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的阳光透过中国文联的大楼,照射在地面,灿烂中的“炫美”,走在文联的大院内,仿佛已嗅到了文化、艺术的气息,来到办公大楼的大厅内,墙壁上悬挂着进行中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海报。办公室反射着阳光中的“靓点”,一面书柜占据了整个墙面,办公桌上堆放着各类稿件和歌曲的谱目,办公屋内,充满了音乐的动感、散发出歌曲旋律的花香美感。
她,是中直机关青联委员、也是截至2009年《中国音乐家名录》(新版)所统计的拥有“作曲家”身份、中国音乐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时年27岁)及入会时最年轻的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时年19岁)。她在业界好评如潮,被称作“极具天赋和潜质的青年艺术家”。她,自幼学习钢琴,6岁起登台演出,13岁就在家乡辽宁举办了她的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同年起开始创作歌曲。她也很普通,喜欢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而她又不普通,她的作品被大众广为传唱,她——就是“80后”的青年作曲家李菲。
李菲,先后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和作曲系,上学时因成绩优异及工作能力突出,受到各种褒奖,工作后凭着多年来的各种积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对于她而言,音乐创作除了要带来审美享受外,更应体现出人文关怀与观念思想。
采访在文联大楼的咖啡厅展开,眼前的李菲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朴实大方,活泼可爱,戴着黑色边框的眼镜,一副小姑娘模样,举止中透露出一种青年女孩儿的知性美。与李菲交流,如同与相识多年的好友谈心。
对于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李菲坦言:“我和所有音乐人的追求一样,希望自己的每次创作有所突破、能够创新。”她说:“每个歌曲都应该有自己本身的设计,我就是希望把每首歌曲都带出大气、豪迈的感觉,让流动的韵律与心灵对话,用美妙的音乐传递出真情实感。”她的言谈中,无不透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故事,述论着一段传奇的经历。
青春“逐梦”之路,与责任同行
今年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成立20周年,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菲谱写了活动主题歌《同心逐梦》,由著名歌手孙楠演唱,并以此作品斩获国家级大奖。她说:“《同心逐梦》是一种思想的分享,是一种主题的领悟。她告诉我们,青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需要磨练,需要成长,需要感怀,更需要面向阳光、携手同行。”她说:“做每件事情只要做到尽力、用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写这首歌曲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此歌曲集合了国内顶级的力量。作为一首具备相当程度传唱基础、传播力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歌曲,将青年的力量与中国梦想联系在一起,弘扬主旋律与青春梦,唱响民族精神和融入国际化,既是一种创作理念,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作为青联委员就要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她说。
年轻的李菲,在人生的历练中散发出淡定从容的定力和高尚的素质涵养,在绚丽多彩的人生舞台上,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她创作的歌曲,自然、浑厚、鲜活、大气,音乐风格鲜明,音乐题材广泛,既有主旋律歌曲,又有流行音乐,既有各种跨界探索,又有影视剧主题曲,展现出扎实的创作功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更被誉为“80后女作曲家领军人物”。
“相遇”第一次创作
李菲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母亲影响,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情感。从儿时起她就与钢琴为友,与音乐为伴。她说:“音乐是我成长道路中的知己和陪伴,甚至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与音乐相互交织。”
每每在母亲下班回家开始练琴之时,小李菲总是抢着跟妈妈弹钢琴。“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最多的就是练琴,与其他小孩子相比起来,虽然缺少了很多童年的欢乐和乐趣,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收获了很多知识,练琴也是童年回忆中最珍贵的。”李菲说。
由于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从小对她的教育非常严格。除了学习之外,大多数的闲余时间就是练琴,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嬉戏、打闹。练琴的过程是很孤独的,每在孤独之时,就感觉缺少了伙伴的陪同,产生了孤寂的沉默。一次在与母亲逛市场的时候,看到了市场中售卖的小鸡宠物,小宠物在地上跳来跳去地转动着,这个小家伙深深地吸引了她的视线,在与妈妈的商酌下,终于得到妈妈的许可,可以把这个可爱的小东西带回家。
