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文化软实力,简称为校园文化软实力。校园文化软实力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校园舆论、网络文化等,是通过学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是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对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软实力
校园文化软实力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坐标,应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当前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共性轻个性、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脱节、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以优化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物质文化工程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学校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立体化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快校史陈列室、智慧校园、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网络通信等建设,力求校园布局合理,文体设施齐全,网络通信便捷,楼堂馆所整洁,花草绿树茂盛。学校要注重营造“如入兰芷之室”的文化氛围,因校制宜,精心设计,让视线所及之地蕴含文化气息,使一墙一壁会讲话,一草一木有思想,一廊一柱即文章。同时,对建筑设施和校园道路进行文化元素命名,赋石壁楼宇、砖墙道路、草木山水以生命,使其成为熏陶学生情趣的“主体之画,无声之诗”。
二、推进精神文化工程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学校特色、优良传统、校史校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风校风等方面。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塑造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品位格调。
1.加强领导作风建设
扩大校务公开范围,加强民主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行之有效,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教职工师生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并提交教代会审议表决。学校领导应热心教育,踏实肯干,营造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要经常深入基层,与师生谈心,倾听师生意见,关心关怀师生。学校应从教风和学风上着手,以创建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培养自主自强的学风为突破口,促进校风建设,形成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的校风,凸显学校特色。
2.加强教风建设
教师的良好风范对学生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具备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形象是流动的精神文化,师德师风是教风之魂。学校要强化依法依规从教意识,要求教师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文明,言谈风趣健康,治学勤奋严谨,教艺精湛多样;要引导教师坚守底线、不触红线,自尊自强自律,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学术道德的践行者;要培养教师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要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严格考核管理,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通过选树典型,广泛宣传,努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3.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学风建设,要求学生严于律己,积极向上,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自我。学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厚植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功能相结合,提高精神境界;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提升道德素质。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外实践、“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术”为主题的“三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风建设水平。
三、推进管理文化工程建设
学校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组织结构,厘清权力边界,明确岗位职责,编制岗位说明书,固化部门岗位职责,引入全员绩效考核和对标管理,构建计划—实施—考核—反馈—总结—提升的闭环管理模式(PDCA)。学校应做到充分尊重、信任、依靠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权、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提升执行力;严格执行《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意见》,为重大决策、重大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完善“三重一大”、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职代会、学代会等议事规则,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
1.加强教师管理
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升。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考察、调研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掌握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并融入日常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紧紧围绕“自我反思、群体互助、专业引领”等核心要素,以“读书、培训、反思”为主线,使教师有时间、有空间丰盈精神家园,实现自我超越。深化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薪酬调整、教改科研、教学团队建设等改革力度,注重顶层设计,建立联动机制,使教师在接受严格的制度管理的同时沐浴享受人文性的光辉。
2.加强学生管理
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学校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感悟先人和前辈的苦难和辉煌中深化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从而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的特点,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以生理、心理、伦理为主题的“三理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三观教育”;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学校可以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和寒暑假,紧密围绕主题,集中时段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道德境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应以学生权益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条件和环境,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建立预警防控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学生救济制度,打通救济通道,拓宽助学渠道。
3.加强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及技能人才,企业需求的人才既要拥有一定的崗位技能,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最好体现。学校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导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树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课程安排上充实“工匠精神”内容,在组织管理上严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传上营造工匠精神氛围,以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润和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工匠精神”。
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学徒制,进行定点培养。学校应在专业设置上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上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育人,增强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实现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最大耦合效应。
学校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发掘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因素,精心设置人文学科课程,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以人文精神传递职业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学校应以“自主学习、激活思维,合作探究、激发潜能”为主旋律,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学习、管理、发展的共同体,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呈现方式,加强教学督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推进舆论文化建设工程
学校必须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积极宣传各项突出成就,加强与其他院校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影响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应对舆情及突发事件,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减少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形象。
五、推进网络文化工程建设
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学校应注重网站形象设计,建设一批风格特异、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网站;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加大对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管理,加强对微信群、微博等的管理,落实网管员责任,积极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以专题网站体系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发挥网络引导突出作用;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建设、特色网络文化品牌和相关服务工作,积极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学校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王强(1984—),宁夏银川人,本科学历,助教,政工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软实力
