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腰痛在脊柱相关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李现林教授治疗腰痛主张以“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为原则。急性期腰痛以活血消肿、化瘀通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活血汤加减。治疗1周后腰痛有所减轻,此时以活血止痛为主,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2~3周后,急性期已过,疼痛明显减轻,此时进入缓解期,治疗以治本为主或标本兼顾,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并配合自拟方通痹舒筋丸。李现林教授标本缓急治腰痛理念在临床中具有指导意义,方法简单、有效,值得借鉴及应用。
【关键词】 腰痛;通痹舒筋丸;分期辨治;临床经验;李现林
李現林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医德高尚、博采众长、衷中参西、遣方用药师古而不泥,疗效显著,尤擅长中医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在腰痛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随学,聆听教诲,受益匪浅。
中医学认为,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其中可见于西医的腰肌劳损、腰椎及椎间盘病变等,肾脏及妇科疾病也可引起腰部疼痛。本文主要讨论脊柱疾病导致的腰痛。关于腰痛的治疗中医有中药、针灸、推拿、外用等疗法,西医保守治疗有药物、理疗等,微创疗法有射频消融、椎间孔镜等,开放手术有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融合术等[1-3]。现将李现林教授治疗腰痛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对腰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肾虚为腰痛之本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正气强盛抵御外邪有力则邪气不能侵入人体,反之则外邪可乘虚而入。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充盛则气血生化有源,筋骨坚强;反之则气血生化乏源,筋骨失养易致病变。肾位于腰椎两侧有经络相连,运行气血。若房劳太过或久站久立过度劳累,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势必耗散真气,导致肾中精气不足、筋骨失养而枯槁,故腰部作痛[4]。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矣。”西医学研究认为,腰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盘源性腰痛,小关节源性腰痛,腰椎滑脱、不稳,骨质疏松等。其中腰椎间盘受损是最常见的一种因素,并有文献报道腰椎间盘在20岁以后即开始发生变性,其中35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约为2.5%,男性约为4.8%;此外,《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女子七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男子八岁……四八,筋骨劲强,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5-6]可见腰痛的发生与肾的盛衰关系密切,往往是腰痛发病的根本。
1.2 外邪侵袭、跌扑闪挫为腰痛之标 外邪侵袭人体往往是乘虚而入,只因正气虚损不甚,而邪气旺盛,以本虚标实为主。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外邪六淫所致的腰痛中以风、寒、湿三气夹杂,合而致病多见[7]。其中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常夹杂其他邪气致病,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曰:“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曰风火。”风邪所致的腰痛往往为窜痛,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则导致经脉收缩拘挛,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物极必反,寒邪亦可郁而化热。湿为阴邪,湿性重浊黏滞。湿邪致病往往阻滞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湿邪导致的疼痛往往为重痛,有困重感[8]。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腰部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不通则痛;或肾中精气不足,不耐久坐久行,易发生跌扑闪挫导致气滞血瘀,筋脉痹阻,不通则痛。故无论外邪侵袭或跌扑闪挫,其最终病机均为筋脉痹阻导致不通则痛。
1.3 久病入络 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东汉时期张仲景在此基础上率先创制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辨治络病,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9]。清代时期瘟病大家叶天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络病理论,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经几年宿病,痛必在络,痰因气滞,气阻血瘀。”[10]经络系统网布周身,外达肌肤腠理,内至脏腑骨髓。根据《黄帝内经》记载,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系统以及督、冲、带、阳维脉等循行均与腰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数目达18条之多。故可见腰部是经络的核心枢纽,帮助腰部运行气血联络肢体关节。若腰部病变日久,势必累及经络导致经络不通[1]。临证中部分腰痛患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故治疗腰痛也应该意识到久病入络理论。在临证中治疗慢性腰痛佐加通络中药,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治疗经验