学习音乐、练习钢琴注定是条孤行之路。李菲每次练琴时,都会把买来的小鸡宠物放在钢琴旁边,把小鸡视为伙伴、听众、知音,小鸡是她孤旅中的同行、寂寞中的陪伴。然而因为误吃了掉下的铅笔芯,小鸡还是离开了她,看似虽小的事情,却对她的心灵感触颇大。她说:“它虽是个很小的生命,但也有它的活力,它也会点燃有生机的活力,它对我的陪伴也是促进我练琴动力的源泉”。从她的言语和表情中看得出来,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儿。在她的生活里,处处都充满着爱的生机。
与其说她擅长于音乐创作,不如说她还是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女孩儿。她极其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小学毕业后,她就开始锻炼口才。中学时候的她就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她的处女作《不要忘记》是一首写给老师的歌,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所以这首歌曲里也夹杂了感谢父母的一些情感。在13岁时先后通过全国两个最高级别的钢琴考级后,由抚顺市音乐家协会为她举办了“李菲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多、难度大,这对当时的李菲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值得的是,她的才华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当音乐会的压轴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全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她记忆犹新。“回到家后,望着窗外的星光,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的创作、第一次的音乐会、第一次的经历……这样一种场面,得到的是大家如此强烈的一种认可,这对于我也是一种鼓励和支持,这样的结果肯定对我也是一种动力。”她说。诸多的第一次让她在音乐的世界里回味着、感受着、憧憬着,让她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一种情感,从而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激动后的平静,这是收获后的感悟。当晚,李菲连夜创作了《不要忘记》这首歌曲,后又被电视台拍摄成MV宣传推广,由此便开启音乐创作之门。17岁时,就读高二的她,将几年来的50首原创校园歌曲集结出版发行,《心中的旋律》一书便是她第一部歌曲作品集。 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当选为辽宁省第十次团代会的代表出席活动,是代表中年纪最小的成员。1996年,她又作为辽宁省教育厅推荐的两名获奖代表之一,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2000年,李菲再次作为唯一一名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中国宋庆龄奖学金颁奖仪式,并在主办方安排下与获奖者座谈;也是从2000年起,李菲开始作为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在国家级音乐创作比赛中频频获奖,十几年来笔耕不辍,为青春放歌,为时代放歌,不断推出一部部佳作。
“把音乐融入生命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而梦想起航的地方离不开儿时环境的影响。同样在李菲的人生道路上,母亲一直是她坚持音乐创作的强大动力。她说:“母亲给予、传授了我很多人生的技能,她不单单是我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也是教会我如何用音乐演绎人生故事的导师。”在高考前夕,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李菲一边复习文化课,一边准备专业课考试,心里紧张的程度与日俱增,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她报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中国音乐学院,并以专业课、文化课均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优秀新生奖学金”,同时作为唯一的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从此开始了她的梦想之旅。李菲说:“大学七年的学习生活是充实的、难忘的,除宿舍、琴房、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外,艺术实践、社团工作、勤工俭学、公益活动……我庆幸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虚度。”
“音乐是一种带有时代精神和主旋律特征的文化产品,个人的修养和文化基础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前提保障。”她说,“演奏音乐,是在诠释他人的思想;而创作音乐,则是在演绎自己的思想。我创作音乐就是要把有思想、有灵魂的东西传达出来。”由于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她在钢琴与作曲导师的双重邀请下,最终做出决定:跨专业、跨系考研。
