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分型与外科治疗
【机 构】
:
200438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438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出 处】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6年31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计算机导航技术术中辅助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矫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使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的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2例;平均年龄38.2岁;右侧8例,左侧5例;按照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所有股骨干骨折均使用顺行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新的计算机导航技术利用获取的健侧股骨的前倾
目的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研制个性化C1/2椎弓根螺钉置入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寰枢椎骨折的治疗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7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数字骨科工作站,三维重建、数据建模,3D打印制作个性化寰枢椎导向模板;术中在导向模板辅助下置入C1、C2椎弓根螺钉,行骨折复位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损
目的探讨外侧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2例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3~58岁,平均36.9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8例,V型3例,Ⅵ型1例。先从后外侧入路处理后外髁骨折,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再从前外侧入路处理胫骨外
目的利用三维图像体积融合技术研究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脊柱在支点侧屈位下六自由度(6DOF)运动特点。方法对10名Lenke 1型AIS志愿者利用宝石CT分别获取平卧位及支点侧屈位T1至S1的平扫数据。将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各椎体的模型及坐标系。利用计算机软件将2种不同体位的图像进行3D图像体积融合,获得目标区域内各椎体间的在体运动学数据。结果支点侧屈位下,顶椎(AV)
目的探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20只10周龄健康SD雌性大鼠,制作大鼠左后肢股骨缺损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A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并行血管移植。分别于术后1周(n=3)、4周(n=3)、8周(n=3)取材,另1只备用,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观察大鼠股骨缺损处新生骨生成和支架材料降解的情况。结果放射学结果显示:术后1周,A组与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有限元分析的肩袖模型,旨在用于临床术前模拟不同肩袖损伤的建模以及肩袖手术模拟与修复效果的生物力学评估。方法利用1名27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右肩Dicom格式的CT图像,建立肩胛骨、肱骨、锁骨模型;结合MRI图像与解剖知识对肩袖组织进行分离、建模;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12,模拟肩关节内旋30°、外旋30°、内收30°、外展30°、前屈30°及后伸30°的解剖位置,获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分析常用的3种评价体系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94例单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分别用骨折复位质量评价(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膝关节功能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3种评价体系从骨折复位质量、膝关节功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个层面
目的探讨骨折后患者应激水平对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进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骨折患者(骨折组)及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骨折患者应激水平同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