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50年代的瓷业国有化运动对景德镇陶瓷雕塑艺人的身份,陶瓷雕塑艺术传承方式、艺术风格与审美理论话语等方面进行了重塑.重塑之后,以意识形态审美话语为主导的审美话语生态得以确立,而陶瓷雕塑艺术的“民间性”“本体性”“个体性”艺术风格与审美话语则逐渐退场或走向边缘.梳理这一重塑过程可以发现,艺术史的发展很难脱离外部因素的介入而在一种绝缘环境中发生衍变.同时,这一衍变也只有在一种“内外互动”中才能良性发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代的瓷业国有化运动对景德镇陶瓷雕塑艺人的身份,陶瓷雕塑艺术传承方式、艺术风格与审美理论话语等方面进行了重塑.重塑之后,以意识形态审美话语为主导的审美话语生态得以确立,而陶瓷雕塑艺术的“民间性”“本体性”“个体性”艺术风格与审美话语则逐渐退场或走向边缘.梳理这一重塑过程可以发现,艺术史的发展很难脱离外部因素的介入而在一种绝缘环境中发生衍变.同时,这一衍变也只有在一种“内外互动”中才能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描写1950年代末合作化运动中的湖南益阳山乡,其喜剧性、抒情性的美学风格至今为人称道.这一美学风格得以成立,依托于周立波对合作化未来非常乐观的认识与一种“新从旧中升起来”的历史感,以及由此带来的书写的自在感.《山乡巨变》取得了特别的文学成就,而这成就中也蕴含了周立波对合作化政治与乡村社会认识上的不足,这一切都饶有意味.
宗璞写于“百花时代”的小说《红豆》讲述了一对恋人因政治立场对立而在1948年天涯永诀的故事.本文对该作的考察跳出常见的文本分析,将之还原到社会史发展和此中心灵成长的脉络中,首先,以诗与史的对照来追问相比于一般进步学生参加革命,江玫成长故事中特殊的“隐痛”由何而来.其次,论述了宗璞1948年以来的阅历和写作中回应时代而生的“迎向”与“游离”心智结构如何延及1957年发表的《红豆》,并使得此作发表后广受注目和争议.最后,把视野放长到宗璞一生的写作,分析时代变迁中作家认知的变动和“江玫-齐虹”原型故事一再被讲述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小说创作中聚焦非洲沦为殖民地期间及其后非洲人的生活,重点关注非洲人移居前宗主国后的遭遇,借此考察殖民统治、去殖民化和全球化引发的诸多议题,体现出后殖民主义的创作特点和偏世界主义的思想立场.对古尔纳的长篇小说进行评述,解释其创作动因,厘清其国族身份引发的争议,对于理解古尔纳创作的价值及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余华的新作《文城》布置了一个显隐相间的叙事“迷局”,省略了部分关键线索,留待读者通过细读去重新勾勒.根据分散在全书的叙事“线头”解读系列叙事留白,可以看出,顾益民统领溪镇民众应对兵灾和匪乱,其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林祥福追寻纪小美的线索则是导引和辅助的部分.那些有着结构性功能的叙事留白,强调了判断力、妥协、宽容和节制对于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性.《文城》不是余华以往任何作品的重复.无论从问题意识,还是表达这种问题意识的文体创新来说,《文城》都是余华对自我的一次超越,也是对三十余年来常见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叙述方式和
将刘焕章的创作放置于艺术当代化的进程中进行考察,并将他的创作高峰期(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与其在1960年代初期形成的艺术经验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关联,是“解码”出生于1930年代、成长于1949年后的艺术家们在1980年代的创作方式和取向的一个关键突破.1970年代中后期,当艺术家们重新回到艺术的疆域时,他们很自然地“重操旧业”,将自己本已练就的本领施展出来,也将早已开启的 研究和创作线索再次牵引出来.
田耘的组诗《旗帜》由六个部分组成,描述了青年毛泽东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作的选择,他用热血的青春构筑建设新中国的红色之梦。全诗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将青年毛泽东在当时每一个历史时间节点所作的探索与选择抒写成为诗情画意的历史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
余华的《文城》是一部悲情传奇,它以“寻找”为经,以“情义”为纬,书写超越血缘关系的情感,彰显乱世中的至善人性,在叙事上具有“纯粹”的特点.同时,小说对人物的内在心理及其历史动因的描写不够充分,形象塑造失之简薄.《文城》试图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展开叙述,但保留了作者早期先锋叙事中的某些鲜明质素,这些质素在《文城》中的得失和效能值得深入反思和分析.
与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同步,国家组织了纪念堂休息厅山水画创作项目,其不仅寄寓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缅怀,具有浓厚的政治功能性,而且积极开展“推陈出新”的创作探索,发出了新时期艺术转型变革的先声,在1970-80年代之交极具“断裂性”的社会和艺术转型中,揭示了当代山水画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独特发展样态.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将音乐与医学结合并加以论述的中医学专门文献,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框架。本文运用其五行音乐治疗理论,结合音乐治疗临床,就中医音乐治疗的基本运用模式、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总结和设想。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发展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快速发展的同时,文体分类学也受到了很多文士的重视,江淹作为南朝时期的著名作家,其创作的《杂体诗三十首》体现的是其进步的文体分类意识。这组组诗的创作既符合五言诗的发展潮流,又是对五言诗发展的肯定,同时还勾勒出五言诗发展的轨迹,并对当世及其后的诗评与诗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