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目的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1(B)—006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教师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让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以再介绍一些其他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或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当然让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首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可先分小组讨论、研究,再由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最后由教师评价。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有目的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新理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能展开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1(B)—006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教师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让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以再介绍一些其他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或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当然让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首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可先分小组讨论、研究,再由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最后由教师评价。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有目的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新理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能展开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