而考研那一年,也是她人生起伏的一年,有悲伤也有喜悦。当时,母亲病危,带着对妈妈的担忧继续学习。从母亲的眼神里,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憧憬,看到了作为母亲的一种盼望和期待。此时的她,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同样也是为了圆母亲的愿望,她坚信,自己一定可以。
就这样,伴着内心的惶恐与自己的梦想,她成功了,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国家公费研究生,也是本专业里第一个跨系考研成功的。这一刻的她,是兴奋的,也是忧伤的,兴奋中夹杂着伤感,虽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想到病危中的妈妈,她落泪了。她说,当她拿着录取通知书,送到母亲面前,拿给母亲看的时侯,从母亲的眼神与目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信号:激动,欣慰。“妈妈微微地连说了三次:‘好女儿,你真棒!’刹那间我意识到,妈妈对生命的坚持,是一种等待,等待的是我的通知书、我的前途、我的未来。”李菲说道。
母亲的离世,不仅对22岁的她是巨大的打击,也一度令她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很长时间都无法创作。逐渐走出来后,她想清楚了很多,也成长、成熟了许多。她说:“创作音乐,不仅是要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理想,也是为母亲当初给予我无私付出、支持和鼓励的回馈,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敬告和安慰。”此刻的李菲,音调低沉,眼眶泛红。在面对内心悲伤、挣扎和痛失亲人的压力面前,她坚守了信念,选择了坚强。
对话音乐,创作大气磅礴
李菲常说,“好的音乐要与文化大环境相结合,要寻求多元发展。青年音乐家要紧跟文化前进方向,要关心国家时政,更要有执着的职业追求与操守。”她认为,对音乐的创作不单是靠一个人,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大家的合力才能够完成,只有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碰撞火花,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也正是我们青联委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精神所在。”
硕士毕业后,李菲进入中国音协工作,负责各种大型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联络、协调等方面的具体工作。2011年,她创作了歌曲《心中的力量》,当问及她是如何想到谱写这首歌曲的时候她说,这是一首写给“建党90年”的歌曲,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和青联委员,应当承担起这种责任,这首歌同样也蕴含了我们同龄人的一种心声。
生活中的她喜欢美食、写作、电影和旅行,还曾一度在某文学网站担任专栏作家,撰写散文和小说。交流中,她流露出了对生活的态度与感悟、热爱与温暖。她说:“时常会怀念儿时,每逢周末,一大家子人一起坐在奶奶家院子内的葡萄架下,一起吃饭、聊天的情景,鸡犬相闻,绿树成荫……”看得出一个平凡的女孩儿在享受着生活、创作中不平凡的快乐和喜乐。
一般看来,女性容易写出柔情的美,而阳刚之气往往是针对于男性而言的,然而,从小领略北方大好河山的李菲却把音乐的阳刚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旋律的变化可以来表达出语言的内涵,把音乐和语言的思想交融在一起,使人欣赏时更可以产生美妙的感觉,进而激发内心的共鸣,同悲共喜,这是一种属于音乐的独特享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种文化精神的形成才能驱使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而民族音乐的特性就是要传递一种精神、传递一种能量、传递一种文化,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她的作品可以感动人,甚至让听众可以伴随着音乐读出一种心声:大气、厚重、责任、思考。之所以能创作出这种豪迈的气势,得益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那片辽阔的东北平原所赋予她的品格气质。李菲热衷于学习各类知识文化,并关注各行业的前沿发展,这为她日后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菲坦言:“如果对创作只用‘兴趣’或‘爱好’是不够的,创作是一种苦涩而甜美的体验过程,它令人成熟,教人成长。”这是李菲创作的心语。
她让创作融入生活,她让生活音乐化,她享受着音乐带给她的种种喜悦。今年,她的儿子两岁了,每当她在用钢琴弹奏作品时,儿子都会跑过来认真倾听,有时还会抢着弹,甚至还会要求妈妈演奏自己指定的熟悉乐曲,孩子的到来也令她多了一个视角看世界,感受美好。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年轻的李菲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相信她始终会让奋斗成为自己青春最重的底色,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
“对我而言,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仿佛一种与世隔绝的寂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在创作中,你需要寻找灵感,思考旋律感与沉淀中的艺术美感。写音乐时需要理性和冷静,每一段旋律要走向一种设计,每一段设计需要一种美感与心灵的汇集,每一种作曲手法的运用,除去技术层面的考量外,更是要令人心动、声动、情动……在你谱写的歌曲中有你的故事、你的影子、你的心情和你的感慨。”
