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文化软实力,简称为校园文化软实力。校园文化软实力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校园舆论、网络文化等,是通过学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是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对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软实力
  校园文化软实力是无所不在的精神坐标,应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当前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共性轻个性、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脱节、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以优化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推进物质文化工程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学校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立体化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加快校史陈列室、智慧校园、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网络通信等建设,力求校园布局合理,文体设施齐全,网络通信便捷,楼堂馆所整洁,花草绿树茂盛。学校要注重营造“如入兰芷之室”的文化氛围,因校制宜,精心设计,让视线所及之地蕴含文化气息,使一墙一壁会讲话,一草一木有思想,一廊一柱即文章。同时,对建筑设施和校园道路进行文化元素命名,赋石壁楼宇、砖墙道路、草木山水以生命,使其成为熏陶学生情趣的“主体之画,无声之诗”。
  二、推进精神文化工程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学校特色、优良传统、校史校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风校风等方面。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塑造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品位格调。
  1.加强领导作风建设
  扩大校务公开范围,加强民主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行之有效,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教职工师生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并提交教代会审议表决。学校领导应热心教育,踏实肯干,营造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要经常深入基层,与师生谈心,倾听师生意见,关心关怀师生。学校应从教风和学风上着手,以创建务实创新的教风和培养自主自强的学风为突破口,促进校风建设,形成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的校风,凸显学校特色。
  2.加强教风建设
  教师的良好风范对学生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具备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形象是流动的精神文化,师德师风是教风之魂。学校要强化依法依规从教意识,要求教师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文明,言谈风趣健康,治学勤奋严谨,教艺精湛多样;要引导教师坚守底线、不触红线,自尊自强自律,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学术道德的践行者;要培养教师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要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严格考核管理,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通过选树典型,广泛宣传,努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3.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学风建设,要求学生严于律己,积极向上,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自我。学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厚植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功能相结合,提高精神境界;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提升道德素质。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外实践、“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术”为主题的“三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风建设水平。
  三、推进管理文化工程建设
  学校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组织结构,厘清权力边界,明确岗位职责,编制岗位说明书,固化部门岗位职责,引入全员绩效考核和对标管理,构建计划—实施—考核—反馈—总结—提升的闭环管理模式(PDCA)。学校应做到充分尊重、信任、依靠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权、制度管事、制度管人。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提升执行力;严格执行《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的意见》,为重大决策、重大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完善“三重一大”、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职代会、学代会等议事规则,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
  1.加强教师管理
  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升。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考察、调研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掌握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并融入日常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紧紧围绕“自我反思、群体互助、专业引领”等核心要素,以“读书、培训、反思”为主线,使教师有时间、有空间丰盈精神家园,实现自我超越。深化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薪酬调整、教改科研、教学团队建设等改革力度,注重顶层设计,建立联动机制,使教师在接受严格的制度管理的同时沐浴享受人文性的光辉。
  2.加强学生管理
  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学校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感悟先人和前辈的苦难和辉煌中深化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从而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立足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的特点,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以生理、心理、伦理为主题的“三理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三观教育”;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学校可以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和寒暑假,紧密围绕主题,集中时段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道德境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应以学生权益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条件和环境,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建立预警防控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健全学生救济制度,打通救济通道,拓宽助学渠道。
  3.加强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及技能人才,企业需求的人才既要拥有一定的崗位技能,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最好体现。学校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导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树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课程安排上充实“工匠精神”内容,在组织管理上严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传上营造工匠精神氛围,以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润和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工匠精神”。
  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学徒制,进行定点培养。学校应在专业设置上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上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实现“一体化、全过程”育人,增强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实现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最大耦合效应。
  学校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发掘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因素,精心设置人文学科课程,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以人文精神传递职业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学校应以“自主学习、激活思维,合作探究、激发潜能”为主旋律,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学习、管理、发展的共同体,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呈现方式,加强教学督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四、推进舆论文化建设工程
  学校必须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积极宣传各项突出成就,加强与其他院校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影响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应对舆情及突发事件,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减少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形象。
  五、推进网络文化工程建设
  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学校应注重网站形象设计,建设一批风格特异、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网站;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加大对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管理,加强对微信群、微博等的管理,落实网管员责任,积极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以专题网站体系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发挥网络引导突出作用;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控;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建设、特色网络文化品牌和相关服务工作,积极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学校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王强(1984—),宁夏银川人,本科学历,助教,政工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目前这一路径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在实践上停滞不前。本文基于产权制度,分析高职院校在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几大特征,尝试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实现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在高职教育发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通过对目前教学环境的分析,提出课程优化和教学改革的设想,努力探究和创造适合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实际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能力和相关科研能力,开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研究生  教育部出台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
期刊
摘要:近年来,语料库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将语料库应用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大量的真实母语语料中,自己总结、发现词汇的用法、语法规则,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提升过程。  关键词:自建语料库;英语学习;语料资源  互联网时代,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培训和鼓励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语料库,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学
期刊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普遍应用于高职教学中。本文从服务心理学课程出发,分析了微课的灵活性、移动性等优势,阐述了目前服务心理学传统理论授课方式的弊端及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具体说明了微课的内容和制作方法,总结了微课制作的经验。  关键词:微课;服务心理学;学习资源  一、微课概述  相较于微课是一种课程的说法,笔者更倾向于将微课视为一种资源。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学生
期刊
摘要: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校企双方存在观念偏差,各专业合作难度不一、深度不一,供求时间错位,实习过程中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等。要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技工学校必须创新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  关键词: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技工学
期刊
摘要: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面对当前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创新党组织师生工作方法,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服务管理模式,将高校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对提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以及践行师生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服务师生;高校党组织;联动接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师生需要办理的服务事项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改革方案,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一、引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目
期刊
摘要: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特点和学习目标各有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开展自主学习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本文针对数学分析课程,从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定理的学习、知识点的联结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在数学分析的学习中,学生该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分析;知识结构;课程特点;自主学习  “教学”由“教”与“学”组成。“教”与“学”是个有机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从发展理念、团队阵容、王牌节目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米未传媒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米未传媒;风格特色;有趣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的金句因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的大热而一时广为流传。自2014年11月爱奇艺推出第一季《奇葩说》以来,凭借着蔡康永、高晓松、马东、金星等主持人的知名度,以及“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经开播便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微平台等新型媒体得到了快速普及。我校开放教育课程导学也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渠道的变化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计算机网络化学习模式迅速向移动开放式学习模式转变。移动学习、微课程、微平台、云教学等新媒体正在成为开放教育教学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我校开放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导学进行探讨。  關键词:新媒体;计算机网络;导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