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月6日,中国政府驻伊拉克李大使和武官受邀请参加伊拉克建军85周年纪念活动。伊拉克军队刚刚结束阅兵仪式,“轰!轰!”两声,检阅现场外围遭到了两枚追击炮弹袭击,场面顿时混乱起来。中国大使与武官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的随身警卫,特勤战士娄益庆、贲叶红临危不乱,他们第一时间;中到大使和武官身旁,犹如抵挡各种危险的盾牌般守护在左右,带领大使与武官从早已准备好的紧急通道离开现场。在外接应的特警战士赵永军和谭东已经将防弹车发动起来,随后驾车脱离险境……
其实,这类似好莱坞惊险电影的场景每天都在伊拉克、在巴格达发生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并没有给这个古国带来和平的橄榄枝,相反,战争的硝烟从此一直在伊拉克上空弥漫。尘埃并未落定。
在战争的硝烟与尘埃中,2004年春,中国政府向伊拉克派出复馆小组,时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除7名外交官外,还有6名武警官兵组成警卫组随行”,据悉,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派驻武警警卫。至今,已有3批“反恐精英”奔赴巴格达。
中国反恐精英现身巴格达
2004年2月17日,北京时间零时30分,席栓柱、李亚光、苏军、丁秀国、王志刚、武好等6名官兵历尽周折,护送外交官们来到巴格达。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画面真实地呈现眼前:城市满目疮痍,街道一片狼籍,硝烟笼罩着断壁残垣,街头枪战和爆炸声不绝于耳,各处都有美军军车,每个大楼前都有一群人拿着枪,语言不通,情况不明,偌大的巴格达危机四伏。
6名中国特警入庄曼苏尔饭店之后,他们对饭店的内部环境和周边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各楼层的房间、电梯、紧急通道,他们也要一一检查,不放过任何可能带来危险的细节。他们还要记住每一个出入饭店人员的面孔,一旦发现可疑人员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随着使馆工作人员出行频率的增加和对伊局势的了解,哪条路安全,哪个地方危险,他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004年4月11日,我7名公民在费卢杰被武装分子绑架。刚到伊拉克不久的官兵们与外交官们一起投入营救工作,25个小时后,7名人质安全获释。2005年1月,我8名公民在伊拉克被绑架,在官兵们大力配合下,人质再次成功获救。这期间的故事扑朔迷离,难以细述。但战士对祖国保护公民境外安全利益的贡献,已彪炳史册。
2004年6月1日,原驻伊大使孙必千应邀赴伊拉克外交部,出席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仪式,特警战士李亚光、苏军贴身护卫,武好在外边的汽车上留守。12时20分,忽然汽车右侧100米的地方发生爆炸,整个汽车和外交部大楼都摇晃起来。地动山摇中,李亚光和苏军立即把孙大使围在中间,而等在外面的武好也立即掩护另一名工作人员隐蔽。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还有一次,李亚光护送孙大使去临管会办事。他刚到临管会大楼第二个检查站,刚离开的第一个检查站就发生爆炸。后来他们得知,有2名美军在那次爆炸中丧生。他们当时距离爆炸现场只有100米。
2004年6月17日,警卫小组组长席栓柱护送孙大使乘车外出,突然,前方不远一个新兵征募站发生爆炸,汽车被强大的气浪冲得左摇右晃,模糊的血肉都溅到了挡风玻璃上。组长席栓柱迅速下车观察情况做出判断,6名警卫人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进入战斗位置,还没等工作人员回过神来,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身体把使馆工作车辆围得风雨不透,如铜墙铁壁一般。这次虽然没有意外情况发生,但警卫人员敏捷的身手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赞叹不已。
在伊拉克平均3个人就有一枝枪……
据统计,在伊拉克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枝枪。除去儿童,这个比例可想而知,伊安全局势由此可见一斑。鉴于此,2005年3月,我国决定继续派驻武警保卫驻伊拉克大使馆安全。武警部队经过精心挑选、严格训练,派出以娄益庆为组长,赵永军、易尚文、谭东、贲叶红、何鑫、石勇、黄柏仁8名官兵组成的第二批驻伊使馆警卫小组进驻巴格达。
