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学实效是当今提高教育质量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晓之以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存在严重厌学、动力不足,我们应着重解决这两方面问题。
1.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
所谓厌学,就是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厌学情绪一般表现为:课上,学生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做小动作、搞恶作剧,实行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不动眼的“四不主义”;课后,他们不愿复习,经常抄袭作业或者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也无所谓,既不耕耘,更不问收获。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经过教育专家分析,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在原因,其中在因非智力因素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主要原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没有取舍的“题海战术”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厌烦。此外,不能与教师和同学融洽相处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学生的厌学,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坚持就是胜利”成为他们的信念;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准确把握教学标准、学生能力、教学进度和作业质量,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学生学习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各门课程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等很少考虑;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学得怎样算怎样,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兴趣中心不在学习上,但对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网络游戏感兴趣;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总认为学习是苦差事,甚至叫苦叫累。
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呢?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是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高目标低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让每一次的进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其次,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责任感成为学生潜在的动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
第三,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进取心。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
第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不仅耗费了时间,而且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学习方法的好坏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学习实践中探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五个字:“加、减、问、用、创”。
加,摄取和积累(由薄到厚),关键是做笔记,包括听讲的课程笔记、自学的读书笔记。
减,提炼和升华(由厚到薄),关键是复习小结,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
问,知惑解惑,重在提问。书从疑处翻为悟,学到穷时自有神。
用,运用知识,关键是练习。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运用中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
创,融会创新,注重学后联想,练后反思。
行之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而且还要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驾驭能力,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1.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优良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教学进程、方法、结果,整体推进教学的稳步发展。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搬走了三尺讲台,设置四面黑板,规定了讲课时限;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昌平二中的“271”教学内容并非只有听教师讲学生才能会,高效课堂必须大力压缩教师单纯“讲”的时间,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的参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先学后教,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交流互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问题和习题,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展示交流;精讲拓展,对重点难点进行强化,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延伸。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推广“学生讲师团”的经验,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氛围。
2.探索分层教学的途径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和技能方面普遍得到提高。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生编组——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分层备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于较高要求,是B、C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生和尖子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分层授课——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讲解重点知识时,要兼顾A组学生;讲解例题时,基本题型面对全体学生,变式和引申式教学针对B组和C组学生;课堂提问时,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A组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优先B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鼓励不同组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挑战。
分层作业——实施分层教学的重点环节。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力求定性定量,要区别对待。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要做,选做题由B组学生选做、C组学生全做。
分层指导——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A组学生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面批,提高基础性学力;对B组学生主要是增强学习动力,发掘学生潜能,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发展性学力;对C组学生主要是增强创新意识,拓展知识和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创造性学力。
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学校教学现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相信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将会继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编辑 郭卿
晓之以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存在严重厌学、动力不足,我们应着重解决这两方面问题。
1.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
所谓厌学,就是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厌学情绪一般表现为:课上,学生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做小动作、搞恶作剧,实行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不动眼的“四不主义”;课后,他们不愿复习,经常抄袭作业或者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也无所谓,既不耕耘,更不问收获。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经过教育专家分析,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在原因,其中在因非智力因素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主要原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没有取舍的“题海战术”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厌烦。此外,不能与教师和同学融洽相处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学生的厌学,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坚持就是胜利”成为他们的信念;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准确把握教学标准、学生能力、教学进度和作业质量,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学生学习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各门课程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等很少考虑;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学得怎样算怎样,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兴趣中心不在学习上,但对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网络游戏感兴趣;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总认为学习是苦差事,甚至叫苦叫累。
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呢?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是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高目标低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让每一次的进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其次,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责任感成为学生潜在的动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
第三,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进取心。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
第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不仅耗费了时间,而且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学习方法的好坏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学习实践中探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五个字:“加、减、问、用、创”。
加,摄取和积累(由薄到厚),关键是做笔记,包括听讲的课程笔记、自学的读书笔记。
减,提炼和升华(由厚到薄),关键是复习小结,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
问,知惑解惑,重在提问。书从疑处翻为悟,学到穷时自有神。
用,运用知识,关键是练习。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运用中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
创,融会创新,注重学后联想,练后反思。
行之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而且还要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驾驭能力,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1.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优良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教学进程、方法、结果,整体推进教学的稳步发展。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搬走了三尺讲台,设置四面黑板,规定了讲课时限;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昌平二中的“271”教学内容并非只有听教师讲学生才能会,高效课堂必须大力压缩教师单纯“讲”的时间,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的参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先学后教,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交流互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问题和习题,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展示交流;精讲拓展,对重点难点进行强化,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延伸。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推广“学生讲师团”的经验,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氛围。
2.探索分层教学的途径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和技能方面普遍得到提高。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生编组——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
分层备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于较高要求,是B、C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生和尖子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分层授课——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讲解重点知识时,要兼顾A组学生;讲解例题时,基本题型面对全体学生,变式和引申式教学针对B组和C组学生;课堂提问时,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A组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优先B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鼓励不同组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挑战。
分层作业——实施分层教学的重点环节。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力求定性定量,要区别对待。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要做,选做题由B组学生选做、C组学生全做。
分层指导——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A组学生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个别辅导或作业面批,提高基础性学力;对B组学生主要是增强学习动力,发掘学生潜能,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发展性学力;对C组学生主要是增强创新意识,拓展知识和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创造性学力。
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学校教学现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相信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将会继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