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文:创办路上的思考与骄傲
许文老师是《父母必读》杂志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第一任主编,是见证这本杂志走上辉煌之路的人。近80岁高龄的老人,每当和我们谈起当年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那些琐碎的细节,宏大的手笔,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冀,无数机构和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以及读者和舆论如泉源般的回报,都深藏在她的心里。
1979年8月,我在当年北京出版社旧址所在的校场胡同口,碰见了刚刚参加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次关于研究儿童教育问题会议的鲁刚(时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他让我马上去找一下当时《北京日报》的副总编辑徐惟诚,因为他在会上听到徐惟诚提到了一本苏联出版的书《父母必读》,也就是后来我们出版的《家庭育儿百科》,同时他建议我们考虑出中国版的《父母必读》。
那个夏天,正是10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时候。10年动乱,使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也影响到许多家庭。因此,很多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下凸显了出来。
我在接受了出版这本书的任务之后,又想到,—本书总要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而社会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在受着生活变动的影响,出—本书并不能适应父母的需求,应该考虑书刊结合的出版形式。这一想法马上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
于是,在书的编写过程中,《父母必读》杂志也开始筹备。很快,北京市妇联帮我们筹建了专家组,有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生理卫生、心理……很多方面的专家。我们又通过共青团中央请到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很快,宋先生让人把写满了“父母必读”的2个16开纸送到了我们手里。
1980年4月,第一本《父母必读》杂志正式出版,当时是32开的小刊本,第一次印刷了10万册,马上销售一空,于是连续加印,—共印刷了3次。同时,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都是用口袋装回编辑部的。当时我们认真回复了每一封信。
1982年,杂志改为16开本,由新华书店发行改为邮局发行,按月出版。到1985年12月我从杂志社退休期间,一共出版了54期,发行量约1600万,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回想我这一生当中,要讲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时光,就是在《父母必读》杂志工作的这6年。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一本专门讲怎样做父母的刊物,是我们创办了她,我们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父母必读》杂志创办至今35年,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现在是更好的时代,但是无论哪个时代,她永远都是父母需要的!
杜迺芳:我们给你的是—种思想方法
杜迺芳老师是目前6位主编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历经杂志变革最多的一位:从黑白转为全彩印刷,与法国育儿大刊合作版权,出版育儿译丛,筹建品牌部,开创“童书排行榜”,搭建“父母必读育儿网”……很多“父母必读”的大事记都与她密切相关。她对前几任主编的办刊理念有着很好的传承,但她也在一路的变革中形成了自己对“父母必读”这4个字的独特理解。
37岁那年,我从北京出版社的其他部门调至《父母必读》杂志工作。18年间,我觉得对我改变最大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当时我到杂志社工作时,孩子已经7岁,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和很多育儿方面的大专家接触后,我的一些育儿观也发生了改变。这本杂志—直在做的,其实就是在强调一种育儿思想方法:从关心孩子到关心家庭,从关心父母的育儿方式到关心父母自身成长,其实归结到最后,是关心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
和法国育儿杂志进行版权合作之后,我们引入了不少国内暂时还达不到的前沿研究内容,以及一些深入探讨的话题。但我感觉,还有一种育儿思想方法被我们和优质的内容一起带入了国内,就是如何看待养育这个过程。中国人的育儿目的性特别强,但是法国人就能很自然地把养育一个孩子作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所以能放松地对待它。在我们眼里看来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在他们那儿不算什么,因此杂志的文风也很轻松、幽默。这些对育儿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都一直延展在我们的杂志里。
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育儿信息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我的看法是网络上的信息要求人们马上给予反应,需要自己去辨识、去判断,而《父母必读》杂志给父母的,是一种基本的判断,—种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个和那些纯粹的信息是不—样的。纯粹的信息现在到处都是,但是真正有质量的分析,和有一定说服力、有一定的道理的东西,是《父母必读》杂志应该去给予的。我们给出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当父母掌握这样的方法,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它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就给你一个具体的办法。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方法对于父母来说,甚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在海量育儿信息中没有的思想方法,才是“父母必读”独特的价值,也真正需要父母“必读”。
