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保罗-克莱斯顿在1939年为中音萨克斯管与鋼琴合作所作的一首器乐作品,被众多萨克斯管演奏家誉为“萨克斯与钢琴合作最成熟的作品”。这部作品既运用了欧洲18世纪古典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又融入了20世纪多变、模糊的调式特点和和声功能,同时又使用和依靠各种特征性的节奏节拍来描绘特定的情绪,极大丰富了整部作品的结构。超吹音、重音、顿音、波音等众多的演奏技法的大量运用,使得音乐的律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华丽,而钢琴的伴奏声部又与萨克斯管演奏形成了呼应,该部作品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将萨克斯管演奏带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保罗·克莱斯顿出生于音乐之家,因受父母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幼年时便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并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此后,克莱斯顿又尝试自学作曲和管弦乐编曲与配乐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与著名的舞蹈演员露易丝·戈托结婚后,克莱斯顿逐渐意识到节奏和节拍对音乐作品的重要性,这对其之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保罗·克莱斯顿一生共创作五首萨克斯管演奏作品,其中《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是一首为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合作所作的器乐作品。该部作品由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三个乐章组成,是迄今为止萨克斯管曲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在这部三乐章奏鸣曲作品中,强弱对比的力度,委婉抒情的旋律,快慢交替的速度,优美动情的和弦等,无疑将萨克斯管的演奏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也奠定了其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由于这首奏鸣曲独特的演奏技法和钢琴声部的不寻常性,广受业界推崇,演奏经久不衰。
保罗·克莱斯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传统的调性音乐,属于多调性音乐。在该首奏鸣曲中,基本没有使用传统的功能和声,而是大量使用七和弦,或运用九和弦。小七和弦与大七和弦在不同的乐章中也是有所侧重,小七和弦侧重于第一乐章,而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则更多地运用大七和弦。该部作品充分体现了20世纪西方音乐主流创作风格,即大量使用七和弦和九和弦,模糊调性,并大量使用变化音等特征。在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节奏与节拍的多样性无疑是精髓所在,作曲家赋予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是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有极其类似于爵士乐即兴乐段的元素存在。将多样的节奏型交替使用,并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和重音后置等创作手法,既丰富了作品内涵,又增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一)超吹
在萨克斯管的演奏中,超吹是极具代表性的演奏技法,是在萨克斯管原有音域的基础上,进行翻高八度的演奏,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演奏到的萨克斯管超吹的最高音是小字四组的G。由此可以看出,超吹技巧可以使得萨克斯管演奏更具爆发力,可极大影响表演氛围。在这部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03小节的第二拍中,就涉及了萨克斯中超吹的演奏技巧——小字三组的超吹G。(见谱例1)。
正如谱例1中出现的小字三组的超吹G,使用最基础的超吹按键可能对于有些演奏者来说会有些不适应,有些乐曲也可能无法正常进行演奏。演奏者可以对照指法表,并视所演奏乐曲的指法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既便捷又适合自己的演奏按键指法。
超吹的按键指法和平时所用的按键指法是不相同的,超吹使用的很多都是组合指法。同时超吹需要演奏者做到嘴巴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萨克斯管的泛音练习,吹奏小字组的降b,还是使用小字组降b的按键指法,然后进行向上的泛音练习,尽可能多的吹奏出不同的音,这对于嘴巴的控制力和气息的控制力的要求极高,这也是为寻找超吹的口型打下扎实的基础。每天都需要反复练习和思考,这样才能找到吹超吹的正确口型。往往每位演奏者所使用乐器品牌的不同、乐器的质量和制作工艺的差异,再加上每位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方法的独特性,使得超吹的按键指法选择具有了多样性。