2005年7月2日至5日,伊拉克接连发生以埃及驻伊首席外交官被斩首为代表的5起针对驻伊外交使团的恐怖袭击事件,安全局势动荡不安。“那时只要出去,就觉得眼睛不够用,尤其对靠近我们的大型车辆和穿长袍子的人要保持高度戒备。”娄益庆深有感觚“作为警卫人员,我必须具备临机处置的能力,既要准确判断情况,果断采取防护手段,又不能草木皆兵,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每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他们都要把出事地点精确地标定在巴格达市区图上,仔细进行研究分析。时间久了,官兵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活的战术地形图。2005年5月26日,在途经号称“死亡之镇”巴古拜的路上,一辆报废汽车停在路中央。没有司机、周围静得出奇……此时位于开道车的赵永军,大脑中立刻对此处进行了标定:这里时常有美军巡逻车经过,曾发生过多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向左拐,绕过去!”赵永军果断命令司机从岔路口拐弯,绕过了这条可疑地段。刚刚回到使馆,他们便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伊拉克警方在那辆车里发现了汽车炸弹。
根据警卫小组每天从新闻和网络上收集的信息,仅2005年伊拉克发生的汽车爆炸和各类袭击事件大约有3.4万起,平均每天近百起。路边闲置的报废汽车、垃圾桶、甚至乱跑的野狗家禽都极有可能身绑炸药。由于巴格达的街道被人为设置了很多路障,行车速度很慢,必要时还得下车清理,碰上堵车,官兵们还要进行疏导。一次,杨大使拜会伊拉克临时总统,只有10分钟的赶路时间。可快到总统府时,遇上了堵车。现场很多司机不耐烦地打开车窗四下张望,有的还对天鸣枪,秩序非常混乱。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贲叶红主动下车,用阿语和手势示意后面的车让路,指挥使馆车辆掉头绕道,准时顺利到达总统府。根据他们的经验判断,在巴格达这种情况变数很大,如果停留时间过长,极有可能遇上汽车炸弹。
反恐精英们在巴格达的“极度生活”
巴格达的危险环境已使警卫小组的官兵养成了很多特殊的“习惯”。比如,正路上行走从来不走路边(这里常常被人安放炸弹),外出前从来不喝水(避免上厕所),身上随时带一点压缩食品,晚上睡觉只要有一点声响就伸手到枕头下摸枪,听到枪声、爆炸声第一反应是看外交人员是否安全。
警卫组官兵每人每天要站哨6个小时以上,几乎每天都要外出执勤,奔波在危机四伏中。他们的睡眠很少超过4个小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组织纪律依然像在国内时一样严格,甚至还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坚持体能训练。
能在巴格达收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警卫队员异常高兴,这给平日里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色彩。因为除此以外,电视里大多是阿拉伯语的节目,可供他们看的节目很少。与电视相比,饭菜才是警卫人员到达巴格达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大都来自中国北方的警卫队员吃惯了蔬菜和面食,对阿拉伯饭菜中的牛羊肉很不习惯。而且巴格达的蔬菜种类单调,除了黄瓜和西红柿外,可供他们吃的蔬菜很少。巴格达的夏季气温达40多度,影响了警卫人员的食欲。来自山东德州的苏军爱吃面条是出了名的。有一次部队吃炒面,他一个人就消灭了5大碗,创下了全中队的记录。可来到巴格达后,成天的牛羊肉令他很不习惯。席栓柱是河南人,对于面条他也是情有独衷,虽然已经适应了以牛羊肉为主的阿拉伯伙食,但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也流露出对面条的向往。“前几天有人从约旦带了挂面回来,吃起来香极了,太幸福了。”
使馆所在的曼苏尔饭店经常停水停电,生活用水也受到严重污染,水龙头里经常能流出头发、铁丝等杂质,因此官兵们每次洗澡不会超过5分钟。他们印象最深的还有沙尘暴。一年内巴格达市区被沙尘暴袭击30多次。一旦刮起来,就连楼遭里也弥漫着沙子粉尘,令人窒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只能用毛巾、卫生纸捂住口鼻上哨,晚上睡觉也常被呛醒。
每周一次的电话,也是守他们兴奋的日子。可由于信号差、后置音长,通一次话断几回,通话质量大打折扣。于是,官兵们干脆就归纳出了打电话十八字短语:“xx,您好吗?我很好!不用惦记,保重身体!再见!”