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有资料显示,80%的人一生中都经历过腰痛[11]。腰痛有多种类型,治疗方法各异。有的疼痛剧烈,动则痛甚;有的酸困疼痛,弯腰劳累明显,缠绵难愈,终身受累。李现林教授临证多年,认为治疗腰痛首先分清标本缓急。急性期多为外邪侵袭、跌扑闪挫等所致,为疾病初发或慢性腰痛急性发作,此时虽根本为肾虚于内但表现以实证为主,正邪斗争剧烈,治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多为肾气亏虚,此时因肾亏,正气明显不足,正邪斗争没有急性期剧烈,病理改变也较缓和;但因肾亏于内,腰痛延绵不愈,治以补肾为主。临床中一些腰痛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此时虽也肾亏于内,但久病必然入络,导致疾病难愈,此时根据久病入络理论佐加通络中药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
2.1 急性期因外邪侵袭、跌扑闪挫所致,治疗当以祛邪为主 腰痛初发,疼痛明显,是急性期,本期腰痛剧烈,疼痛拒按,动则痛甚,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舌质多暗红,脉多弦滑,证属气血不通、经络闭阻,或夹有瘀热,中医辨证多为实证。治疗当活血消肿、化瘀通络、清热利湿,尽快消除水肿,减轻疼痛,方用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当归尾15 g、赤芍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鸡血藤15 g、枳壳10 g、黄芩10 g、茯苓15 g、血竭(冲服)2 g。水煎服,每日1剂。若兼有口苦内热者,可加栀子10 g;腹胀便秘内实者,加大黄10 g;瘀阻重者,加乳香、没药各6 g;因闪腰发病、腰痛部位走窜不定者,去鸡血藤、血竭,加小茴香12 g、川楝子10 g。 治疗1周后疼痛应逐渐减轻,治则当改为活血止痛,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药用当归12 g、赤芍10 g、川芎10 g、土鳖虫10 g、陈皮12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冲服)3 g。水煎服,每日1剂。
2.2 缓解期因肾亏于内、久病入络所致,治疗当以补肾为主佐加通络之品 2~3周之后,疼痛明显减轻,急性期已过,表现为腰部酸困疼痛,劳累后疼痛明显,弯腰久坐疼痛加重,舌暗红,苔白,脉细弦。证属瘀血去而未净,气血不畅,肾气虚弱,本虚标实。此期当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分清证型,辨证论治,或攻补兼施,或以补为主。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药用杜仲15 g、熟地黄15 g、山萸肉12 g、白芍12 g、当归15 g、狗脊15 g、土鳖虫10 g、川牛膝12 g、青皮10 g。水煎服,每日1劑。偏阳虚者,加鹿角胶(烊化)5 g、肉桂6 g;偏阴虚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 g。配合自拟经验方通痹舒筋丸口服,每次5 g,每日2次,假以时日,可收全功。李现林教授从事脊柱临床与教学工作30多年,根据《治验百病良方》中马钱子丸加减结合临证经验自拟通痹舒筋丸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其药物组成为麻黄、苍术、川牛膝、乳香、没药、全蝎、僵蚕、细辛、制天南星、制马钱子等,具有补肝肾、祛风湿、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之功用。前期急慢性毒理实验证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和强直性脊柱炎有效且安全[12]。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3岁,2019年11月3日就诊。以腰部酸困疼痛1个月余,加重2 d为主诉。患者
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腰部酸困疼痛,久站久立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略减轻,曾自行以膏药治疗,酸困不适略有缓解。2 d前患者弯腰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加重,不能弯腰、直坐,腰部僵硬、活动受限,患者仍自行贴敷膏药治疗,并口服布洛芬,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入院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差,痛苦面容,纳可,眠差,大便干,小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弦。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活动受限,腰5~骶1棘突旁有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双下肢肌力正常,巴宾斯基征(-)。腰椎DR:腰椎退行性变,腰5~骶1椎间隙变窄。腰椎MRI: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西医诊断:非特异性腰痛。中医诊断:腰痛(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当归尾15 g、赤芍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鸡血藤15 g、枳壳10 g、茯苓15 g、血竭(冲服)2 g、大黄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佩戴腰围,消痛贴2盒,每日1贴。
