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开始独立课外阅读,面临由“积”到“发”的重要阶段。教师如何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準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的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呢?我觉得有必要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及现状作一下分析。
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高 阅读心理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171-01
1 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及现状分析
1.1 从众心理
我们大多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中高年级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突出。这时候他们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位学生的书包里都能找出一两本课外读物。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然而,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接受能力增强了,但对读物的种类上却没有相应的调整。大多数同学仍旧沉迷于看《儿童画报》、《动画乐园》、《童话大王》等形象具体、内容生动的书籍。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想象力的发展。
1.2 诱因心理
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题之一便是写作文。很多学生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类书籍。他们很少把这些书当作闲暇时的“阅读小点”,反而当成了写作文时的“开胃大餐”。如果教师要求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他们不在“喜欢”上下功夫,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找到相关类型的“示范作文”,照着别人写好的路子走。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为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家长往往不会引起重视。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写作文不看书,要写作文必看作文书。
1.3 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而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制性地让孩子大量地阅读。虽然我有时也要求学生读书要做笔记,写心得,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本身并没有阅读的内在动力,只是疲于应付,机械、被动地完成任务。学生读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他们几乎每次都得到失败的体验,失败的消极结果不断被强化。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读书后的失败体验特别敏感,开始厌倦甚至恐惧读书,进而将这种情绪迁移到其他学习行为上,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1.4 猎奇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是出于兴趣,读物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或事,有的获得了新奇的体验,有的产生了成就感、满足感。这些读书后的收获,使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并形成了习惯。这类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和计划,随心所欲,且具有散漫性。
基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学生的阅读心理与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做到有的放矢,阅读才有成效。我尝试了以下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种做法
2.1 融“趣”于教,使之爱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领学生步入知识宝库的殿堂。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愉悦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收到了“无声胜有声”教育效果。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知识时,当有学生能“引经据典”时,我就极力表扬,这犹如一贴强力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得利,还将受益终生。
2.2 融“法”于教,使之会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掌握必备的读书方法是独立阅读的基础。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的积累,但更要重视语感的形成。我们要告诉学生,不要为读书为作文而读书,只要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的共鸣,只要你能说出你喜欢的篇章段落,甚至只要你能说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不错即可。我们要化“做读书笔记”之“难”为“乐于表达”之“易”,减轻读书的单调诱因和被迫读书的情况,使家长和学生了解读书的过程原本就是心灵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尤其对于那些基础差、语文素养低的学生,不应只凭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这类学习结果来评价他们,而应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过程本身,从他们阅读的努力程度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体验到自我的进步和价值,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积极意义,建构起学习的内在自主动机。
2.3 融“活动”于教,使之读好书
绝大多数的中高年级学生面临着知识需求的矛盾,他们爱书,有很强的阅读动力,有很大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兴趣易激也易失,这时又产生了教师外部强化和自身随意发展的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首先要明确外部强化的目的,即强化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服从管理,而是为了促使他们的发展。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又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1)坚持说话训练,交流读书体会。
我坚持安排每堂课前几分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汲取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氛围熏陶下,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学生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佳句,或明一道理,调动每一位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
(2)安排集体活动,获得读书乐趣。
要使活动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长期有效地进行,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我利用综合实践课举办好书推荐会、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不断地收到强刺激,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还经常坐在讲台前看书(当然是有选择性的,例如《读者》之类),学生对我所读的书很好奇,也想看一看,这比起简单的禁止看漫画书有效得多。当看到有的学生读的书籍不太恰当,我轻声地对他说:“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看没有这么多插图的书啦!”之类的话,逐渐让学生明白该看怎样的书,建立良好的班级读书风气。
由于把握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活动,他们兴趣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语感增强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了“源头活水”,逐步“厚积而薄发”,妙语连珠,写文章也能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教师指导课外阅读要从根源入手,打开一扇照亮学生心灵的窗口,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原因,为寻找促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源泉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使那“方塘”永远“清如许”!