(二)替代指法
在萨克斯管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在一些乐句中,使用传统指法演奏音符不顺畅、音符之间的转换很慢、容易吹出多余音符等情况。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演奏时手指的跨度距离很远,导致手指回来不及时。这就需要我们去使用替代指法进行演奏,既缩短了手指运动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演奏时音符之间的连贯性。
所谓的替代指法就是我们在使用传统的按键指法之外,演奏同样的音所使用的组合型按键指法,同样的音会出现多种替代指法,使用哪一种替代指法或什么时候使用替代指法,就需要我们视所演奏乐曲的具体音符而定了,为的就是可以使演奏变得更加便捷。
《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第1小节的第一拍中,出现了降b音,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的1+2+Ta键进行演奏的话,那么和第三个音g的连接中间可能就会吹奏出多余的音,这里就需要使用替代指法来进行演奏,1+P键是降b音的替代指法,使用这个替代指法就会避免多音的出现,十分便捷。乐曲的第4小节第1拍中,同样有降b音的出现,那么这里的降b音,我们如果还是继续使用替代指法1+P键进行演奏的话,可能就不像之前第1小节中演奏的那么便捷了,前后是同样的c音,从c音演奏到降b使用替代指法是可以的,但是从降b音演奏到c音,使用替代指法就会不方便,需要食指和中指的来回切换,所以相比较而言,降b音传统指法1+2+Ta键就会显得方便很多。 第二乐章第20小节中(见谱例2),出现了五个降b音,这五个降b音的指法都各有不同。第1拍中的降b音,我们需要使用替代指法进行演奏,因为之前的高音降e音的指法是C1+C2键,如果使用传统指法,在吹奏完高音降e音之后,我们还需要切换至1+2+Ta键,这样左手就有可能产生迟疑,从而会影响到三连音节奏的时值,不利于演奏,所以这里的降b音最便捷的就是使用替代指法1+P键。第二拍的三连音中的降b音,可以和第一拍中的降b音指法一样使用替代指法1+P键进行演奏。第四拍三连音中的降b音,就需要使用传统的指法进行演奏,因为降b音前一个音是降c音,也就是还原b音,指法为1键;后一个音是降a音,也就是升g音,指法为1+2+3+#G键,从降c音1键演奏到降b音1+P键,再到升g音1+2+3+#G键,一共是4根手指分别对应按1、2、3、#c键,如果使用替代指法,就需要3指去按着P键,那么到了升g音时,#G键就没有手指去按键了,这样乐曲的进行就受到了阻碍,所以,这里就必须使用传统降b的指法进行演奏。第五拍三连音中的降b音可使用传统指法,也可使用替代指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替代指法时,需要借助3指去按住P键。第21小节中(见谱例2),第三拍的后半拍也出现了降b音,这里的降b音,个人觉得也属于两种指法都可以,但最便捷的还是使用替代指法,从降b音到f音,右手就不用从Ta键跳到4键了,这样就减少了演奏中的延迟。
(一)重音
对于萨克斯管演奏者来说,重音的演奏不是依靠舌頭发力的力度大小进行吹奏的,而是关键在于吹奏时气息的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演奏重音时一定要将其与常见的吐音、跳音等区分开,才能最终得到该有的音乐效果。我们平时在进行重音练习时,可以先发Ka音作为基础音,然后运用大量的气进行吐气练习,在气量不变的情况下,再将气息稍做减少。经过反复练习,重音的感觉随之就可找到。
在《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中,重音被大量地使用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也是该首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创作手法。其中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中都有涉及重音的演奏,并且都是在不同的强弱力度和不同的节拍位置上进行的表现。
第一乐章第47小节到51小节,第47小节最后两拍开始,从ff的力度开始演奏,音乐情绪持续上升,到第51小节第一拍的前半拍,到达了情绪的最高潮,随后开始逐渐缓慢的平静下来。在这几小节中,最关键的应该是重音力度的保持,必须要将力度一直支撑住,如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力度松弛,那么整个音乐的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失去原有的音乐效果。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放慢进行重音乐句的练习,并判断一下自己演奏出的重音是否准确,熟练之后,可逐渐加速进行练习,并结合乐谱进行连贯演奏。当然强大的力度是需要强大的气息作为支撑的。