巴格达,这片曾孕育过灿烂人类文明的土地,今天正充斥着绑架、抢劫、汽车炸弹……天塌地陷般的灾难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苦不堪言。正是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危机四伏的国度,直至今天,所有在伊拉克的中国工作人员毫发未损、安然无恙,创造了中国警卫史上一个奇迹。2005年10月,与警卫小组朝夕相处八个多月的杨洪林大使离馆。他在离别赠言中这样写道:“你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军政素质全面过硬,为新时期外交工作保驾护航,充分展示了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其实,这类似好莱坞惊险电影的场景每天都在伊拉克、在巴格达发生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并没有给这个古国带来和平的橄榄枝,相反,战争的硝烟从此一直在伊拉克上空弥漫。尘埃并未落定。
在战争的硝烟与尘埃中,2004年春,中国政府向伊拉克派出复馆小组,时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章启月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除7名外交官外,还有6名武警官兵组成警卫组随行”,据悉,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外派驻武警警卫。至今,已有3批“反恐精英”奔赴巴格达。
中国反恐精英现身巴格达
2004年2月17日,北京时间零时30分,席栓柱、李亚光、苏军、丁秀国、王志刚、武好等6名官兵历尽周折,护送外交官们来到巴格达。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画面真实地呈现眼前:城市满目疮痍,街道一片狼籍,硝烟笼罩着断壁残垣,街头枪战和爆炸声不绝于耳,各处都有美军军车,每个大楼前都有一群人拿着枪,语言不通,情况不明,偌大的巴格达危机四伏。
6名中国特警入庄曼苏尔饭店之后,他们对饭店的内部环境和周边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各楼层的房间、电梯、紧急通道,他们也要一一检查,不放过任何可能带来危险的细节。他们还要记住每一个出入饭店人员的面孔,一旦发现可疑人员还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随着使馆工作人员出行频率的增加和对伊局势的了解,哪条路安全,哪个地方危险,他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004年4月11日,我7名公民在费卢杰被武装分子绑架。刚到伊拉克不久的官兵们与外交官们一起投入营救工作,25个小时后,7名人质安全获释。2005年1月,我8名公民在伊拉克被绑架,在官兵们大力配合下,人质再次成功获救。这期间的故事扑朔迷离,难以细述。但战士对祖国保护公民境外安全利益的贡献,已彪炳史册。
2004年6月1日,原驻伊大使孙必千应邀赴伊拉克外交部,出席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仪式,特警战士李亚光、苏军贴身护卫,武好在外边的汽车上留守。12时20分,忽然汽车右侧100米的地方发生爆炸,整个汽车和外交部大楼都摇晃起来。地动山摇中,李亚光和苏军立即把孙大使围在中间,而等在外面的武好也立即掩护另一名工作人员隐蔽。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还有一次,李亚光护送孙大使去临管会办事。他刚到临管会大楼第二个检查站,刚离开的第一个检查站就发生爆炸。后来他们得知,有2名美军在那次爆炸中丧生。他们当时距离爆炸现场只有100米。
2004年6月17日,警卫小组组长席栓柱护送孙大使乘车外出,突然,前方不远一个新兵征募站发生爆炸,汽车被强大的气浪冲得左摇右晃,模糊的血肉都溅到了挡风玻璃上。组长席栓柱迅速下车观察情况做出判断,6名警卫人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进入战斗位置,还没等工作人员回过神来,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身体把使馆工作车辆围得风雨不透,如铜墙铁壁一般。这次虽然没有意外情况发生,但警卫人员敏捷的身手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赞叹不已。
在伊拉克平均3个人就有一枝枪……
据统计,在伊拉克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枝枪。除去儿童,这个比例可想而知,伊安全局势由此可见一斑。鉴于此,2005年3月,我国决定继续派驻武警保卫驻伊拉克大使馆安全。武警部队经过精心挑选、严格训练,派出以娄益庆为组长,赵永军、易尚文、谭东、贲叶红、何鑫、石勇、黄柏仁8名官兵组成的第二批驻伊使馆警卫小组进驻巴格达。