责任编辑 董颖
她,是中直机关青联委员、也是截至2009年《中国音乐家名录》(新版)所统计的拥有“作曲家”身份、中国音乐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时年27岁)及入会时最年轻的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时年19岁)。她在业界好评如潮,被称作“极具天赋和潜质的青年艺术家”。她,自幼学习钢琴,6岁起登台演出,13岁就在家乡辽宁举办了她的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同年起开始创作歌曲。她也很普通,喜欢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而她又不普通,她的作品被大众广为传唱,她——就是“80后”的青年作曲家李菲。
李菲,先后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和作曲系,上学时因成绩优异及工作能力突出,受到各种褒奖,工作后凭着多年来的各种积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可。对于她而言,音乐创作除了要带来审美享受外,更应体现出人文关怀与观念思想。
采访在文联大楼的咖啡厅展开,眼前的李菲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朴实大方,活泼可爱,戴着黑色边框的眼镜,一副小姑娘模样,举止中透露出一种青年女孩儿的知性美。与李菲交流,如同与相识多年的好友谈心。
对于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李菲坦言:“我和所有音乐人的追求一样,希望自己的每次创作有所突破、能够创新。”她说:“每个歌曲都应该有自己本身的设计,我就是希望把每首歌曲都带出大气、豪迈的感觉,让流动的韵律与心灵对话,用美妙的音乐传递出真情实感。”她的言谈中,无不透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故事,述论着一段传奇的经历。
青春“逐梦”之路,与责任同行
今年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成立20周年,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菲谱写了活动主题歌《同心逐梦》,由著名歌手孙楠演唱,并以此作品斩获国家级大奖。她说:“《同心逐梦》是一种思想的分享,是一种主题的领悟。她告诉我们,青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需要磨练,需要成长,需要感怀,更需要面向阳光、携手同行。”她说:“做每件事情只要做到尽力、用心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写这首歌曲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此歌曲集合了国内顶级的力量。作为一首具备相当程度传唱基础、传播力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歌曲,将青年的力量与中国梦想联系在一起,弘扬主旋律与青春梦,唱响民族精神和融入国际化,既是一种创作理念,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作为青联委员就要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她说。
年轻的李菲,在人生的历练中散发出淡定从容的定力和高尚的素质涵养,在绚丽多彩的人生舞台上,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她创作的歌曲,自然、浑厚、鲜活、大气,音乐风格鲜明,音乐题材广泛,既有主旋律歌曲,又有流行音乐,既有各种跨界探索,又有影视剧主题曲,展现出扎实的创作功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更被誉为“80后女作曲家领军人物”。
“相遇”第一次创作
李菲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母亲影响,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情感。从儿时起她就与钢琴为友,与音乐为伴。她说:“音乐是我成长道路中的知己和陪伴,甚至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与音乐相互交织。”
每每在母亲下班回家开始练琴之时,小李菲总是抢着跟妈妈弹钢琴。“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最多的就是练琴,与其他小孩子相比起来,虽然缺少了很多童年的欢乐和乐趣,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收获了很多知识,练琴也是童年回忆中最珍贵的。”李菲说。
由于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从小对她的教育非常严格。除了学习之外,大多数的闲余时间就是练琴,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嬉戏、打闹。练琴的过程是很孤独的,每在孤独之时,就感觉缺少了伙伴的陪同,产生了孤寂的沉默。一次在与母亲逛市场的时候,看到了市场中售卖的小鸡宠物,小宠物在地上跳来跳去地转动着,这个小家伙深深地吸引了她的视线,在与妈妈的商酌下,终于得到妈妈的许可,可以把这个可爱的小东西带回家。
