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鉴于西藏及西藏教育的特殊性,中央政府对西藏教育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均予以高度倾斜。1985年开始,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入学实行“三包”政策,该政策实行20多年后,部分农牧区贫困家庭义务教育支付能力仍然存在问题。本文拟以一位农牧区贫困生为个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包”经费 义务教育 贫困生 支付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07-02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央于1985开始拨出专款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1],并于1988年、1994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该年度2次)、2011年(该年度2次)先后10次调整了“三包”费用标准。历经10次调整,“三包”费用标准从1985年的小学生210元/人一年、初中生240元/人一年,边境县乡小学生327元/人一年、边境县初中生260元/人一年,到2011年9月,“三包”经费标准年生均达到2000元,“三包”政策覆盖面在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子女在校生,同时将西藏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及经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委托承担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在校农牧民子女纳入“三包”政策实施范围。“三包”政策是中央给予西藏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
本文拟以个案的方式来分析“三包” 经费政策下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义务教育的支付能力。笔者调查的是一名初二男生索朗(化名),索朗家位于拉萨市L县Y村。L县位于拉萨市北面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2008年底,全县管辖九乡一镇,49个行政村,总户数8687户,人口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1万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854.21元。同年全国农民和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分别为4761[2]元和3176[3]元。从人均纯收来看,L县的收入水平都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和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县。由于西藏文化、经济生产方式等的影响及中央在西藏实施的一系列特殊政策,有关贫困生支付能力的分析只在西藏具有代表性。Y村于L县西北角的一个小山沟,离县城约四十里,其中一半是泥石路。在L县中学,北部学生一学期回家一次,索朗家在南部,每周能回家一次。索朗所在的村全村人口约200人,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村庄,妇女、老人和部分男丁在家务农,少数家庭养少许牛羊,部分青年在县城和拉萨市务工。
1 索朗的家庭情况
索朗家共有5口人,他,两个弟弟,妈妈和奶奶。索朗的爸爸2002年因胃病去世,妈妈今年38岁,不会汉语,因长期营养不良和艰苦劳动,有贫血、心脏病和关节炎等疾病。奶奶75岁,2007年因脑溢血丧失了语言能力,手脚不太灵便,没有劳动能力,但头脑还清醒,可以照顾自己。两个弟弟分别为12岁和10岁,在村小学读六年级和四年级,因为离家近,中午可以在学校吃免费午餐,晚上回家住宿。家里只有妈妈一个劳动力,耕种8亩薄地,主要种植青稞、土豆和油菜,因藏族在种植农作物时,很少施肥及后续打理,农作物产量低,仅能解决一家五口吃饭问题,没有任何结余,索朗家目前的住房条件比去年(2008年)要好,盖了两间房子,这两间房子其中一间既是客厅也是卧室。盖房子时政府补助1万2,在县农业银行贷款6000元,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两间藏式土房建成了。他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很旧的黑白电视机,还是乡政府扶贫办送的。家里养了1头奶牛,勉强能维持自身供给。他妈妈说:“一年当中,只有藏历年时才会在乡里买几斤牛肉和一些鸡蛋给孩子们和老人吃,平时,从来没有想过吃这种好东西”。在索朗家所处位置,手机没有信号。
2 “三包”经费政策下索朗生活与学习情况
索朗现在就读于离家约40里的L县中学,周一至周五在校住宿,周末由同一条线路的学生家长轮流用拖拉机接回家并由周日送回学校。由于享受“三包”经费,他在学校吃住都不用花钱。当笔者问到学校伙食与家里伙食相比哪个好一些时,他说:“学校的要好,因为学校里有米饭吃、有西红柿、鸡蛋等,常常还有肉吃。而且,学校常给我们发零食吃,周五放学回家时学校一定要发一些零食的,像饼干、苹果、水果罐头,有时还有奶粉。妈妈、奶奶和两个弟弟基本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自己舍不得吃,带回家给他们吃”。
虽然学校包吃包住,一学期下来还是有一些开支,主要是学习用品和路费。从年初到现在,学校收取同步资料费80元,还剩下45.6元在班主任那里,用于下半学期买同步资料,学校发的作业本不够,自己买了10本作业本和一本作文书,花了15元,两学期2次路费共240元,索朗在2009年花费约335元。
他妈妈表示:“因为上学不要钱,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不想让他三兄弟像她一样没文化、贫穷。周末回家也要他在家看书,除非特别忙,才会让他帮忙干农活。”除了学习用品和路费以外,索朗上学基本不用花钱。
由于妈妈非常支持他上学,虽然贫困,他的心理素质很好,并没有因贫困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他学习认真刻苦,人缘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讲话,爱请教问题。L县中学实行平行班教学,他成绩排名全班前几名。
3 关于索朗个案在西藏农牧区的普遍性问题
索朗个案所代表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在在西藏自治区有普遍性。在L中学,笔者还接触与访谈了另外两个贫困生及家庭,与他同一个班级,在他们班,仅单亲家庭学生还有五六个。笔者访谈的另一个贫困生,爸爸离家出走已14年,家里母子相依为命,还要照顾一个瘫痪的舅舅,妈妈身体不好,有胆囊炎、关节炎和胃病。每到农忙时或是妈妈生病时,他都要请假回家。一个学期当中,总有两三个星期不在学校。笔者在L县中学做调查时,该生正好请假回家收割青稞。另外一个贫困生自幼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從索朗家的具体情况看,他家里没有任何现金收入,依赖政府补助来维持日常