乐曲的第三乐章(见谱例3)从开头第1小节开始,重音大量出现,再加上有重音后置的出现,使得音乐表现变得更加丰富,但这也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第三乐章的速度节奏是三个乐章中最快的,速度为J=160,开头又是P的演奏力度,术语的标示为crisp,译为轻快的。想要将第三乐章中重音吹奏好,变得难上加难。演奏者在常规的吹奏过程中,遇到重音演奏时,通常情况下会将重音的音量吹奏得很大,力度吹奏得很僵硬,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音与音之间的对比,节拍特点和音乐表情要求的音乐效果的演绎。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首先需要将每一小节音符的强弱位置弄明白,切勿在弱位置上大力吹奏;其次在清楚强弱位置音和吹奏力度之后,结合作曲家对作品的要求,将作品按要求进行吹奏;最后将乐句之间连接起来进行演奏,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波音
波音是音乐演奏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技法,是主要音符开始向上或向下与相邻的音符之间快速波动的装饰音。波音根据种类可分为:顺波音和逆波音,单波音和复波音;根据行进方式又可分为:上波音和下波音。上波音的行进方式是从主音行进到主音符的上方音,再回到主音符。下波音的行进方式和上波音是相反的,下波音是由主音符行进到主音符的下方音,再回到主音符。二者的标记符号也是有所区别的,上波音是从下而上开始的波形,下波音则是从上而下开始的波形。往往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提前观察波音的开始方向,以免出现演奏错误的问题。
《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中多次出现使用波音的演奏片段。在该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第78小节到第81小节中连续出现上波音技法(见谱例4)。第78小节的第三拍的前半拍中,出现了g的波音,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波音的上方,出现了还原记号,那么这里的波音所要演奏的音为:g、还原a、g这三个音,当然这三个音的演奏必须要在半拍中完成的,因此这三个音的演奏间隔很短,需要很快演奏完成。在第80小节中,出现了#f音的上波音演奏,波音上方也出现了一个升号标志,那么这里的上波音演奏就需要演奏成#f、#g、#f,这里的演奏指法需要注意,在上波音#f之前的音为#g,波音上方的音也为#g,这里我们可以在演奏前一个#g(1+2+3+#G)之后,萨克斯管的#G键不松开,继续演奏#f(1+2+3+5)的上波音,只需要松开5键,#g就被吹奏出来了,这样就会更加便捷,音准不变。
第三乐章中,波音的使用频率更加高。如第三乐章的第1-3小节(见谱例3)中,连续三小节都出现了#D的上波音,演奏出的音为#D、#E、#D,在吹奏#D上波音时,我们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指法,吹奏#D音时,我们还是使用1+2+3+4+5+6#D键,波音中的#E音,我们就不再使用传统的1+2+3+4的指法,改用1+2+3+4+6+#D键的指法。这样改变指法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快地演奏上波音,避免使用传统的#E指法从#D到#E音,手指会太过于僵硬,机械地按键噪音也会非常大;再加上第三乐章J=160的快速度,改变指法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三)顿音
顿音,亦称“断音”“跳音”,译自意大利文staccato。音乐术语。缩短音符时值,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唱)法。以实心小三角形“V”记于音符上(下)方时,时值约减短四分之三;以小圆点“·”记于音符上(下)方时,时值约减短二分之一;以短横线及小圆点“顿音”记于音符上(下)方或小圆点及连线并用时,时值约减短四分之一,后者并有按连线划分句读的意义在内。在简谱中,顿音记号用实心或空心的小三角形而不用小圆点。
我们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将顿音吹奏得太过于短或者太过于急促,也或者吹奏得太过于僵硬,实际上顿音的吹奏时值应该为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即可。这种顿音的演奏在乐曲的第三乐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第三乐章的开头小节开始,顿音就一直在持续地出现。我们在演奏时,需要将连续的顿音断开,演奏得具有跳跃性,再加上第三乐章快速的速度要求,使得乐曲具有欢快的听觉效果。
在顿音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节拍器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长音的吹奏练习,在长音的吹奏过程中加入练习吐音,一拍为一个长音。