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高 阅读心理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171-01
1 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及现状分析
1.1 从众心理
我们大多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中高年级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突出。这时候他们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位学生的书包里都能找出一两本课外读物。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然而,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接受能力增强了,但对读物的种类上却没有相应的调整。大多数同学仍旧沉迷于看《儿童画报》、《动画乐园》、《童话大王》等形象具体、内容生动的书籍。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想象力的发展。
1.2 诱因心理
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题之一便是写作文。很多学生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类书籍。他们很少把这些书当作闲暇时的“阅读小点”,反而当成了写作文时的“开胃大餐”。如果教师要求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他们不在“喜欢”上下功夫,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找到相关类型的“示范作文”,照着别人写好的路子走。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为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所以家长往往不会引起重视。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写作文不看书,要写作文必看作文书。
1.3 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而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制性地让孩子大量地阅读。虽然我有时也要求学生读书要做笔记,写心得,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本身并没有阅读的内在动力,只是疲于应付,机械、被动地完成任务。学生读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他们几乎每次都得到失败的体验,失败的消极结果不断被强化。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读书后的失败体验特别敏感,开始厌倦甚至恐惧读书,进而将这种情绪迁移到其他学习行为上,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1.4 猎奇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是出于兴趣,读物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或事,有的获得了新奇的体验,有的产生了成就感、满足感。这些读书后的收获,使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并形成了习惯。这类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特定的目标和计划,随心所欲,且具有散漫性。
基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学生的阅读心理与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做到有的放矢,阅读才有成效。我尝试了以下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种做法
2.1 融“趣”于教,使之爱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领学生步入知识宝库的殿堂。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愉悦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收到了“无声胜有声”教育效果。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知识时,当有学生能“引经据典”时,我就极力表扬,这犹如一贴强力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得利,还将受益终生。
2.2 融“法”于教,使之会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掌握必备的读书方法是独立阅读的基础。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的积累,但更要重视语感的形成。我们要告诉学生,不要为读书为作文而读书,只要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的共鸣,只要你能说出你喜欢的篇章段落,甚至只要你能说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不错即可。我们要化“做读书笔记”之“难”为“乐于表达”之“易”,减轻读书的单调诱因和被迫读书的情况,使家长和学生了解读书的过程原本就是心灵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尤其对于那些基础差、语文素养低的学生,不应只凭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这类学习结果来评价他们,而应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过程本身,从他们阅读的努力程度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体验到自我的进步和价值,为自己的进步而激动,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的积极意义,建构起学习的内在自主动机。
2.3 融“活动”于教,使之读好书
绝大多数的中高年级学生面临着知识需求的矛盾,他们爱书,有很强的阅读动力,有很大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兴趣易激也易失,这时又产生了教师外部强化和自身随意发展的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首先要明确外部强化的目的,即强化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服从管理,而是为了促使他们的发展。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又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1)坚持说话训练,交流读书体会。
我坚持安排每堂课前几分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汲取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氛围熏陶下,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学生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佳句,或明一道理,调动每一位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
(2)安排集体活动,获得读书乐趣。
要使活动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长期有效地进行,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我利用综合实践课举办好书推荐会、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不断地收到强刺激,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还经常坐在讲台前看书(当然是有选择性的,例如《读者》之类),学生对我所读的书很好奇,也想看一看,这比起简单的禁止看漫画书有效得多。当看到有的学生读的书籍不太恰当,我轻声地对他说:“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看没有这么多插图的书啦!”之类的话,逐渐让学生明白该看怎样的书,建立良好的班级读书风气。
由于把握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活动,他们兴趣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语感增强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了“源头活水”,逐步“厚积而薄发”,妙语连珠,写文章也能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教师指导课外阅读要从根源入手,打开一扇照亮学生心灵的窗口,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原因,为寻找促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源泉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使那“方塘”永远“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