2019年11月11日二诊,患者诉腰部酸困疼痛较前缓解,口苦,二便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药用当归12 g、赤芍10 g、川芎10 g、土鳖虫10 g、陈皮12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冲服)3 g、栀子10 g。10剂,余治疗同前。
2019年11月21日三诊,患者诉腰痛较前明显减轻,无酸困感,但仍不能久站久坐,二便正常,舌暗,少苔,脉细弦。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药用杜仲15 g、生地黄15 g、山萸肉12 g、白芍12 g、当归15 g、狗脊15 g、土鳖虫10 g、川牛膝12 g、青皮10 g。7剂。上药服完后口服李现林教授自拟方通痹舒筋丸加以巩固。为进一步明确治疗的后期效果,2020年8月18日电话回访,患者于5个月前停药,停药时腰痛症状基本消退,至今无再发。
按语: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摄生不当,过度劳累,最终导致腰部疼痛不适。因肾中精气不足,腰部筋脉失养,又因弯腰不慎最终导致腰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此即本虚标实。此时虽有肾虚于内,但主要矛盾仍是外力所致气滞血瘀,筋脉痹阻,不通则痛。根据急则治其标原则,此期以活血消肿、化瘀通络、减轻疼痛为主,方以活血汤加减,待疼痛有所减轻后可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20 d左右疼痛明显减轻,此期应以补肾治本为主,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并联合通痹舒筋丸内服。通痹舒筋丸为李现林教授自拟经验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气血、祛湿通络止痛之功,对于肾精亏虚、久病入络的慢性腰痛效果较佳。
4 小 结
腰痛在急性期治疗尤为重要,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腰痛。急性期多为外邪侵袭、跌扑闪挫导致,此时邪气强盛,正气相对较足,正邪斗争剧烈。若为腰椎间盘病变急性期,病理改变多是纤维环破裂,局部渗出水肿;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下肢疼痛麻木[11]。此时当制动休息,可配合牵引,降低盘内压力,外用膏药,避免腰部重手法推拿按摩。高龄患者突发腰痛,有可能是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骨髓水肿,卧床休息更为重要。因此急性腰痛治疗要疗程充足,使病变完全修复,降低复发率,避免病情出现演变。若治疗不当,病情延误势必转为慢性腰痛。慢性腰痛虽疼痛不及急性期明显,但却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治疗棘手,此时治疗应以补肾通络为主。《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云:“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因此,中医学多将腰痛责之于肾,认为腰痛是本虚标实之证,肾虚是其本,气血不通是其标,久病亦可入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13]。《证治汇补·腰痛》篇指出:“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气血。”这种分清腰痛的标本缓急,急性期以祛除外邪为主、缓解期以补肾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对临床治疗腰痛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秋蕾,贾文睿,孙启胜,等.《内经》腰痛之经络辨治[J].中国针灸,2017,37(6):658-662.
[2] 梁育磊,高谦.非特异性腰痛诊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7,38(4):376-379.
[3] 孔亮,崔宏勋,刘永辉,等.多裂肌源性慢性下腰痛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1):73-75,80.
[4] 徐长辉,王世岩,李忠轩.李用粹腰痛证治经验述
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6):3-5.
[5] 夏群,梁威.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进展[J].天津医药,2015,43(11):1244-1249.
[6]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1):2-6.
[7] 张震,林晓生,王宏波,等.李济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5):689-691.
[8] 李泊泊,杜旭召.杨豪教授运用温肾利湿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4):40-42.
[9] 戚智健,沈晓峰.李宇卫教授辨治椎间盘源性腰痛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3):82-84.
[10] 王楠,唐田,钱宇章,等.谢林从络病学说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7):733-736.
[11] 王宏杰,张永兴,赵庆华.椎间盘源性腰痛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3):248-250.
[12] 李现林,刘卫红,薛华珍,等.通痹舒筋丸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34(9):1-7.