保罗·克莱斯顿的《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流行、最公认的萨克斯管经典之作,将萨克斯管的演奏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作品既运用了典型的18世纪欧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同时也融入了20世纪多变、模糊的调式特点和和声功能,以及使用和依靠各种特征性的节奏节拍来描绘特定的情绪,极大地丰富了整部作品的结构。钢琴的伴奏声部与萨克斯管演奏完美呼应,使得音乐的律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华丽。该作品所包含超吹的多种指法、传统变化音的替代指法,演奏中如何将顿音、重音、波音的吹奏和节奏,以及强弱音的气息和手指的控制等技巧把握好,已成为衡量萨克斯管演奏者演奏技艺的试金石。这部作品定将永远被演奏、传承,并发挥风向标作用,激励音乐人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从而有助于推动萨克斯管演奏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一、创作简史与技法特征
保罗·克莱斯顿出生于音乐之家,因受父母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幼年时便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并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此后,克莱斯顿又尝试自学作曲和管弦乐编曲与配乐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与著名的舞蹈演员露易丝·戈托结婚后,克莱斯顿逐渐意识到节奏和节拍对音乐作品的重要性,这对其之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保罗·克莱斯顿一生共创作五首萨克斯管演奏作品,其中《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是一首为中音萨克斯管与钢琴合作所作的器乐作品。该部作品由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三个乐章组成,是迄今为止萨克斯管曲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在这部三乐章奏鸣曲作品中,强弱对比的力度,委婉抒情的旋律,快慢交替的速度,优美动情的和弦等,无疑将萨克斯管的演奏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也奠定了其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由于这首奏鸣曲独特的演奏技法和钢琴声部的不寻常性,广受业界推崇,演奏经久不衰。
保罗·克莱斯顿的音乐创作区别于传统的调性音乐,属于多调性音乐。在该首奏鸣曲中,基本没有使用传统的功能和声,而是大量使用七和弦,或运用九和弦。小七和弦与大七和弦在不同的乐章中也是有所侧重,小七和弦侧重于第一乐章,而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则更多地运用大七和弦。该部作品充分体现了20世纪西方音乐主流创作风格,即大量使用七和弦和九和弦,模糊调性,并大量使用变化音等特征。在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节奏与节拍的多样性无疑是精髓所在,作曲家赋予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是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有极其类似于爵士乐即兴乐段的元素存在。将多样的节奏型交替使用,并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和重音后置等创作手法,既丰富了作品内涵,又增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超吹和替代指法
(一)超吹
在萨克斯管的演奏中,超吹是极具代表性的演奏技法,是在萨克斯管原有音域的基础上,进行翻高八度的演奏,目前为止我们所能演奏到的萨克斯管超吹的最高音是小字四组的G。由此可以看出,超吹技巧可以使得萨克斯管演奏更具爆发力,可极大影响表演氛围。在这部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03小节的第二拍中,就涉及了萨克斯中超吹的演奏技巧——小字三组的超吹G。(见谱例1)。
正如谱例1中出现的小字三组的超吹G,使用最基础的超吹按键可能对于有些演奏者来说会有些不适应,有些乐曲也可能无法正常进行演奏。演奏者可以对照指法表,并视所演奏乐曲的指法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既便捷又适合自己的演奏按键指法。
超吹的按键指法和平时所用的按键指法是不相同的,超吹使用的很多都是组合指法。同时超吹需要演奏者做到嘴巴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萨克斯管的泛音练习,吹奏小字组的降b,还是使用小字组降b的按键指法,然后进行向上的泛音练习,尽可能多的吹奏出不同的音,这对于嘴巴的控制力和气息的控制力的要求极高,这也是为寻找超吹的口型打下扎实的基础。每天都需要反复练习和思考,这样才能找到吹超吹的正确口型。往往每位演奏者所使用乐器品牌的不同、乐器的质量和制作工艺的差异,再加上每位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方法的独特性,使得超吹的按键指法选择具有了多样性。
(二)替代指法
在萨克斯管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在一些乐句中,使用传统指法演奏音符不顺畅、音符之间的转换很慢、容易吹出多余音符等情况。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演奏时手指的跨度距离很远,导致手指回来不及时。这就需要我们去使用替代指法进行演奏,既缩短了手指运动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演奏时音符之间的连贯性。