校园文化软实力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坐标,应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当前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共性轻个性、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脱节、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以优化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物质文化工程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学校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立体化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快校史陈列室、智慧校园、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网络通信等建设,力求校园布局合理,文体设施齐全,网络通信便捷,楼堂馆所整洁,花草绿树茂盛。学校要注重营造“如入兰芷之室”的文化氛围,因校制宜,精心设计,让视线所及之地蕴含文化气息,使一墙一壁会讲话,一草一木有思想,一廊一柱即文章。同时,对建筑设施和校园道路进行文化元素命名,赋石壁楼宇、砖墙道路、草木山水以生命,使其成为熏陶学生情趣的“主体之画,无声之诗”。
二、推进精神文化工程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学校特色、优良传统、校史校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风校风等方面。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塑造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品位格调。
1.加强领导作风建设
扩大校务公开范围,加强民主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行之有效,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教职工师生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并提交教代会审议表决。学校领导应热心教育,踏实肯干,营造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要经常深入基层,与师生谈心,倾听师生意见,关心关怀师生。学校应从教风和学风上着手,以创建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培养自主自强的学风为突破口,促进校风建设,形成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的校风,凸显学校特色。
2.加强教风建设
教师的良好风范对学生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具备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形象是流动的精神文化,师德师风是教风之魂。学校要强化依法依规从教意识,要求教师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文明,言谈风趣健康,治学勤奋严谨,教艺精湛多样;要引导教师坚守底线、不触红线,自尊自强自律,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学术道德的践行者;要培养教师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要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严格考核管理,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通过选树典型,广泛宣传,努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3.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学风建设,要求学生严于律己,积极向上,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自我。学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厚植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功能相结合,提高精神境界;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提升道德素质。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外实践、“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术”为主题的“三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风建设水平。
三、推进管理文化工程建设
学校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组织结构,厘清权力边界,明确岗位职责,编制岗位说明书,固化部门岗位职责,引入全员绩效考核和对标管理,构建计划—实施—考核—反馈—总结—提升的闭环管理模式(PDCA)。学校应做到充分尊重、信任、依靠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权、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提升执行力;严格执行《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意见》,为重大决策、重大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完善“三重一大”、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职代会、学代会等议事规则,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
1.加强教师管理
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升。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考察、调研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掌握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并融入日常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紧紧围绕“自我反思、群体互助、专业引领”等核心要素,以“读书、培训、反思”为主线,使教师有时间、有空间丰盈精神家园,实现自我超越。深化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薪酬调整、教改科研、教学团队建设等改革力度,注重顶层设计,建立联动机制,使教师在接受严格的制度管理的同时沐浴享受人文性的光辉。
2.加强学生管理
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学校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感悟先人和前辈的苦难和辉煌中深化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从而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的特点,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以生理、心理、伦理为主题的“三理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三观教育”;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学校可以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和寒暑假,紧密围绕主题,集中时段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道德境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应以学生权益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条件和环境,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建立预警防控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学生救济制度,打通救济通道,拓宽助学渠道。
3.加强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及技能人才,企业需求的人才既要拥有一定的崗位技能,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最好体现。学校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导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树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课程安排上充实“工匠精神”内容,在组织管理上严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传上营造工匠精神氛围,以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润和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工匠精神”。
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学徒制,进行定点培养。学校应在专业设置上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上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育人,增强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实现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最大耦合效应。
学校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发掘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因素,精心设置人文学科课程,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以人文精神传递职业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学校应以“自主学习、激活思维,合作探究、激发潜能”为主旋律,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学习、管理、发展的共同体,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呈现方式,加强教学督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推进舆论文化建设工程
学校必须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积极宣传各项突出成就,加强与其他院校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影响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应对舆情及突发事件,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减少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形象。
五、推进网络文化工程建设
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学校应注重网站形象设计,建设一批风格特异、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网站;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加大对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管理,加强对微信群、微博等的管理,落实网管员责任,积极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以专题网站体系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发挥网络引导突出作用;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建设、特色网络文化品牌和相关服务工作,积极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学校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王强(1984—),宁夏银川人,本科学历,助教,政工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