徐凡:始终坚持送达父母最需要的帮助
徐凡老师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可以写一部有趣的传记小说:还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时她就是她的读者,之后她以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身份为她撰稿:她为她放弃了儿童心理领域的专业研究,成为她的编者:她当主编后没多久又成为包括这本杂志在内的几家杂志的管理人: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她是院长。身份的多次转变,却改变不了她与她“一见钟情”的初衷:要为父母送达他们最需要的育儿帮助。
一旦成为父母,我们就承担着把一个孩子带入成人社会的这个全部过程,责任非常之大,关系到未来的很多事情,关系到这个孩子幸福不幸福,关系到你自己和整个家庭幸福不幸福。因此,这本杂志所做的内容,真的是必读!很多人都是在偶尔看到《父母必读》杂志后,才突然醒悟,要是早点看到,该少走多少弯路啊!杂志里有些内容会帮助家庭减少冲突,增加和谐的氛围。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读了之后,育儿或者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就不出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个摸索的过程,但是有《父母必读》杂志的陪伴,可以帮助父母在前行的道路中多些平缓,少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撞。早一点儿读,就早有准备,无论是知识、物质还是情感上的。整个的养育过程中,父母都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因为我们在做的,就是全方位地陪伴父母,陪伴养育生活。
养育其实是一个跨界的课题,需要医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种研究的综合应用,还需要用心去研究我们的养育生活发展趋势。所以,主持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就是在整合很多外部的专业研究机构、专业的人才、专家,一起来研究和养育直接相关的具体问题,为父母提供更具体、更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我依然相信优质的内容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但纷杂的信息也良莠不齐。通过人们的比较和实践,鉴别能力会上升,人们还是会倾向于找到他信赖的内容。谁发布的声音里更值得信赖,谁就会一直受到青睐。所以,当现在的“父母必读”升级为全媒体的时候,也正是因为有优质的内容的基因,迅速赢得了年轻父母的认可。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流行的介质,但“父母必读”应该是具备自成长性质的育儿传媒,它永远会将智慧及有价值的东西,对于父母、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帮助,以一个当下社会里合适的媒体形式传递出去。这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永恒价值。
许文老师是《父母必读》杂志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第一任主编,是见证这本杂志走上辉煌之路的人。近80岁高龄的老人,每当和我们谈起当年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那些琐碎的细节,宏大的手笔,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冀,无数机构和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以及读者和舆论如泉源般的回报,都深藏在她的心里。
1979年8月,我在当年北京出版社旧址所在的校场胡同口,碰见了刚刚参加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次关于研究儿童教育问题会议的鲁刚(时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他让我马上去找一下当时《北京日报》的副总编辑徐惟诚,因为他在会上听到徐惟诚提到了一本苏联出版的书《父母必读》,也就是后来我们出版的《家庭育儿百科》,同时他建议我们考虑出中国版的《父母必读》。
那个夏天,正是10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时候。10年动乱,使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也影响到许多家庭。因此,很多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下凸显了出来。
我在接受了出版这本书的任务之后,又想到,—本书总要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而社会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在受着生活变动的影响,出—本书并不能适应父母的需求,应该考虑书刊结合的出版形式。这一想法马上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
于是,在书的编写过程中,《父母必读》杂志也开始筹备。很快,北京市妇联帮我们筹建了专家组,有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生理卫生、心理……很多方面的专家。我们又通过共青团中央请到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很快,宋先生让人把写满了“父母必读”的2个16开纸送到了我们手里。
1980年4月,第一本《父母必读》杂志正式出版,当时是32开的小刊本,第一次印刷了10万册,马上销售一空,于是连续加印,—共印刷了3次。同时,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都是用口袋装回编辑部的。当时我们认真回复了每一封信。
1982年,杂志改为16开本,由新华书店发行改为邮局发行,按月出版。到1985年12月我从杂志社退休期间,一共出版了54期,发行量约1600万,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回想我这一生当中,要讲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时光,就是在《父母必读》杂志工作的这6年。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一本专门讲怎样做父母的刊物,是我们创办了她,我们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父母必读》杂志创办至今35年,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现在是更好的时代,但是无论哪个时代,她永远都是父母需要的!
