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体建构教学是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看作一个系统,以合理认知结构建构为目标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性设计的教学方式。整体建构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知识体系的作用要大于各部分知识体系之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数学知识的整体视野出发,通过结构类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价值最大化、教学效能最优化的必然路径。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从数学知识的有机整体性和学生生命生长的视野出发进行整体建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大观念,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结构化与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增强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教学策略
1正确取舍,强化复习的难点
教师在对数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知识点进行串联,还应当明确各个知识点以及复习的重点内容,将知识的复习内容落实到单元练习以及复习的任务中。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的过程中,由于该章节的内容关系到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升和毫升进行正确的认识。结合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并不理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容易就会遗漏所学习的知识,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练、满堂讲、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局面,最后出现教师与学生的经历都透支的现象。由此可见,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情况,对知识内容进行层次化的分析,并且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编排。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建游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习,促进课堂复习成果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开展猜一猜的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内容猜一猜它的容量是多少,图形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主,像水瓶、果汁、酸奶、洗衣液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对升和毫升的含义有直观的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浓厚的兴趣。
2制定针对性方案,完善教学设计
在開展基于大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也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步骤。在综合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学方案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找准最具价值的教学起始点,才能从根本上强化教学方案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完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形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方面:第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方向的核心,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十分关键。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针对大概念传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期间可以参考“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结果”这一公式来实现。第二,重新设计教学序列。数学教学有着既定的顺序,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为了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重新设置教学序列。以“圆”的单元教学为例,其教学序列可以设置为:引导学生认识圆—明确圆的图形特征—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3拓展知识深度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学生接受外界刺激与影响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顺应是学生数学认知的两种主要方式。内化,就是促进数学知识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转化。教师通过内化数学知识,可以重建学生的认知图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如画图法、通分法和化小数法等,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背后的算理,还要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等引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能够深化认知,从知识表象逐渐把握知识本质,认识到尽管分数、小数、整数的加减法的法则不同,比如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单位相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但其计算法则背后的算理是相通的,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者相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用结构的观点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统合。在深入分析和比较中,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类化理解与认知结构的重构。
4任务设定:交流协作,设定单元整体教学任务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更加侧重的不是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各主干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时候,仅仅依靠教师学生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团体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在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将本单元的数学知识串联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链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分层教学的理念,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每一个小组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一环,找到适合他们的“最佳发展区”。举个例子,在《圆柱与圆锥》的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6-8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的成员又分为3个层次,共同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这3个层次中的学生分别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常见题型以及解题策略进行梳理,之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思维导图,促进单元整体教学结构的更加完整。
5重组学科架构,实施整体数学
在开展基于大概念统领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重组数学教材各个单元的内容,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架构的科学性,为高效完成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以学生自身的认知起点作为基础,灵活选用表征法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层次的认知,建立系统的认知结构;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课上联合课下的双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结语
数学是一门“关系学”。根据关系数学的观点,数学学科中的任何知识、方法、思想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他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相关联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秉持这样一种关系数学观,可以更好地开展整体构建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一种立体感、格局感,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样态与体系样态,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9(5):24-32.
[2]许卫兵.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的意义及评价简析[J].江苏教育,2021(43):43-4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教学策略
1正确取舍,强化复习的难点
教师在对数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知识点进行串联,还应当明确各个知识点以及复习的重点内容,将知识的复习内容落实到单元练习以及复习的任务中。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的过程中,由于该章节的内容关系到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升和毫升进行正确的认识。结合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并不理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容易就会遗漏所学习的知识,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练、满堂讲、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局面,最后出现教师与学生的经历都透支的现象。由此可见,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情况,对知识内容进行层次化的分析,并且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编排。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建游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习,促进课堂复习成果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开展猜一猜的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内容猜一猜它的容量是多少,图形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主,像水瓶、果汁、酸奶、洗衣液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对升和毫升的含义有直观的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浓厚的兴趣。
2制定针对性方案,完善教学设计
在開展基于大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也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步骤。在综合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学方案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找准最具价值的教学起始点,才能从根本上强化教学方案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完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形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方面:第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方向的核心,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十分关键。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针对大概念传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期间可以参考“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结果”这一公式来实现。第二,重新设计教学序列。数学教学有着既定的顺序,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为了有效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重新设置教学序列。以“圆”的单元教学为例,其教学序列可以设置为:引导学生认识圆—明确圆的图形特征—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3拓展知识深度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学生接受外界刺激与影响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顺应是学生数学认知的两种主要方式。内化,就是促进数学知识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转化。教师通过内化数学知识,可以重建学生的认知图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如画图法、通分法和化小数法等,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背后的算理,还要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等引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能够深化认知,从知识表象逐渐把握知识本质,认识到尽管分数、小数、整数的加减法的法则不同,比如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单位相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但其计算法则背后的算理是相通的,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者相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用结构的观点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统合。在深入分析和比较中,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类化理解与认知结构的重构。
4任务设定:交流协作,设定单元整体教学任务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更加侧重的不是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各主干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时候,仅仅依靠教师学生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团体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在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将本单元的数学知识串联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链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分层教学的理念,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每一个小组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一环,找到适合他们的“最佳发展区”。举个例子,在《圆柱与圆锥》的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6-8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的成员又分为3个层次,共同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这3个层次中的学生分别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常见题型以及解题策略进行梳理,之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思维导图,促进单元整体教学结构的更加完整。
5重组学科架构,实施整体数学
在开展基于大概念统领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重组数学教材各个单元的内容,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架构的科学性,为高效完成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以学生自身的认知起点作为基础,灵活选用表征法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层次的认知,建立系统的认知结构;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课上联合课下的双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结语
数学是一门“关系学”。根据关系数学的观点,数学学科中的任何知识、方法、思想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他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相关联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秉持这样一种关系数学观,可以更好地开展整体构建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一种立体感、格局感,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样态与体系样态,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9(5):24-32.
[2]许卫兵.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的意义及评价简析[J].江苏教育,2021(43):43-46.