学习音乐、练习钢琴注定是条孤行之路。李菲每次练琴时,都会把买来的小鸡宠物放在钢琴旁边,把小鸡视为伙伴、听众、知音,小鸡是她孤旅中的同行、寂寞中的陪伴。然而因为误吃了掉下的铅笔芯,小鸡还是离开了她,看似虽小的事情,却对她的心灵感触颇大。她说:“它虽是个很小的生命,但也有它的活力,它也会点燃有生机的活力,它对我的陪伴也是促进我练琴动力的源泉”。从她的言语和表情中看得出来,她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儿。在她的生活里,处处都充满着爱的生机。
与其说她擅长于音乐创作,不如说她还是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女孩儿。她极其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小学毕业后,她就开始锻炼口才。中学时候的她就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她的处女作《不要忘记》是一首写给老师的歌,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所以这首歌曲里也夹杂了感谢父母的一些情感。在13岁时先后通过全国两个最高级别的钢琴考级后,由抚顺市音乐家协会为她举办了“李菲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多、难度大,这对当时的李菲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值得的是,她的才华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当音乐会的压轴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全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她记忆犹新。“回到家后,望着窗外的星光,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的创作、第一次的音乐会、第一次的经历……这样一种场面,得到的是大家如此强烈的一种认可,这对于我也是一种鼓励和支持,这样的结果肯定对我也是一种动力。”她说。诸多的第一次让她在音乐的世界里回味着、感受着、憧憬着,让她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一种情感,从而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激动后的平静,这是收获后的感悟。当晚,李菲连夜创作了《不要忘记》这首歌曲,后又被电视台拍摄成MV宣传推广,由此便开启音乐创作之门。17岁时,就读高二的她,将几年来的50首原创校园歌曲集结出版发行,《心中的旋律》一书便是她第一部歌曲作品集。 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当选为辽宁省第十次团代会的代表出席活动,是代表中年纪最小的成员。1996年,她又作为辽宁省教育厅推荐的两名获奖代表之一,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2000年,李菲再次作为唯一一名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中国宋庆龄奖学金颁奖仪式,并在主办方安排下与获奖者座谈;也是从2000年起,李菲开始作为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在国家级音乐创作比赛中频频获奖,十几年来笔耕不辍,为青春放歌,为时代放歌,不断推出一部部佳作。
“把音乐融入生命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而梦想起航的地方离不开儿时环境的影响。同样在李菲的人生道路上,母亲一直是她坚持音乐创作的强大动力。她说:“母亲给予、传授了我很多人生的技能,她不单单是我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也是教会我如何用音乐演绎人生故事的导师。”在高考前夕,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李菲一边复习文化课,一边准备专业课考试,心里紧张的程度与日俱增,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她报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中国音乐学院,并以专业课、文化课均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优秀新生奖学金”,同时作为唯一的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从此开始了她的梦想之旅。李菲说:“大学七年的学习生活是充实的、难忘的,除宿舍、琴房、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外,艺术实践、社团工作、勤工俭学、公益活动……我庆幸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虚度。”
“音乐是一种带有时代精神和主旋律特征的文化产品,个人的修养和文化基础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前提保障。”她说,“演奏音乐,是在诠释他人的思想;而创作音乐,则是在演绎自己的思想。我创作音乐就是要把有思想、有灵魂的东西传达出来。”由于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她在钢琴与作曲导师的双重邀请下,最终做出决定:跨专业、跨系考研。
而考研那一年,也是她人生起伏的一年,有悲伤也有喜悦。当时,母亲病危,带着对妈妈的担忧继续学习。从母亲的眼神里,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憧憬,看到了作为母亲的一种盼望和期待。此时的她,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同样也是为了圆母亲的愿望,她坚信,自己一定可以。