[13] 孙小祥,任锡禄,乔晓阳,等.邹本贵教授辨治腰痛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2):44-46.
收稿日期:2020-10-12;修回日期:2020-11-23
【关键词】 腰痛;通痹舒筋丸;分期辨治;临床经验;李现林
李現林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医德高尚、博采众长、衷中参西、遣方用药师古而不泥,疗效显著,尤擅长中医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在腰痛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随学,聆听教诲,受益匪浅。
中医学认为,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其中可见于西医的腰肌劳损、腰椎及椎间盘病变等,肾脏及妇科疾病也可引起腰部疼痛。本文主要讨论脊柱疾病导致的腰痛。关于腰痛的治疗中医有中药、针灸、推拿、外用等疗法,西医保守治疗有药物、理疗等,微创疗法有射频消融、椎间孔镜等,开放手术有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融合术等[1-3]。现将李现林教授治疗腰痛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对腰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肾虚为腰痛之本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正气强盛抵御外邪有力则邪气不能侵入人体,反之则外邪可乘虚而入。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充盛则气血生化有源,筋骨坚强;反之则气血生化乏源,筋骨失养易致病变。肾位于腰椎两侧有经络相连,运行气血。若房劳太过或久站久立过度劳累,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势必耗散真气,导致肾中精气不足、筋骨失养而枯槁,故腰部作痛[4]。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矣。”西医学研究认为,腰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盘源性腰痛,小关节源性腰痛,腰椎滑脱、不稳,骨质疏松等。其中腰椎间盘受损是最常见的一种因素,并有文献报道腰椎间盘在20岁以后即开始发生变性,其中35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约为2.5%,男性约为4.8%;此外,《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女子七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男子八岁……四八,筋骨劲强,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5-6]可见腰痛的发生与肾的盛衰关系密切,往往是腰痛发病的根本。
1.2 外邪侵袭、跌扑闪挫为腰痛之标 外邪侵袭人体往往是乘虚而入,只因正气虚损不甚,而邪气旺盛,以本虚标实为主。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曰:“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外邪六淫所致的腰痛中以风、寒、湿三气夹杂,合而致病多见[7]。其中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常夹杂其他邪气致病,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曰:“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曰风火。”风邪所致的腰痛往往为窜痛,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则导致经脉收缩拘挛,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物极必反,寒邪亦可郁而化热。湿为阴邪,湿性重浊黏滞。湿邪致病往往阻滞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湿邪导致的疼痛往往为重痛,有困重感[8]。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腰部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不通则痛;或肾中精气不足,不耐久坐久行,易发生跌扑闪挫导致气滞血瘀,筋脉痹阻,不通则痛。故无论外邪侵袭或跌扑闪挫,其最终病机均为筋脉痹阻导致不通则痛。
1.3 久病入络 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东汉时期张仲景在此基础上率先创制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辨治络病,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9]。清代时期瘟病大家叶天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络病理论,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经几年宿病,痛必在络,痰因气滞,气阻血瘀。”[10]经络系统网布周身,外达肌肤腠理,内至脏腑骨髓。根据《黄帝内经》记载,足三阳、足三阴经络系统以及督、冲、带、阳维脉等循行均与腰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数目达18条之多。故可见腰部是经络的核心枢纽,帮助腰部运行气血联络肢体关节。若腰部病变日久,势必累及经络导致经络不通[1]。临证中部分腰痛患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故治疗腰痛也应该意识到久病入络理论。在临证中治疗慢性腰痛佐加通络中药,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治疗经验
