2014年英国公民社会年鉴》,2012年度政府针对慈善组织的资助减少了13亿英镑,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8%,某种程度上,英国的慈善机构在近几年面对着不少危机。不过,得益于慈善组织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改变,政府资助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减轻。《年鉴》表明英国慈善45%来自个人捐献,并且个人捐献在英国慈善中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除此之外,英国慈善组织为了应对资金短缺的困境采取了更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拓宽收入渠道。年鉴显示,2011—2012年度英国慈善组织的經营性收入达到了213亿英镑,其中178亿英镑来自慈善性质的交易活动,比如房屋租赁或者培训课程收费等;另外40亿英镑来自慈善商店中捐赠物品的销售收入。因此,尽管英国经济环境不甚乐观,但英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仍然能够通过扩宽筹资渠道,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等方式缓解政府资助缩减所带来的财政困境。从启发性的角度上来说,在规范的筹资体系中,良好的内部管理以及多元的渠道构建对于每一个慈善组织的发展都有减少风险、增强组织竞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