就这样,伴着内心的惶恐与自己的梦想,她成功了,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国家公费研究生,也是本专业里第一个跨系考研成功的。这一刻的她,是兴奋的,也是忧伤的,兴奋中夹杂着伤感,虽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想到病危中的妈妈,她落泪了。她说,当她拿着录取通知书,送到母亲面前,拿给母亲看的时侯,从母亲的眼神与目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信号:激动,欣慰。“妈妈微微地连说了三次:‘好女儿,你真棒!’刹那间我意识到,妈妈对生命的坚持,是一种等待,等待的是我的通知书、我的前途、我的未来。”李菲说道。
母亲的离世,不仅对22岁的她是巨大的打击,也一度令她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很长时间都无法创作。逐渐走出来后,她想清楚了很多,也成长、成熟了许多。她说:“创作音乐,不仅是要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理想,也是为母亲当初给予我无私付出、支持和鼓励的回馈,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敬告和安慰。”此刻的李菲,音调低沉,眼眶泛红。在面对内心悲伤、挣扎和痛失亲人的压力面前,她坚守了信念,选择了坚强。
对话音乐,创作大气磅礴
李菲常说,“好的音乐要与文化大环境相结合,要寻求多元发展。青年音乐家要紧跟文化前进方向,要关心国家时政,更要有执着的职业追求与操守。”她认为,对音乐的创作不单是靠一个人,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大家的合力才能够完成,只有相互学习,彼此交流,碰撞火花,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也正是我们青联委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精神所在。”
硕士毕业后,李菲进入中国音协工作,负责各种大型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联络、协调等方面的具体工作。2011年,她创作了歌曲《心中的力量》,当问及她是如何想到谱写这首歌曲的时候她说,这是一首写给“建党90年”的歌曲,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和青联委员,应当承担起这种责任,这首歌同样也蕴含了我们同龄人的一种心声。
生活中的她喜欢美食、写作、电影和旅行,还曾一度在某文学网站担任专栏作家,撰写散文和小说。交流中,她流露出了对生活的态度与感悟、热爱与温暖。她说:“时常会怀念儿时,每逢周末,一大家子人一起坐在奶奶家院子内的葡萄架下,一起吃饭、聊天的情景,鸡犬相闻,绿树成荫……”看得出一个平凡的女孩儿在享受着生活、创作中不平凡的快乐和喜乐。
一般看来,女性容易写出柔情的美,而阳刚之气往往是针对于男性而言的,然而,从小领略北方大好河山的李菲却把音乐的阳刚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旋律的变化可以来表达出语言的内涵,把音乐和语言的思想交融在一起,使人欣赏时更可以产生美妙的感觉,进而激发内心的共鸣,同悲共喜,这是一种属于音乐的独特享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种文化精神的形成才能驱使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而民族音乐的特性就是要传递一种精神、传递一种能量、传递一种文化,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她的作品可以感动人,甚至让听众可以伴随着音乐读出一种心声:大气、厚重、责任、思考。之所以能创作出这种豪迈的气势,得益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那片辽阔的东北平原所赋予她的品格气质。李菲热衷于学习各类知识文化,并关注各行业的前沿发展,这为她日后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菲坦言:“如果对创作只用‘兴趣’或‘爱好’是不够的,创作是一种苦涩而甜美的体验过程,它令人成熟,教人成长。”这是李菲创作的心语。
她让创作融入生活,她让生活音乐化,她享受着音乐带给她的种种喜悦。今年,她的儿子两岁了,每当她在用钢琴弹奏作品时,儿子都会跑过来认真倾听,有时还会抢着弹,甚至还会要求妈妈演奏自己指定的熟悉乐曲,孩子的到来也令她多了一个视角看世界,感受美好。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年轻的李菲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相信她始终会让奋斗成为自己青春最重的底色,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
“对我而言,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仿佛一种与世隔绝的寂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在创作中,你需要寻找灵感,思考旋律感与沉淀中的艺术美感。写音乐时需要理性和冷静,每一段旋律要走向一种设计,每一段设计需要一种美感与心灵的汇集,每一种作曲手法的运用,除去技术层面的考量外,更是要令人心动、声动、情动……在你谱写的歌曲中有你的故事、你的影子、你的心情和你的感慨。”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