2005年7月2日至5日,伊拉克接连发生以埃及驻伊首席外交官被斩首为代表的5起针对驻伊外交使团的恐怖袭击事件,安全局势动荡不安。“那时只要出去,就觉得眼睛不够用,尤其对靠近我们的大型车辆和穿长袍子的人要保持高度戒备。”娄益庆深有感觚“作为警卫人员,我必须具备临机处置的能力,既要准确判断情况,果断采取防护手段,又不能草木皆兵,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每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他们都要把出事地点精确地标定在巴格达市区图上,仔细进行研究分析。时间久了,官兵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活的战术地形图。2005年5月26日,在途经号称“死亡之镇”巴古拜的路上,一辆报废汽车停在路中央。没有司机、周围静得出奇……此时位于开道车的赵永军,大脑中立刻对此处进行了标定:这里时常有美军巡逻车经过,曾发生过多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向左拐,绕过去!”赵永军果断命令司机从岔路口拐弯,绕过了这条可疑地段。刚刚回到使馆,他们便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伊拉克警方在那辆车里发现了汽车炸弹。
根据警卫小组每天从新闻和网络上收集的信息,仅2005年伊拉克发生的汽车爆炸和各类袭击事件大约有3.4万起,平均每天近百起。路边闲置的报废汽车、垃圾桶、甚至乱跑的野狗家禽都极有可能身绑炸药。由于巴格达的街道被人为设置了很多路障,行车速度很慢,必要时还得下车清理,碰上堵车,官兵们还要进行疏导。一次,杨大使拜会伊拉克临时总统,只有10分钟的赶路时间。可快到总统府时,遇上了堵车。现场很多司机不耐烦地打开车窗四下张望,有的还对天鸣枪,秩序非常混乱。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贲叶红主动下车,用阿语和手势示意后面的车让路,指挥使馆车辆掉头绕道,准时顺利到达总统府。根据他们的经验判断,在巴格达这种情况变数很大,如果停留时间过长,极有可能遇上汽车炸弹。
反恐精英们在巴格达的“极度生活”
巴格达的危险环境已使警卫小组的官兵养成了很多特殊的“习惯”。比如,正路上行走从来不走路边(这里常常被人安放炸弹),外出前从来不喝水(避免上厕所),身上随时带一点压缩食品,晚上睡觉只要有一点声响就伸手到枕头下摸枪,听到枪声、爆炸声第一反应是看外交人员是否安全。
警卫组官兵每人每天要站哨6个小时以上,几乎每天都要外出执勤,奔波在危机四伏中。他们的睡眠很少超过4个小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组织纪律依然像在国内时一样严格,甚至还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坚持体能训练。
能在巴格达收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警卫队员异常高兴,这给平日里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色彩。因为除此以外,电视里大多是阿拉伯语的节目,可供他们看的节目很少。与电视相比,饭菜才是警卫人员到达巴格达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大都来自中国北方的警卫队员吃惯了蔬菜和面食,对阿拉伯饭菜中的牛羊肉很不习惯。而且巴格达的蔬菜种类单调,除了黄瓜和西红柿外,可供他们吃的蔬菜很少。巴格达的夏季气温达40多度,影响了警卫人员的食欲。来自山东德州的苏军爱吃面条是出了名的。有一次部队吃炒面,他一个人就消灭了5大碗,创下了全中队的记录。可来到巴格达后,成天的牛羊肉令他很不习惯。席栓柱是河南人,对于面条他也是情有独衷,虽然已经适应了以牛羊肉为主的阿拉伯伙食,但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也流露出对面条的向往。“前几天有人从约旦带了挂面回来,吃起来香极了,太幸福了。”
使馆所在的曼苏尔饭店经常停水停电,生活用水也受到严重污染,水龙头里经常能流出头发、铁丝等杂质,因此官兵们每次洗澡不会超过5分钟。他们印象最深的还有沙尘暴。一年内巴格达市区被沙尘暴袭击30多次。一旦刮起来,就连楼遭里也弥漫着沙子粉尘,令人窒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只能用毛巾、卫生纸捂住口鼻上哨,晚上睡觉也常被呛醒。
每周一次的电话,也是守他们兴奋的日子。可由于信号差、后置音长,通一次话断几回,通话质量大打折扣。于是,官兵们干脆就归纳出了打电话十八字短语:“xx,您好吗?我很好!不用惦记,保重身体!再见!”
巴格达,这片曾孕育过灿烂人类文明的土地,今天正充斥着绑架、抢劫、汽车炸弹……天塌地陷般的灾难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苦不堪言。正是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危机四伏的国度,直至今天,所有在伊拉克的中国工作人员毫发未损、安然无恙,创造了中国警卫史上一个奇迹。2005年10月,与警卫小组朝夕相处八个多月的杨洪林大使离馆。他在离别赠言中这样写道:“你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军政素质全面过硬,为新时期外交工作保驾护航,充分展示了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