关键词:“三包”经费 义务教育 贫困生 支付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07-02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央于1985开始拨出专款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1],并于1988年、1994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该年度2次)、2011年(该年度2次)先后10次调整了“三包”费用标准。历经10次调整,“三包”费用标准从1985年的小学生210元/人一年、初中生240元/人一年,边境县乡小学生327元/人一年、边境县初中生260元/人一年,到2011年9月,“三包”经费标准年生均达到2000元,“三包”政策覆盖面在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子女在校生,同时将西藏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及经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委托承担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在校农牧民子女纳入“三包”政策实施范围。“三包”政策是中央给予西藏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
本文拟以个案的方式来分析“三包” 经费政策下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义务教育的支付能力。笔者调查的是一名初二男生索朗(化名),索朗家位于拉萨市L县Y村。L县位于拉萨市北面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2008年底,全县管辖九乡一镇,49个行政村,总户数8687户,人口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1万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854.21元。同年全国农民和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分别为4761[2]元和3176[3]元。从人均纯收来看,L县的收入水平都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和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县。由于西藏文化、经济生产方式等的影响及中央在西藏实施的一系列特殊政策,有关贫困生支付能力的分析只在西藏具有代表性。Y村于L县西北角的一个小山沟,离县城约四十里,其中一半是泥石路。在L县中学,北部学生一学期回家一次,索朗家在南部,每周能回家一次。索朗所在的村全村人口约200人,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村庄,妇女、老人和部分男丁在家务农,少数家庭养少许牛羊,部分青年在县城和拉萨市务工。
1 索朗的家庭情况
索朗家共有5口人,他,两个弟弟,妈妈和奶奶。索朗的爸爸2002年因胃病去世,妈妈今年38岁,不会汉语,因长期营养不良和艰苦劳动,有贫血、心脏病和关节炎等疾病。奶奶75岁,2007年因脑溢血丧失了语言能力,手脚不太灵便,没有劳动能力,但头脑还清醒,可以照顾自己。两个弟弟分别为12岁和10岁,在村小学读六年级和四年级,因为离家近,中午可以在学校吃免费午餐,晚上回家住宿。家里只有妈妈一个劳动力,耕种8亩薄地,主要种植青稞、土豆和油菜,因藏族在种植农作物时,很少施肥及后续打理,农作物产量低,仅能解决一家五口吃饭问题,没有任何结余,索朗家目前的住房条件比去年(2008年)要好,盖了两间房子,这两间房子其中一间既是客厅也是卧室。盖房子时政府补助1万2,在县农业银行贷款6000元,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两间藏式土房建成了。他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很旧的黑白电视机,还是乡政府扶贫办送的。家里养了1头奶牛,勉强能维持自身供给。他妈妈说:“一年当中,只有藏历年时才会在乡里买几斤牛肉和一些鸡蛋给孩子们和老人吃,平时,从来没有想过吃这种好东西”。在索朗家所处位置,手机没有信号。
2 “三包”经费政策下索朗生活与学习情况
索朗现在就读于离家约40里的L县中学,周一至周五在校住宿,周末由同一条线路的学生家长轮流用拖拉机接回家并由周日送回学校。由于享受“三包”经费,他在学校吃住都不用花钱。当笔者问到学校伙食与家里伙食相比哪个好一些时,他说:“学校的要好,因为学校里有米饭吃、有西红柿、鸡蛋等,常常还有肉吃。而且,学校常给我们发零食吃,周五放学回家时学校一定要发一些零食的,像饼干、苹果、水果罐头,有时还有奶粉。妈妈、奶奶和两个弟弟基本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自己舍不得吃,带回家给他们吃”。
虽然学校包吃包住,一学期下来还是有一些开支,主要是学习用品和路费。从年初到现在,学校收取同步资料费80元,还剩下45.6元在班主任那里,用于下半学期买同步资料,学校发的作业本不够,自己买了10本作业本和一本作文书,花了15元,两学期2次路费共240元,索朗在2009年花费约335元。
他妈妈表示:“因为上学不要钱,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不想让他三兄弟像她一样没文化、贫穷。周末回家也要他在家看书,除非特别忙,才会让他帮忙干农活。”除了学习用品和路费以外,索朗上学基本不用花钱。
由于妈妈非常支持他上学,虽然贫困,他的心理素质很好,并没有因贫困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他学习认真刻苦,人缘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讲话,爱请教问题。L县中学实行平行班教学,他成绩排名全班前几名。
3 关于索朗个案在西藏农牧区的普遍性问题
索朗个案所代表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在在西藏自治区有普遍性。在L中学,笔者还接触与访谈了另外两个贫困生及家庭,与他同一个班级,在他们班,仅单亲家庭学生还有五六个。笔者访谈的另一个贫困生,爸爸离家出走已14年,家里母子相依为命,还要照顾一个瘫痪的舅舅,妈妈身体不好,有胆囊炎、关节炎和胃病。每到农忙时或是妈妈生病时,他都要请假回家。一个学期当中,总有两三个星期不在学校。笔者在L县中学做调查时,该生正好请假回家收割青稞。另外一个贫困生自幼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從索朗家的具体情况看,他家里没有任何现金收入,依赖政府补助来维持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