所谓的替代指法就是我们在使用传统的按键指法之外,演奏同样的音所使用的组合型按键指法,同样的音会出现多种替代指法,使用哪一种替代指法或什么时候使用替代指法,就需要我们视所演奏乐曲的具体音符而定了,为的就是可以使演奏变得更加便捷。
《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第1小节的第一拍中,出现了降b音,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的1+2+Ta键进行演奏的话,那么和第三个音g的连接中间可能就会吹奏出多余的音,这里就需要使用替代指法来进行演奏,1+P键是降b音的替代指法,使用这个替代指法就会避免多音的出现,十分便捷。乐曲的第4小节第1拍中,同样有降b音的出现,那么这里的降b音,我们如果还是继续使用替代指法1+P键进行演奏的话,可能就不像之前第1小节中演奏的那么便捷了,前后是同样的c音,从c音演奏到降b使用替代指法是可以的,但是从降b音演奏到c音,使用替代指法就会不方便,需要食指和中指的来回切换,所以相比较而言,降b音传统指法1+2+Ta键就会显得方便很多。 第二乐章第20小节中(见谱例2),出现了五个降b音,这五个降b音的指法都各有不同。第1拍中的降b音,我们需要使用替代指法进行演奏,因为之前的高音降e音的指法是C1+C2键,如果使用传统指法,在吹奏完高音降e音之后,我们还需要切换至1+2+Ta键,这样左手就有可能产生迟疑,从而会影响到三连音节奏的时值,不利于演奏,所以这里的降b音最便捷的就是使用替代指法1+P键。第二拍的三连音中的降b音,可以和第一拍中的降b音指法一样使用替代指法1+P键进行演奏。第四拍三连音中的降b音,就需要使用传统的指法进行演奏,因为降b音前一个音是降c音,也就是还原b音,指法为1键;后一个音是降a音,也就是升g音,指法为1+2+3+#G键,从降c音1键演奏到降b音1+P键,再到升g音1+2+3+#G键,一共是4根手指分别对应按1、2、3、#c键,如果使用替代指法,就需要3指去按着P键,那么到了升g音时,#G键就没有手指去按键了,这样乐曲的进行就受到了阻碍,所以,这里就必须使用传统降b的指法进行演奏。第五拍三连音中的降b音可使用传统指法,也可使用替代指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替代指法时,需要借助3指去按住P键。第21小节中(见谱例2),第三拍的后半拍也出现了降b音,这里的降b音,个人觉得也属于两种指法都可以,但最便捷的还是使用替代指法,从降b音到f音,右手就不用从Ta键跳到4键了,这样就减少了演奏中的延迟。
三、重音、波音及顿音
(一)重音
对于萨克斯管演奏者来说,重音的演奏不是依靠舌頭发力的力度大小进行吹奏的,而是关键在于吹奏时气息的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演奏重音时一定要将其与常见的吐音、跳音等区分开,才能最终得到该有的音乐效果。我们平时在进行重音练习时,可以先发Ka音作为基础音,然后运用大量的气进行吐气练习,在气量不变的情况下,再将气息稍做减少。经过反复练习,重音的感觉随之就可找到。
在《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中,重音被大量地使用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也是该首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创作手法。其中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中都有涉及重音的演奏,并且都是在不同的强弱力度和不同的节拍位置上进行的表现。
第一乐章第47小节到51小节,第47小节最后两拍开始,从ff的力度开始演奏,音乐情绪持续上升,到第51小节第一拍的前半拍,到达了情绪的最高潮,随后开始逐渐缓慢的平静下来。在这几小节中,最关键的应该是重音力度的保持,必须要将力度一直支撑住,如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力度松弛,那么整个音乐的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失去原有的音乐效果。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放慢进行重音乐句的练习,并判断一下自己演奏出的重音是否准确,熟练之后,可逐渐加速进行练习,并结合乐谱进行连贯演奏。当然强大的力度是需要强大的气息作为支撑的。
乐曲的第三乐章(见谱例3)从开头第1小节开始,重音大量出现,再加上有重音后置的出现,使得音乐表现变得更加丰富,但这也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第三乐章的速度节奏是三个乐章中最快的,速度为J=160,开头又是P的演奏力度,术语的标示为crisp,译为轻快的。想要将第三乐章中重音吹奏好,变得难上加难。演奏者在常规的吹奏过程中,遇到重音演奏时,通常情况下会将重音的音量吹奏得很大,力度吹奏得很僵硬,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音与音之间的对比,节拍特点和音乐表情要求的音乐效果的演绎。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首先需要将每一小节音符的强弱位置弄明白,切勿在弱位置上大力吹奏;其次在清楚强弱位置音和吹奏力度之后,结合作曲家对作品的要求,将作品按要求进行吹奏;最后将乐句之间连接起来进行演奏,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波音