杜迺芳:我们给你的是—种思想方法
杜迺芳老师是目前6位主编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历经杂志变革最多的一位:从黑白转为全彩印刷,与法国育儿大刊合作版权,出版育儿译丛,筹建品牌部,开创“童书排行榜”,搭建“父母必读育儿网”……很多“父母必读”的大事记都与她密切相关。她对前几任主编的办刊理念有着很好的传承,但她也在一路的变革中形成了自己对“父母必读”这4个字的独特理解。
37岁那年,我从北京出版社的其他部门调至《父母必读》杂志工作。18年间,我觉得对我改变最大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当时我到杂志社工作时,孩子已经7岁,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和很多育儿方面的大专家接触后,我的一些育儿观也发生了改变。这本杂志—直在做的,其实就是在强调一种育儿思想方法:从关心孩子到关心家庭,从关心父母的育儿方式到关心父母自身成长,其实归结到最后,是关心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
和法国育儿杂志进行版权合作之后,我们引入了不少国内暂时还达不到的前沿研究内容,以及一些深入探讨的话题。但我感觉,还有一种育儿思想方法被我们和优质的内容一起带入了国内,就是如何看待养育这个过程。中国人的育儿目的性特别强,但是法国人就能很自然地把养育一个孩子作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所以能放松地对待它。在我们眼里看来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在他们那儿不算什么,因此杂志的文风也很轻松、幽默。这些对育儿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都一直延展在我们的杂志里。
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育儿信息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我的看法是网络上的信息要求人们马上给予反应,需要自己去辨识、去判断,而《父母必读》杂志给父母的,是一种基本的判断,—种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个和那些纯粹的信息是不—样的。纯粹的信息现在到处都是,但是真正有质量的分析,和有一定说服力、有一定的道理的东西,是《父母必读》杂志应该去给予的。我们给出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当父母掌握这样的方法,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它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就给你一个具体的办法。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方法对于父母来说,甚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在海量育儿信息中没有的思想方法,才是“父母必读”独特的价值,也真正需要父母“必读”。
徐凡:始终坚持送达父母最需要的帮助
徐凡老师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可以写一部有趣的传记小说:还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时她就是她的读者,之后她以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身份为她撰稿:她为她放弃了儿童心理领域的专业研究,成为她的编者:她当主编后没多久又成为包括这本杂志在内的几家杂志的管理人: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她是院长。身份的多次转变,却改变不了她与她“一见钟情”的初衷:要为父母送达他们最需要的育儿帮助。
一旦成为父母,我们就承担着把一个孩子带入成人社会的这个全部过程,责任非常之大,关系到未来的很多事情,关系到这个孩子幸福不幸福,关系到你自己和整个家庭幸福不幸福。因此,这本杂志所做的内容,真的是必读!很多人都是在偶尔看到《父母必读》杂志后,才突然醒悟,要是早点看到,该少走多少弯路啊!杂志里有些内容会帮助家庭减少冲突,增加和谐的氛围。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读了之后,育儿或者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就不出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个摸索的过程,但是有《父母必读》杂志的陪伴,可以帮助父母在前行的道路中多些平缓,少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撞。早一点儿读,就早有准备,无论是知识、物质还是情感上的。整个的养育过程中,父母都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因为我们在做的,就是全方位地陪伴父母,陪伴养育生活。
养育其实是一个跨界的课题,需要医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种研究的综合应用,还需要用心去研究我们的养育生活发展趋势。所以,主持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就是在整合很多外部的专业研究机构、专业的人才、专家,一起来研究和养育直接相关的具体问题,为父母提供更具体、更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我依然相信优质的内容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但纷杂的信息也良莠不齐。通过人们的比较和实践,鉴别能力会上升,人们还是会倾向于找到他信赖的内容。谁发布的声音里更值得信赖,谁就会一直受到青睐。所以,当现在的“父母必读”升级为全媒体的时候,也正是因为有优质的内容的基因,迅速赢得了年轻父母的认可。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流行的介质,但“父母必读”应该是具备自成长性质的育儿传媒,它永远会将智慧及有价值的东西,对于父母、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帮助,以一个当下社会里合适的媒体形式传递出去。这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