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有资料显示,80%的人一生中都经历过腰痛[11]。腰痛有多种类型,治疗方法各异。有的疼痛剧烈,动则痛甚;有的酸困疼痛,弯腰劳累明显,缠绵难愈,终身受累。李现林教授临证多年,认为治疗腰痛首先分清标本缓急。急性期多为外邪侵袭、跌扑闪挫等所致,为疾病初发或慢性腰痛急性发作,此时虽根本为肾虚于内但表现以实证为主,正邪斗争剧烈,治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多为肾气亏虚,此时因肾亏,正气明显不足,正邪斗争没有急性期剧烈,病理改变也较缓和;但因肾亏于内,腰痛延绵不愈,治以补肾为主。临床中一些腰痛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此时虽也肾亏于内,但久病必然入络,导致疾病难愈,此时根据久病入络理论佐加通络中药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
2.1 急性期因外邪侵袭、跌扑闪挫所致,治疗当以祛邪为主 腰痛初发,疼痛明显,是急性期,本期腰痛剧烈,疼痛拒按,动则痛甚,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舌质多暗红,脉多弦滑,证属气血不通、经络闭阻,或夹有瘀热,中医辨证多为实证。治疗当活血消肿、化瘀通络、清热利湿,尽快消除水肿,减轻疼痛,方用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当归尾15 g、赤芍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鸡血藤15 g、枳壳10 g、黄芩10 g、茯苓15 g、血竭(冲服)2 g。水煎服,每日1剂。若兼有口苦内热者,可加栀子10 g;腹胀便秘内实者,加大黄10 g;瘀阻重者,加乳香、没药各6 g;因闪腰发病、腰痛部位走窜不定者,去鸡血藤、血竭,加小茴香12 g、川楝子10 g。 治疗1周后疼痛应逐渐减轻,治则当改为活血止痛,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药用当归12 g、赤芍10 g、川芎10 g、土鳖虫10 g、陈皮12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冲服)3 g。水煎服,每日1剂。
2.2 缓解期因肾亏于内、久病入络所致,治疗当以补肾为主佐加通络之品 2~3周之后,疼痛明显减轻,急性期已过,表现为腰部酸困疼痛,劳累后疼痛明显,弯腰久坐疼痛加重,舌暗红,苔白,脉细弦。证属瘀血去而未净,气血不畅,肾气虚弱,本虚标实。此期当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分清证型,辨证论治,或攻补兼施,或以补为主。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药用杜仲15 g、熟地黄15 g、山萸肉12 g、白芍12 g、当归15 g、狗脊15 g、土鳖虫10 g、川牛膝12 g、青皮10 g。水煎服,每日1劑。偏阳虚者,加鹿角胶(烊化)5 g、肉桂6 g;偏阴虚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15 g。配合自拟经验方通痹舒筋丸口服,每次5 g,每日2次,假以时日,可收全功。李现林教授从事脊柱临床与教学工作30多年,根据《治验百病良方》中马钱子丸加减结合临证经验自拟通痹舒筋丸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其药物组成为麻黄、苍术、川牛膝、乳香、没药、全蝎、僵蚕、细辛、制天南星、制马钱子等,具有补肝肾、祛风湿、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之功用。前期急慢性毒理实验证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和强直性脊柱炎有效且安全[12]。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3岁,2019年11月3日就诊。以腰部酸困疼痛1个月余,加重2 d为主诉。患者
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腰部酸困疼痛,久站久立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略减轻,曾自行以膏药治疗,酸困不适略有缓解。2 d前患者弯腰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加重,不能弯腰、直坐,腰部僵硬、活动受限,患者仍自行贴敷膏药治疗,并口服布洛芬,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入院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差,痛苦面容,纳可,眠差,大便干,小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弦。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活动受限,腰5~骶1棘突旁有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双下肢肌力正常,巴宾斯基征(-)。腰椎DR:腰椎退行性变,腰5~骶1椎间隙变窄。腰椎MRI: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中央型)。西医诊断:非特异性腰痛。中医诊断:腰痛(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当归尾15 g、赤芍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鸡血藤15 g、枳壳10 g、茯苓15 g、血竭(冲服)2 g、大黄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佩戴腰围,消痛贴2盒,每日1贴。