波音是音乐演奏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技法,是主要音符开始向上或向下与相邻的音符之间快速波动的装饰音。波音根据种类可分为:顺波音和逆波音,单波音和复波音;根据行进方式又可分为:上波音和下波音。上波音的行进方式是从主音行进到主音符的上方音,再回到主音符。下波音的行进方式和上波音是相反的,下波音是由主音符行进到主音符的下方音,再回到主音符。二者的标记符号也是有所区别的,上波音是从下而上开始的波形,下波音则是从上而下开始的波形。往往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提前观察波音的开始方向,以免出现演奏错误的问题。
《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中多次出现使用波音的演奏片段。在该部作品的第一乐章的第78小节到第81小节中连续出现上波音技法(见谱例4)。第78小节的第三拍的前半拍中,出现了g的波音,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波音的上方,出现了还原记号,那么这里的波音所要演奏的音为:g、还原a、g这三个音,当然这三个音的演奏必须要在半拍中完成的,因此这三个音的演奏间隔很短,需要很快演奏完成。在第80小节中,出现了#f音的上波音演奏,波音上方也出现了一个升号标志,那么这里的上波音演奏就需要演奏成#f、#g、#f,这里的演奏指法需要注意,在上波音#f之前的音为#g,波音上方的音也为#g,这里我们可以在演奏前一个#g(1+2+3+#G)之后,萨克斯管的#G键不松开,继续演奏#f(1+2+3+5)的上波音,只需要松开5键,#g就被吹奏出来了,这样就会更加便捷,音准不变。
第三乐章中,波音的使用频率更加高。如第三乐章的第1-3小节(见谱例3)中,连续三小节都出现了#D的上波音,演奏出的音为#D、#E、#D,在吹奏#D上波音时,我们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指法,吹奏#D音时,我们还是使用1+2+3+4+5+6#D键,波音中的#E音,我们就不再使用传统的1+2+3+4的指法,改用1+2+3+4+6+#D键的指法。这样改变指法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快地演奏上波音,避免使用传统的#E指法从#D到#E音,手指会太过于僵硬,机械地按键噪音也会非常大;再加上第三乐章J=160的快速度,改变指法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三)顿音
顿音,亦称“断音”“跳音”,译自意大利文staccato。音乐术语。缩短音符时值,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唱)法。以实心小三角形“V”记于音符上(下)方时,时值约减短四分之三;以小圆点“·”记于音符上(下)方时,时值约减短二分之一;以短横线及小圆点“顿音”记于音符上(下)方或小圆点及连线并用时,时值约减短四分之一,后者并有按连线划分句读的意义在内。在简谱中,顿音记号用实心或空心的小三角形而不用小圆点。
我们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将顿音吹奏得太过于短或者太过于急促,也或者吹奏得太过于僵硬,实际上顿音的吹奏时值应该为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即可。这种顿音的演奏在乐曲的第三乐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第三乐章的开头小节开始,顿音就一直在持续地出现。我们在演奏时,需要将连续的顿音断开,演奏得具有跳跃性,再加上第三乐章快速的速度要求,使得乐曲具有欢快的听觉效果。
在顿音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节拍器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长音的吹奏练习,在长音的吹奏过程中加入练习吐音,一拍为一个长音。
四、艺术价值
保罗·克莱斯顿的《萨克斯管奏鸣曲》(op.19)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流行、最公认的萨克斯管经典之作,将萨克斯管的演奏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作品既运用了典型的18世纪欧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同时也融入了20世纪多变、模糊的调式特点和和声功能,以及使用和依靠各种特征性的节奏节拍来描绘特定的情绪,极大地丰富了整部作品的结构。钢琴的伴奏声部与萨克斯管演奏完美呼应,使得音乐的律动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华丽。该作品所包含超吹的多种指法、传统变化音的替代指法,演奏中如何将顿音、重音、波音的吹奏和节奏,以及强弱音的气息和手指的控制等技巧把握好,已成为衡量萨克斯管演奏者演奏技艺的试金石。这部作品定将永远被演奏、传承,并发挥风向标作用,激励音乐人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从而有助于推动萨克斯管演奏技艺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