2019年11月11日二诊,患者诉腰部酸困疼痛较前缓解,口苦,二便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药用当归12 g、赤芍10 g、川芎10 g、土鳖虫10 g、陈皮12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冲服)3 g、栀子10 g。10剂,余治疗同前。
2019年11月21日三诊,患者诉腰痛较前明显减轻,无酸困感,但仍不能久站久坐,二便正常,舌暗,少苔,脉细弦。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药用杜仲15 g、生地黄15 g、山萸肉12 g、白芍12 g、当归15 g、狗脊15 g、土鳖虫10 g、川牛膝12 g、青皮10 g。7剂。上药服完后口服李现林教授自拟方通痹舒筋丸加以巩固。为进一步明确治疗的后期效果,2020年8月18日电话回访,患者于5个月前停药,停药时腰痛症状基本消退,至今无再发。
按语: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摄生不当,过度劳累,最终导致腰部疼痛不适。因肾中精气不足,腰部筋脉失养,又因弯腰不慎最终导致腰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此即本虚标实。此时虽有肾虚于内,但主要矛盾仍是外力所致气滞血瘀,筋脉痹阻,不通则痛。根据急则治其标原则,此期以活血消肿、化瘀通络、减轻疼痛为主,方以活血汤加减,待疼痛有所减轻后可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20 d左右疼痛明显减轻,此期应以补肾治本为主,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并联合通痹舒筋丸内服。通痹舒筋丸为李现林教授自拟经验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气血、祛湿通络止痛之功,对于肾精亏虚、久病入络的慢性腰痛效果较佳。
4 小 结
腰痛在急性期治疗尤为重要,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腰痛。急性期多为外邪侵袭、跌扑闪挫导致,此时邪气强盛,正气相对较足,正邪斗争剧烈。若为腰椎间盘病变急性期,病理改变多是纤维环破裂,局部渗出水肿;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造成下肢疼痛麻木[11]。此时当制动休息,可配合牵引,降低盘内压力,外用膏药,避免腰部重手法推拿按摩。高龄患者突发腰痛,有可能是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骨髓水肿,卧床休息更为重要。因此急性腰痛治疗要疗程充足,使病变完全修复,降低复发率,避免病情出现演变。若治疗不当,病情延误势必转为慢性腰痛。慢性腰痛虽疼痛不及急性期明显,但却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治疗棘手,此时治疗应以补肾通络为主。《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云:“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因此,中医学多将腰痛责之于肾,认为腰痛是本虚标实之证,肾虚是其本,气血不通是其标,久病亦可入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13]。《证治汇补·腰痛》篇指出:“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气血。”这种分清腰痛的标本缓急,急性期以祛除外邪为主、缓解期以补肾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对临床治疗腰痛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秋蕾,贾文睿,孙启胜,等.《内经》腰痛之经络辨治[J].中国针灸,2017,37(6):658-662.
[2] 梁育磊,高谦.非特异性腰痛诊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7,38(4):376-379.
[3] 孔亮,崔宏勋,刘永辉,等.多裂肌源性慢性下腰痛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1):73-75,80.
[4] 徐长辉,王世岩,李忠轩.李用粹腰痛证治经验述
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6):3-5.
[5] 夏群,梁威.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进展[J].天津医药,2015,43(11):1244-1249.
[6]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1):2-6.
[7] 张震,林晓生,王宏波,等.李济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5):689-691.
[8] 李泊泊,杜旭召.杨豪教授运用温肾利湿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4):40-42.
[9] 戚智健,沈晓峰.李宇卫教授辨治椎间盘源性腰痛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3):82-84.
[10] 王楠,唐田,钱宇章,等.谢林从络病学说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7):733-736.
[11] 王宏杰,张永兴,赵庆华.椎间盘源性腰痛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3):248-250.
[12] 李现林,刘卫红,薛华珍,等.通痹舒筋丸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34(9):1-7.
[13] 孙小祥,任锡禄,乔晓阳,等.邹本贵教授辨治腰痛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2):44-46.
收稿日期:2020-10-12;修回日期: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